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变身之俄国女皇-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要喝吗?”
“再来一杯!”安娜说道。这时,她才仔细打量起面前的小护士:娃娃脸,生的娇小,很可爱啊!都说秀色可餐,看着美女护士,安娜又喝了一杯水,力气也恢复了些,她问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11月11日,上午10点多。您已经昏迷4天了。。。。。。”小护士答道。
“11号了?!”安娜惊呼道:看来这4天里,自己一直在鬼门关徘徊,幸好,还是撑过来了。
。。。。。。。。。。。。。
安心休养了一个星期,安娜苍白的脸色终于恢复了血色,医生也终于允许她长时间的会见别人。从苏霍姆利诺夫和斯韦特拉娜那里,安娜了解了刺杀事件的情况,除此以外,还有两个消息“意大利参战了,站在了协约国一边”;“青岛的德军在11月7日投降,日英联军占领了整个青岛。”
;
………………………………
第74章 意大利参战
意大利本来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但由于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存在着尚未收复的领土问题,最终意大利站在了协约国一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比起原本的历史,意大利提前了半年参战,这都得益于英法的努力和俄军对奥匈帝国的军事胜利。
比起德奥,英法开出了更高的价码:战后可以得到阜姆和达尔马提亚这两块奥匈帝国的领土。更重要的是,奥军在加利西亚的巨大失败,使意大利人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1914年11月10日,意大利正式对德奥宣战,60万意军开始向边境进发。
驻守在奥意边境蒂罗尔地区的奥军仅有四个团,4000多人,虽然人少,且是地方防卫军,但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士兵有着死战到底的决心。结果,在最初的边境交战中,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1月12日,德奥援兵赶到,很快发起反攻。短短几天,意军被迫放弃刚刚占领的几个城市,损失了30万人,撤回国内。
。。。。。。。。。。。。
当苏霍姆利诺夫提到,意军被德奥援军打得打败时,安娜无奈的摇了摇头,看来意大利人的确太不中用了,不过意军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数十万的兵力,这对于俄军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西北战线怎么样了?德国人打到哪里了?“安娜忽然问道。
听到安娜的问话,苏霍姆利诺夫一下子脸红了,“殿下。。。我们英勇的士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第1集团军在连年坎普夫将军的指挥下,依靠防线,誓死保卫每一寸阵地,可是。。。。。可是德国人的炮火实在太猛烈了。。。。。。”
“伤亡如何?”安娜皱起了眉头。
“伤亡十分惨重,第1集团军差点被包围,连年坎普夫将军花了很大力气才突围成功,不过。。。不过部队几乎全灭,只逃出来一万多人。”
“也就是说我们损失了近20万人,是这样么?”安娜冷声问道。
”是的,殿下。“
”唉。。。“安娜叹了口气,足足20万人,就这么没了,虽然俄军兵员丰富,可安娜还是很心疼:这20万人都是服役两年以上的老兵,比起新兵蛋子,战斗力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德国人太厉害了,不能和他们硬碰硬!想到这儿,安娜命令道”苏霍姆利诺夫先生,给西北方的各部队发报,命令他们逐步撤退,对于放弃的城市,一律破坏,所有平民,一律迁到内地,不能留给德国人!“
”这。。。“苏霍姆利诺夫思考了一会儿,小心建议道”殿下,请允许我说一句,我军没有完全失败,只要等后备军到来,一次巨大的反攻,就能夺回被侵占的领土。。。。。“
”不不不!“安娜连连摇头,她伸出5个指头,”将军,您想用5个士兵的命去换取1个德军士兵的命么?您刚刚也说了,德国人的炮火很猛烈,而我们连步枪都缺乏,要不是英法朋友的援助,俄罗斯英勇的士兵们只能赤膊上阵。将军,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所以,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积蓄力量,专心打击奥地利人,尽量避免与德军正面作战。”
“可是,。。。就这么放弃领土。。。”苏霍姆利诺夫还是很不甘心。
真是呆板!安娜继续劝导道“与其被德军打败,最后导致军队溃退,不如我们主动有序的撤退,这叫以退为进,您明白么?”
“是的,殿下。。。”苏霍姆利诺夫似乎有些想通了,“对了,殿下,普热梅希尔的包围战已经持续两个月了,奥地利人还在死守,那是否该调集重兵全力进攻呢?”
“听说过围而不打么,将军?”安娜开始向苏霍姆利诺夫灌输伟大的军事理论,“我们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但不必强攻,仅仅是严密的包围。这样,奥地利人一定会派兵解围,我军可以以逸待劳,伏击奥地利人的援军,消耗他们的力量。“
”。。。。?“苏霍姆利诺夫很惊讶,他没想到年仅13岁的公主殿下,头脑如此聪明,事实上,在普热梅希尔要塞作战的俄军将领也多多少少意识到了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术:既然上面要求围而不打,那么总得找点事做吧,正好奥军不断的组织援军前来解围,于是他们有事做了。
也许是上帝真的抛弃了奥匈帝国,战争开始的时候,奥匈炮兵储存了大量弹药,但是却只储存了少量的备用大炮,根据不知道哪个将军提出的理论,大炮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会有太大的损失的,更糟糕的是,奥匈帝国最大的兵工厂,斯科达兵工厂虽然产能还有富裕,却没有储存原材料,结果战争开始后,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兵工厂生产大炮的原材料迅速耗尽。
接下来,奥匈炮兵在加利西亚和巴尔干的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奥匈炮兵的大炮到意大利参战的时候近乎枯竭。于是,奥地利军队疯狂地搜罗一切还能打响的重火器来装备它的炮兵部队,那些没有制退复位器的老式火炮被重新下发到部队,甚至一门1861年生产的65毫米铜制山地加农炮也被拉到了前线。
这样,奥军在本土作战,虽然人多势众,枪支也不缺乏,但比起俄军,极度缺乏大炮。在这个时代,没有炮火支援,进攻将是痛苦地折磨。负责支援普热梅希尔要塞的奥军被迫以血肉之躯迎击俄军的子弹和炮弹,每天,一波又一波的奥军士兵倒在俄军的漫天炮火之下。
。。。。。。。。。
安娜的身体恢复的很快,这得益于系统的改造,让安娜拥有了超越常人的恢复力。又过了几天,按完全好了,背后的伤口不但痊愈,而且连疤痕都没有,这让医生大为惊叹。
;
………………………………
第75章 目标伊斯坦布尔(一)
安娜的身体完全康复了,此时已接近12月,华沙一带下起了大雪。大雪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天,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气温骤降。
11月27日,安娜坐上了回莫斯科的火车。一路上,安娜感觉到越来越冷,当听到德军已经停止进攻的消息后,她不得不感叹:俄罗斯的冬天真是令人敬畏。
。。。。。。
德国,东普鲁士。在“东方军团”的总指挥部马林堡,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正享受着胜利的荣耀:兴登堡当上了陆军元帅,鲁登道夫晋升为上将。“全歼俄军一个集团军”,这样的大捷让“珠联璧合的一对统帅”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东方军团”除了第6集团军,还有第8集团军。但比起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第8集团军的司令普里特维茨和他的参谋长瓦德西显得极为平庸,在整个包围战中,普里特维茨完全没有主见,很快,第8集团军成了第6集团军的属下,担任着非进攻主力的角色,在整个战役中,普里特维茨完全成了配角。
然而德军在西线并不顺利,由于德军在马恩河之战中败北,毛奇被免职。为了抵消它的影响,报纸在都以整版的篇幅宣传“东线的胜利者”。兴登堡一夜之间成为赫赫有名的“英明统帅”。全国掀起了“兴登堡热”,柏林率先修建了兴登堡纪念埤,许多街道广场以兴登堡命名,许多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市场上出现了种种以兴登堡命名的商品。
最高统帅部的奖励还不止这些,11月20日,兴登堡被任命为“东方军团”总司令,由他统帅东线全部军队,鲁登道夫担任总参谋长。
这一切,第8集团军的军官都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实际上,兴登堡只是个傀儡罢了,一切的军事行动,都是由鲁登道夫谋划的,当他们第一次在汉诺威车站相见了。鲁登道夫在车上向兴登堡汇报了第6集团军的情况和已发出的一些指示。兴登堡耐心地听了15分钟,说了一句“我也没有更好的主意。我看就这么办吧。”就去睡觉了。这样,他从一开始起就完全适应自己所应当担当的角色。
兴登堡很乐意当个甩手掌柜,他自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鲁登道夫参谋长的聪明才智、几乎超人的精力和从不懈怠的干劲得到充分的发挥,必要时为他创造条件”。
不过,兴登堡毕竟是一位老将,基本的军事策略还是懂的。在和鲁登道夫商量后,兴登堡命令全军停止进军,就地防御,巩固阵地,等来年春天继续进攻。
。。。。。。。。
平静只是暂时的,安娜知道德国人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进攻,即将到来的1915年将是最艰难的时刻。在年底举行的总结会议上,安娜通过米哈伊尔大公,给各个部长和将军敲响了警钟。
指着巨大的作战地图,米哈伊尔慢慢的讲解着“先生们,目前的局势对我们比较有利,只要打败土耳其人,我们与英法意盟友组成了大包围圈就彻底完成了,到那时,时间将站在我们一方,。。。。。。。但是,有一点,明年将是艰苦的一年,德国人很可能会全力进攻我国,为此,很有必要实行”奥地利“方案。”
“放弃整个波兰?”战争部长邓尼金惊叹道。
“没错,将军阁下,这是战争开始前就已经计划好的,如果德国进攻我国,我军会放弃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等待时机,像1812年那样,在冬季发起反攻。”安娜说道。
听了安娜的话,邓尼金有些心疼,“可是,目前我军的优势很明显,虽然在西北方被德军击败,但这不影响整个局势,如果放弃整个波兰,实在是。。。。。。”
“不可能改变了。”安娜拿起笔在地图上的波兰地区画了个叉,“坚壁清野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了,就算德国人占领了这儿,得到的只是一片废墟,在一两年里,是不可能重新建设恢复的。同时,我军要在波兰东部修筑防线,尽量阻击德军的进攻,总之一个字,拖!“
。。。。。。。。。
1914年底,西线和东线都暂时陷入了平静。安娜赶紧利用这短暂的时间,集中兵力对付奥斯曼土耳其。
即使元气大伤,奥地利人还是忘不了吞并塞尔维亚。1914年9月8~16日,奥军第2次入侵塞尔维亚,占领德里纳河和萨瓦河上的桥头堡。
1914年11月5日,奥军发动第3次进攻,15日攻占瓦列沃。29日,塞军放弃首都贝尔格莱德,主力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