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血案迷踪-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累,如果按照他们在中国犯下的战争罪行和反人道罪行,枪毙10次都不为过!”

    鲁雪华拿起一只大卷宗,倒出一叠照片:“这些就是从这些战俘们身上、床铺下搜出来的,这些是他们在中国的‘壮举’,想做为永久留念的~”

    照片在记者们手中传阅。

    “mygod!”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照片让记者们目瞪口呆,连连发出惊叫;一些淫秽不堪的照片,让那位女记者看得面红耳赤。纷纷举起相机,将这些鬼子罪行凝固在底片上。

    只有“廋高个”不以为然,“照片只能说明过去;而且,现在摄影技术可以制作出任何你想要的影像,这个不具有说服力。”

    2“那好,我就让记者先生看看现实的东西,”鲁雪华对外面喊了一声:“抬进来!”

    几个士兵抬进两只大竹筐,里面满满的全是从鬼子战俘搜查到的物品,摆在记者们面前。

    鲁雪华起身,将筐子里的那些金银首饰一一陈列在记者面前:“各位记者,你们看!这是从鬼子隐秘处搜查到的。这些首饰、珠宝、镯子,很多是传家之物,中国女人视若生命,绝不会轻易交给旁人;这些怀表、手表,则是男人的珍惜之物,还有这些金牙,它的主人更不会放弃~可以说,这里桩桩件件物品,上面都附有有中国无辜百姓的冤魂!”

    面对着这些物品,除了“瘦高个”,其他的记者都站起身来,不断地拍照,记录下鬼子掠夺的铁证。

    “各位记者,你们以为这些鬼子战俘在集中营,真的认罪服法了吗?真的安心改造了?真的放下屠刀了吗?”鲁雪华一边说,一边将另一筐那些磨得锋利的石块,尖尖的铁丝、还有锋利的半片剪刀等凶器一一陈列在桌子上:

    “各位记者,请看看这些!这就是你们刚才见到的,看上去在阳光下老实改造的鬼子战俘,在阴暗角落里悄悄准备的,这些都是暴狱工具,如果他们真的对自己过去犯下的罪行幡然悔悟,那他们准备这些做什么?”

    散光灯在不停地闪动,记者不断地拍照,记录下鬼子还想继续犯罪的铁证。

    鲁雪华越说越激动:“各位记者,你们去鬼子战俘营的伙房、宿舍采访的同时,能不能也去看看我们中国战士的宿舍,伙房?我可以负责地说,我们中**队的吃穿用度,基本和日军战俘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更差!”

    “廋高个”听鲁雪华这么一说,鼻子轻轻地“哼”了一声,脸上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

    鲁雪华继续说,“我理解这位记者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觉得美国政fu给中国驻印军提供了较好的物资条件,我们在故意哭穷,博取同情?不错,我们新一军的待遇的确良好,但我们知道,国内的弟兄们,还在前线还在和日本鬼子在浴血拼杀,我们新一军的将士,自觉地节衣缩食,让有限的物资,优先保证前线作战的弟兄。“鲁雪华说得入情入理,博得了在场三位记者深深理解和同情,“廋高个”又陷入孤立,理屈词穷。

    显然,这不是“廋高个”希望的结果,他毕竟是老江湖,眼睛一转,话锋马上一转:“刚才,听中校先生说战俘营共有战俘1037名,实际上没这么多吧?”

    “战俘人数我核实过,应该不错。”鲁雪华回答得很肯定。

    “廋高个”笑了,他总算找到了攻击鲁雪华的王牌:“据刚才,我们来采访时,就亲耳听到枪声,亲眼看到你们未经审判,就地处决战俘!”

    鲁雪华心头猛地一缩,“廋高个”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直接打中了鲁雪华的要害。

    “‘中**队未经审判,擅自枪杀日军战俘’这个标题,想必中校先生没什么异议吧?”看到鲁雪华神情由刚才的激越顷刻间变得黯淡,“廋高个”不禁有几分胜利者的得意洋洋。

    “悉听尊便。鄙人还有公务在身,不能奉陪,卫兵,送客!”鲁雪华不想再和“廋高个”纠缠下去,用了一句外交辞令,结束了这次不愉快的采访。

    载着记者的吉普车渐行渐远。鲁雪华还呆呆站在指挥部帐篷外,看着吉普车消失在丛林深处。

    “长官!要不要将这帮记者拦截下来?”旁边有个中**官请示。

    “算了,听天由命吧。我会对战俘营的一切负完全责任。”
………………………………

第261章 陵园完工

    几天过去了,似乎一切都很平静。

    鲁雪华也从最初的不快中解脱出来,他在全心身督促战俘修建陵园。10000个墓穴已经挖好并用内嵌鹅卵石;陵园道路、绿化还有其他附属建筑都已经基本完工,整个陵园已经初具规模:

    一条宽大的东西大道,将陵园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大道尽头,山坡最高处,为一座高大的纪念塔。纪念塔分地上与地下两段,全塔总高38米,寓意“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来源于新38师”。纪念塔塔身为四根顶天立地的钢筋混凝土方形石柱,意蕴新一军的军训:“义、勇、忠、诚”。同时代表新一军在缅北战场苦战的三个下辖师和一个军直属队。

    纪念塔顶部,屹立著一只重达1。6吨的巨大展翅铜鹰。铜鹰是用在缅北战场发射的105毫米榴弹炮弹壳熔铸而成;南面镶嵌著一块长约4米,宽约0。6米的玉石纪念碑,上用隶书镌刻“中国民国新编第一军暨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塔”22个大字,工整端方,力透石背,为孙里仁亲笔所书。

    大道两旁,北面是一座葫芦鱼池-凉亭;南面是一座花篮莲池-凉亭,“花篮塘”与“葫芦塘”东面有一座纪功亭,亭高约7米,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纯中国亭阁风格。里面一块玉石碑,篆刻着新38师入缅以来的战绩。纪功碑前,就是安放烈士牌位的享殿,享殿外面,就是巨大的“v”型十字大牌楼。

    环绕陵园,筑就一条“西北-西南-东南”走向的半月形人工壕沟,名曰“带河”,以保持整个陵园雨季排水通畅。三通道“带河桥”,将纪功亭和墓园连接成一体。

    牌楼正前方是一座巨大花坛,花坛两旁,为两座缅甸大象石雕像;左右前方,各有两栋“回”型砖木结构两层的宿舍楼,这既是警卫营的兵营,也是关押鬼子战俘的集中营。

    整个警卫营都住在一楼,鬼子战俘关押在二楼。比起野外帐篷,住宿条件改善了很多,警卫安全也大大提高,再也不用担心夜间鬼子战俘潜逃了。

    这几天,鲁雪华一直在纪念塔正下方,一个6米见方的大型墓穴里忙碌着。这是孙里仁将军为自己预留了一块的墓地。

    “雪华,新一军是在缅北建功立业。这支部队的荣誉,还有我个人的荣誉,都是这些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死后,希望能和这些阵亡的将士们同冢长眠,我们永远是弟兄,在地下也永远在一起!”当孙里仁翻看着厚厚的新一军烈士名册,动情地对鲁雪华说。

    这块墓地是鲁雪华让警卫营将士亲手开挖的。在墓地两侧,鲁雪华再亲手开挖了两个一米见方的小墓穴,左边墓穴上,他亲手刻上了李让梨的名字。

    仁安羌一战,李让梨率师警卫连在伊洛瓦底江畔阻击断后,掩护新38师主力和被营救的英军官兵和家属撤退。面对十几倍蜂拥而来的日本鬼子,警卫连官兵打光子弹后,李让梨和所有官兵与冲上阵地的鬼子展开肉搏,在徒手击毙2个后,李让梨身中数刀,英勇牺牲。

    眼看被合围的英军主力被中国军队救助突围而出,鬼子气急败坏,竟丧心病狂地将牺牲的中国官兵遗体全部扔进了伊洛瓦底江。李让梨的遗骨,伴随着伊洛瓦底江滔滔江水,流向了遥远的印度洋。

    墓穴里放着李让梨最后留下的身份铭牌,还有一个“口子酒”的陶瓷瓶盖。那是在长沙湘雅伤兵医院和李让梨离别喝酒时,鲁雪华悄悄保存下来的。鲁雪华将自己的恩师埋在孙里仁身边,让李让梨继续作为贴身警卫,永远守护着自己的长官。

    另一个墓穴,不用问,是鲁雪华为自己留下的。他也希望在自己身后,能埋在老长官身旁,继续履行副官的职责。

    墓穴里面内嵌的鹅卵石,是鲁雪华一块块亲自从河滩里挑选过来,仔细清洗之后,再亲手一块块镶嵌上去。因为,这是他的长官、他的师父还有他自己,永远的家。

    剩下的工作,就是迎奉散落在各地新一军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在缅甸将士的遗骨了。孙里仁已经命令全军各部队、中国驻印军留守人员,搜寻新一军和其他中国远征军印缅阵亡将士的骸骨、骨灰,向密支那运送、归拢集中,陆续安葬在陵园。

    鲁雪华终于可以长长吁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一个重大使命即将完成。

    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厄运已经悄悄降临。

    “谁是鲁雪华长官!”一早,两个带着mp标志头盔的美国宪兵来到了指挥部。

    鲁雪华还在“甘特图”前忙着安排白天的工作,见到满脸严肃的美国宪兵,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他知道,该来的终究来了,“瘦高个”还是没放过自己。

    “我就是!”鲁雪华回答道。

    “长官,请跟我们去一趟密支那前线司令部!”宪兵说得直截了当。

    “请稍等!我将工作安排一下,马上就去!”鲁雪华平静地对美国宪兵说。

    当作美国宪兵的面,鲁雪华向警卫营长和三个连长仔仔细细地将工程进度、质量要求还有士兵的伙食、战俘的作息时间做了一番安排,那种细碎程度,让警卫营长和连长都感到纳闷,平时雷厉风行鲁雪华怎么变得这么婆婆妈妈。

    安排好工作。鲁雪华整理好军装,带好帽子,就在他要佩戴从不离身的那只1911a手枪时,一个宪兵伸手制止了:“长官,请不要佩戴武器!”

    鲁雪华心知肚明。他深情地抚摸着这支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器,拿起红绸,将手枪再仔细的擦拭了一遍,恋恋不舍地放回自己行军床的枕边。

    两个美国宪兵跟在鲁雪华身后,走出了宿舍。

    一路上,鲁雪华见到每一个卫兵,都不忘叮嘱一番,告诉他们要注意安全,当心身体。鲁雪华一贯没有长官架子,平易近人,士兵们并未觉察到有什么异常。

    鬼子战俘还在清洗建筑物外墙,打扫墓道;警卫营还在警惕地看押着,谁都没太注意鲁雪华的离去。
………………………………

第262章 军法询问

    两辆吉普车就停在墓园牌坊下。(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奇 书 网 )后面一辆中吉普里,满满一车全是荷枪实弹美国宪兵。

    鲁雪华被宪兵带上第一辆吉普车,两个美国宪兵跟着上车,分别坐在鲁雪华左右。

    吉普车发动了。鲁雪华回首再看了一眼自己亲手建设的烈士陵园:雄伟的“v”字形牌坊庄严肃穆,牌坊前巨大的花坛里,一丛丛红艳艳的龙船花正在怒放,似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更像烈士们殷殷的鲜血。陵园山顶上,高大的白色纪念塔柱直刺蓝天,在白云烈日下熠熠生辉。

    “再见了,烈士们!再见了,弟兄们!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望着渐行渐远的陵园,鲁雪华心中默默叨念。

    吉普车在密支那机场停下了。两位宪兵礼貌地将鲁雪华请进一个房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