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踏枝-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鼎香楼是他们城中做点心数一数二的铺子,此刻,生意兴隆。
小二见了谢羽,忙上来请安:“大人,上头给您留了雅间。”
谢羽一愣,刚想说自己没有订过,转念一想,明白过来,由小二引着上了楼。
雅间里没有其他人。
谢羽坐下来,抿了一盏茶,定了定心神。
不多时,外头有人敲门。
谢羽起身开门,迎面见一戴着斗笠之人,他侧身让了让。
那人进来,去了斗笠,与他一抱拳,道:“好久不见,谢大人。”
谢羽定睛一看,叹道:“是您?”
第321节
眼前的人,正是定国公林繁。
作为林宣的得意门生,谢羽很早就认得林繁了。
他外放做官,甚少回京,又因林宣过世,他与林繁自然也少了很多往来的机会,只逢年过节,他依旧会像定国公府送份年礼。
那张名刺,也不知道是之前哪一年随着礼物送过去的。
可谢羽依旧对林繁印象很深。
前几年他回京述职,林繁正是御前侍卫,两人打过照面。
见到长大后的林繁,谢羽还想着,恩师地下有知,见独子成长,应是十分欣慰。
再后来,他听说林繁去了赤衣卫,年初时,听说他出征对阵西凉,奇袭成功的消息传到官州时,谢羽都忍不住多饮了两盏酒。
可是,再往后,都是让人很揪心的消息了。
定国公府反叛。
谢羽其实不信,只是圣旨如此写,他也只能设卡查问。
长公主的言之凿凿,在当时就更让人疑惑了,尤其是,大军接连大胜。
而现在,谢羽握紧了手中的信,能揣度长公主的意图,但又无法窥视全貌。
他干脆问道:“您亲自送信,是有什么想做的吗?”
林繁笑了笑,请谢羽坐下:“谢大人孤身过来,十分有勇气。”
“哪里的话,”闻言,谢羽也笑了起来,“不过是有自知之明而已,能掌握祁阳这么多内情的人,真想要害我,根本不用那么麻烦,我就是一书生,半点功夫都不会。”
“但您有天下数一数二的笔头功夫,”林繁道,“父亲曾说过,谢大人的文章,笔锋凌厉、字字珠玑。”
谢羽谦虚地摆了摆手。
林繁说了来意:“我想请大人做一篇文章。”
第364章 我没有退路
临街的窗户关着。
雅间里,一时陷入了沉默之中,以至于,外头街上百姓们的熙熙攘攘声音,一点一滴传了起来。
吆喝叫卖声,很是热闹。
谢羽极其认真地,看着林繁的眼睛。
林繁没有回避他的注视,很是坦荡。
倏地,谢羽回想起了一些往事。
庆元四年,赴京赶考的他,当时的年纪比现在的林繁还小几岁,一身的书生意气。
今朝科举不似前朝。
前朝交卷不糊名,批阅的考官能看到考生名姓,因此,所有人必须打起精神,在开考之前,尽量给自己博取些才名,让考官们熟悉自己的名字。
尤其是那些外地赴京的,原就不似京中学生这般、已经有了些名头了,必须抓紧一切机会,把自己的名头打出去。
今朝,先帝建朝、重开科举时,这一桩改了。
考卷糊名,谁敢在考卷上露出一丁半点自己的信息,就落榜了。
规矩改了,考生们的习惯还在。
毕竟,虽不能在批阅卷子时得个眼熟,但给自己累些好名声,也是一桩好事。
兴许在以后等缺时,能得一份先机。
谢羽亦频繁地出入诗会、学会,写诗词文章。
年轻气盛,又要快些出头,策论的选题便也十分大胆。
那时候,谢羽写了篇有关“先帝年间、吴王亲征南方的两府六州对朝廷的利弊”的文章。
头一回拿出来,是在一次规模不大的小学会上,参与者不到十人。
他当时想着,大伙儿切磋一番,也给他一些润色、修改的灵感,等完善之后,再在大场面上来论述。
结果是,这日学会一散,他就被茶楼小二请到了楼上雅间。
里头坐着一人。
那人看起来应是没有到而立之年,一身常服,说他是文官,又似乎练过武,可要说武将,又显得太过儒雅。
不自报家门,那人却问谢羽籍贯、师从何人,又与他探讨那篇文章。
不过寥寥数语,谢羽颇受启发,想来此人先前在雅间里,很认真听了他们的学会。
谢羽与他道谢,承诺回去后会再写一稿。
那人却摇头:“记在心里就好,这篇文章也不要拿出来到处说了。”
谢羽愣在了原地。
他一瞬不瞬看着那人,不解缘由,他的眼神里全是不认同、不满意、不舒服等等等等。
对方没有回避他的视线,很坦然:“以你的功底,只要发挥正常,应是榜上有名。先帝年间已是过去,今上登基四年,正是需要有识之士一展抱负之时,你不妨把目光放在大周今后的发展上。”
说完这些,那人起身,拱了拱手离开了。
谢羽一路追上去,见对方进了定国公府,才知那人是这科的主考林宣。
他在胡同口站了很久。
不理解、不甘心,但最后,也只能认了。
能得主考官这么明确的指点,他若逆着来,定不会有什么好事。
那篇文章观点,至此收了起来。
直到他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后,谢羽与林宣熟悉许多。
有一回,他私下问过林宣,当初为何给出那样的建议,林宣笑笑没有给他答案。
可是,谢羽一直记得,那日雅间里,雅间里,林宣让他莫要再写那些文章时,对方那坦然又坚持的样子。
一晃近二十年。
那人身影,那人眼神,与现在和他同席而坐的林繁,重叠在了一起。
也这因为这样,明知道林繁要求的文章八成极其烫手,谢羽也没有立刻拒绝,问道:“什么文章?”
林繁道:“谢大人看了那封信,有何感想?”
“若上头所述一切都是真事,”谢羽顿了顿,道,“颜氏一族,其心可诛。”
“自是真事,”林繁道,“颜氏作为外戚,如此行事,不能姑息,我想请大人做一篇讨伐颜氏的文章。”
谢羽抿了抿唇。
这个答案,他猜到了。
或者说,与其是讨伐颜氏,不如说是从颜氏入手清君侧,最终的目的在于皇位。
檄文,其实并不难写。
以林繁自己的能耐,写十篇二十篇的,也不在话下。
可檄文又不是普通文章,是晓谕,是批判,是声讨,需要传得广、传得远,让天下尽知,人人愤慨。
偏偏,这檄文文体又晦涩,文绉绉的,别说不识字,便是识字的百姓,从头到尾看下来,都不一定能全部领会,又何谈传播?
能让这么难以被人口口相传的文章传播开,就格外需要成文者的名声。
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一定得是满腹才华、曾有出彩文章传世,能够一出手,就让天下学子争相品读的。
堂堂定国公,爵位很大,战场上也打出了名声,但林繁在文坛,目前毫无地位。
他亲自写一篇檄文,效果远不如谢羽。
谢羽自高中后,官当得不错,更是时常有文章在学子间传颂。
这就是林繁从祁阳城赶来、找上谢羽的原因。
“我不怕骂外戚,”谢羽看着林繁,说得很直白,“可您与我都心知肚明,清君侧的后头,就是争位,我是大周的官员,我岂能递这把刀?”
谢羽的拒绝,在林繁的意料之中。
仅仅看到颜家在矿产上动手脚,就能义愤填膺到要立刻换一位皇帝,那也没有林繁什么事儿了。
京里的文武大臣们就一窝蜂把皇上从龙椅上抬下来了。
江山易主,不是如此简单。
林繁笑着叹了声:“谢大人,您知道,我没有退路。”
谢羽的嗓子眼,微微一涩:“圣旨上那么写了,可我原想着,其中有误会,您与永宁侯不该、也不会有背叛大周的想法。”
可现在想来,似是他浅薄了。
圣旨一下,已经不是“有没有”、“想不想”的问题了。
谢羽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亦不似当初赶考时一般“天真”。
君臣、朝堂,规则如此。
摆在林繁面前的,不过是三条路。
要么以死证清白,拿命来抗诉要么从此沉寂、远离朝堂,做一闲散,还得赌皇上有朝一日别又想着收拾他要么,就清君侧。
谢羽理解林繁选择了第三条路,但他不想就这么去做那把刀。
“谢大人想过吗?”林繁压低了声音,“长公主为何会与皇上拔刀相向?”
第365章 只为恩师当年提点
谢羽沉默。
第322节
他当然想过。
林繁又问:“长公主背弃的是皇上,从不是大周。”
不由自主地,谢羽收在袖中的手,攥紧了。
谢羽听说过长公主不少事迹,但真正打交道,只有先前那一次。
长公主把他们带到了纯县山上的破庙里,扔了那么一番话,转身就回祁阳城去了。
谢羽见识了这位殿下的刁钻、挑剔,却也清楚,那些脾气,不是冲着他来的。
当时,杨行人私下与他诉过苦。
大抵是,长公主对皇上很是不满,还好,她还念着皇太后的好。
如今看来,对皇上不满是真的,念着皇太后的好却是装的,目的不过是谢羽手中这封信里的内容。
平阳长公主想要把皇上、与颜家一网打尽。
可她会颠覆大周吗?
不可能。
长公主看着也不似一位有武皇一般野心的女子。
那么,林繁问的问题的答案,就已经很明确了。
在长公主心中,皇上不适合坐在龙椅上,在她看来,大周有更合适的的皇帝。
只是,谢羽绞尽脑汁去想,也没有想到“那个人”的身份。
他叹了口气。
不想了,不如直接问定国公。
林繁既有求于他,应该也会据实已告。
“清君侧之后,长公主希望……”话到了嘴边,谢羽忽然又顿住了,几乎是顷刻间,他又想起了被林宣制止了的那篇文章,而后,一直迷雾重重的思绪,就这么有了一个新的角度。
惊讶着,不安着,又有一种石头落地的踏实感。
他知道自己寻到了正确的方向。
稳了稳呼吸,谢羽话锋一转,问林繁道:“您知道当年,我初遇恩师时,他点评了我哪篇文章吗?”
这个问题,真把林繁问住了。
“不知道,”他老老实实摇头,恳切求问,“还望大人细说。”
谢羽道:“先帝年间、吴王亲征南方的两府六州对朝廷的利弊。”
这下,轮到林繁怔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谢羽曾经还做过这样的文章。
以谢羽的文名,他以前在书院念书时做的各种文章都被翻了出来,不说每一篇都传颂广泛,但多少都会有些水花。
“我从未听过,”林繁道,“不说文章内容,便是策论题,都不曾见人提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