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血案迷踪-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鲁雪华洗浴完毕,少尉给他拿来了新式军服和军需品。(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无弹窗广告)军需品摆了整整两条长凳:

    有钢盔、咔叽布战斗帽、各一顶;咔叽布校级军服夏装、冬装各两套;羊毛衫夹上衣一件;棉质内衣内裤两套;短袜、衬袜及呢绑腿各一副;帆布胶底训练鞋、大头皮鞋各一双。

    鲁雪华被玲琅满目的用品吓了一跳,带着几分疑问:“这些~都是我一个人的?”

    “是的!长官。这些只是部分军需品。您的寝具和武器装备到了训练营再增发。”

    一辆10轮道奇军用卡车开了过来。所有战士迅速登车。鲁雪华作为军官,拎着行李和背囊,坐在驾驶室里,伴随着一路歌声,向兰姆伽训练营地进发。

    车辆驾驶员是典型的中国面孔,中等身材,30左右年纪,但说的却是英语。通过一路交谈,鲁雪华得知,他是马来华侨,姓孔,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马来人,原本是一家英国洋行的货车司机。

    抗战期间,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认为事关抗日大业,义不容辞,举起了招募大旗。招募机工的广告一出,立即得到南洋华侨青年积极响应,报名踊跃。经过严格的筛选,3200多人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9批回国支援抗战。(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无弹窗广告)大都奋战在滇缅公路上,整个抗战期间,有1000多名华侨机工血洒异国,埋骨他乡。

    缅甸被日军攻占后,孔机工的车队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万分危急之际,孙里仁将军率部感到,将他们和1000多英军部队及英国妇女儿童救出,一起跋涉来到印度,孔机工作为中国驻印军的司机,继续履行一名机工的职责。

    “thinkyouoverseaschinese!(感谢你们海外华侨!)”鲁雪华真诚地说。

    “nocountrynohome(没国就没家)。”孔机工回答的极为朴实。

    通过一片翠绿的热带森林后,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整齐划一的营房。

    车辆行进在曲折、崎岖的营区道路上,营区道路为沙石路面,双向双车道,很平整,车行其上,并不明显的颠簸。道路两侧遍布着错落有致营舍,各号营舍建得整齐划一很是规范,每幢营舍都是红砖砌墙,方平瓦盖顶,高大的围墙上面还留有当年防范战俘逃跑而设置的可通电的铁丝刺网的遗迹。

    到了一座宿舍旁,车辆停住了。刘仁轨来到驾驶室旁:“长官,您的宿舍到了”。

    鲁雪华是校官,住的是高级军官宿舍。两个人一间,考虑到鲁雪华是孙里仁将军的副官,为了让他尽快适应训练营生活,破例让刘仁轨和他住在一起。

    鲁雪华走近宿舍,室内为木架结构,墙壁涂的雪白。窗户上安装了纱窗,顶部装有国内罕见的吊扇。房间很大,足有20平方米,有个人储物间、独立的卫生间和新式抽水马桶,与自己简陋的特训班宿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代化设施甚至好于自己在雷江鲁家大院的少爷厢房。

    鲁雪华刚刚放好刘玉梅的小藤箱和梅霞的梳妆盒,刘仁轨带着一个勤务兵,又抱来了一大堆物品。

    鲁雪华一看,有毛毯、橡胶雨衣、水壶、手电、遮光镜、防蚊头罩、毛巾、铝饭盒等。

    “长官,这是你的武器和装备!”刘仁轨又递上一堆大大小小的盒子。

    鲁雪华首先打开最大的一只木盒,一支崭新的、银白的大口径手枪出现在他面前,铭文上打着m1911a!鲁雪华眼睛一亮,这是美军现役装备的名枪,威力大,精度高,是近战、自卫的神器,在南洋战场,美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支,让擅长白刃格斗的日军在近战中吃足了苦头。

    他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枪,手感厚实,拉动枪栓,扣动枪机,机匣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平顺润滑,证明做工极为精良。

    鲁雪华满意地将手枪插入黄色牛皮枪套,再打开另一只长长的盒子,里面是一把闪着幽幽蓝光的丛林救生刀,刀身宽厚,精钢打造,握在手上,沉甸甸的,刀刃锐利无比,刀背呈锯齿型,可砍可锯,一刀多用。鲁雪华心想,如果配合“炮捶”,这会是一件威力极大的近身搏斗武器。

    另外一只盒子,是一只美国m3型30倍双筒望远镜,两只小盒子,一只装有多功能丛林指北针,一只是野战防水军用手表。

    突然,房间里响起了一阵舒缓的铃声。刘仁轨提醒道:“长官,开饭时间到了!”

    军官食堂里,空空荡荡。每人都面前都摆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粉蔬菜汤,一碗美式冻豌豆炒玉米粒,一盘罐头午餐肉。

    主食是一大桶香喷喷的印度米饭和一大篮子刚烤出的牛油面包,令人垂涎欲滴。

    鲁雪华从遵义到兰姆伽,千里奔波,早已饥肠辘辘。看到如此丰富的伙食,胃口大开,吃得狼吞虎咽。第一次吃到spam午餐肉的鲁雪华,更觉得肉质细腻,口感鲜嫩,吃起来格外香甜。
………………………………

第207章 刻苦训练

    在兰姆伽,中国军人第一次享受到了和西方强国军队相近的后勤供应。

    根据中英美三国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和费用开支全部由美国政府提供,服装、伙食和军饷则由英国供给,虽然其标准远低于美、英军队,但无论是衣、食、住、行,其水平都比在国内的军队高出许多,其待遇之丰厚程度,让刚到营地的鲁雪华心满意足。

    “仁轨!”鲁雪华晚饭就着满满一盘午餐肉,吃了三大碗米饭和一大条面包,直打饱嗝,但眼睛还盯着散发着浓郁香味的心弦的新鲜面包恋恋不舍。

    “有!”刘仁轨口里塞满面包,含混地回答。

    “如果国内弟兄能吃得这么好,有这些装备,住上这么好的兵营,我们抗战胜利就不远了!”鲁雪华想到当年先遣旅千里奔袭的艰难岁月,不禁感慨万分。

    “长官,我们肯定会有那么一天!”刘仁轨回答得信心满满。

    在二战主要参战国之中,中国军队的补给绝对是最差的,衣食住行,都远远落后于对手日本,被盟国鄙夷为“乞丐部队”。仅就维持战斗力最基本的伙食来说,美国军方的营养学家,针对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曾经为中国军队量身定制了一份最低标准的饮食清单,每人每天:

    大米850克;新鲜蔬菜340克,大豆70克,花生35克,肉类35克,植物油30克,盐10克。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

    然而,就是这个标准,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也达不到!

    抗战期间国军主食为一顿三两米饭,副食是想都不敢想,能有点咸菜下饭,就是改善生活了。

    这些还是非战斗时候的伙食,战斗期间国军士兵伙食就更没保障。所以往往是后方伙夫烧好了饭,然后趁着天黑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国军一天只能吃一顿,伙夫们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由于营养不良,大量国军官兵生病,最常见的是腹泻和浮肿病,非战斗减员极为严重。

    然而,就是这支“乞丐部队”,以羸弱身体,凭借着坚强意志,和强大的日军周旋到底,让大量日军精锐部队陷入中国战场难以抽身,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天就正式开始军训。

    作为情报军官,鲁雪华除了接受体能训练、手枪射击、单兵格斗等基本项目,还加强了战术指挥、无线电联络、步炮坦协同、空地协同等指挥训练。面对这些是国内从未有过的先进战法和军事理念,鲁雪华觉得非常新奇,学习起来废寝忘食,各类科目都在同期学员中遥遥领先。

    除了自己上课培训,鲁雪华还承担着新兵管理工作。

    来到兰姆伽基地后,鲁雪华才知道整个基地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小镇周围大约30平方公里的面积,各部队分散驻扎在小镇周边10余公里范围内,彼此之间有战备公路相连。

    驻印军训练中心设在镇上,基地里设有各种军事技术学校,如战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附设有各种训练场地,包括坦克和汽车驾驶训练场、武器射击靶场和各种战术演习场,还有一些附属设施,如医院、加油站等。

    在兰姆伽基地,学员教官都是美国人,学员管理则由中国军官负责。作为精通中英两国文字的军官,鲁雪华当然是学员队长的不二人选。

    大批从军学生的到来不仅充实了中国驻印军的数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质量。

    与这些满怀爱国热情、志愿参军的学生兵不一样,国内还是采用“抽壮丁”的方式募集兵员,甚至很多人是被抓壮丁抓来的。一些中国军官为了防止壮丁逃跑,像对待牲口一样对待自己的士兵,官长可以随心所欲地拷打、杀死士兵,克扣士兵少得可怜的军饷和口粮,官兵关系极为紧张,因此,士兵开小差、阵前逃跑、投降的比比皆是,严重损害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中国驻印军除了补给充足外,官兵关系也相对平等、和谐。美国教官也尽心尽责,一点都不吝惜弹药,在训练场,步枪、机枪、冲锋枪甚至迫击炮、山炮、火箭筒,都进行实弹射击,弹药敞开来打。

    鲁雪华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化作对鬼子的仇恨,转化成训练的热情,将不仅精通1911a自卫手枪的射击技术,而且,作为学员队长,整天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射击打的满脸枪油烟子“黑漆糊抹”,不到半个月,对学员队配发的美制1903步枪、m3冲锋枪等轻武器都运用自如,他的身体力行,也深受学员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鲁雪华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盟军总部的注意,史迪威将军亲自签发命令,让鲁雪华充当新组建的战车学员队队长。

    为了加强中国驻印军的攻坚能力和奔袭能力,盟军为驻印军配发了m4中型坦克和m5轻型坦克,作为拳头部队,并从步兵、工兵、通讯兵、炮兵学员分队中抽调优秀学员,组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战车分队。

    在现代化武器和先进作战理念面前,大学生士兵的素质这时就完全显现出来。学员们的接受能力异常地快,原来连炮模样都没见过的学生兵,短短一星期,就完全掌握了m116山炮的使用要领,通讯兵、工兵等技术兵种学员们的领悟能力令教官赞不绝口,步兵使用迫击炮的娴熟技巧更让教官们瞠目结舌。

    作为训练基地最耀眼的明星,战车分队训练自然不甘示弱。在兰姆伽骄阳似火的环境中,战车分队学员钻入蒸笼般的坦克里面,练驾驶、练射击、练通讯、练协同,一次训练下来,每个人全身湿透,衣服都泛出白白的盐花。美国教官也被中国学员这种忘我的训练深深打动,特别允许战车训练班学员们穿背心短裤训练,并且,每人的伙食标准提高一档,以弥补学员们大强度训练的消耗。

    中国驻印军依靠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物资给养,严格而科学的训练,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刻骨自觉的训练精神,战斗力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学员们不仅对武器、战术有了系统学习,同时也逐步接受了现代作战的理论和观念,成为中国军队中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对日反击作战的尖刀。
………………………………

第208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