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踏枝-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这小子在京里多能绕圈子、多能烦人,但秦胤知道,林繁的性子里,有着先太子的率直与真挚。
那种情绪,太能感染人了。
让他时隔二十几年,每每回忆起来,都深受鼓舞。
战场上、朝堂上,以及生活里,有心机,亦有底线,同时,对身边人报以最大的善意与信赖。
林繁起身出了大帐。
日落的余晖渐渐淡去,营帐各处已经点起了火把。
他登上城墙,远远望着西方。
除非玉沙口点燃狼烟,若不然这里只能看个方向,倒是白日里两军交战的主战场,能够进入眼帘。
入夜后,那里黑漆漆的。
就像老侯爷说的,他们离西州城说远不远,可要攻克下来,需要花费些心思。
时间不多了。
出征之前,他去见秦鸾,闲话之时,他们曾说到过关外、西州。
他应过要让阿鸾看一看这些,应过她一定会攻克西州城,那他就一定会做到。
星斗满天。
文书官写好了战报,几方盖印后,快马送往京城。
这一日,京城城门刚开。
忙碌于生计的老百姓有序进出,大街小巷的铺面小摊开始了一日的生意,一匹快马急急冲进了城。
送战报的驿官,身后背着的旗子与其他驿馆的不同,所有人都一目了然。
边关战事还远远影响不到京城,但不管有没有子弟从军,见了驿官送军报抵达,大伙儿不由自主就会关注些。
为了提振士气与民心,早些年就定的规矩。
只要是喜报,那就……
马上的驿官高高向上伸直了手臂,军报握在手中,他几乎踩着马磴子站了起来。
“大捷!”他高声喊着,“飞门关大捷!”
声音传开去,所有人欢喜雀跃。
第215章 全是林繁
永宁侯府里,钱儿飞快地跑进了东园。
“姑娘,”她急急道,“军报刚刚进城,说是飞门关大捷!”
秦鸾正在备墨,闻言,眉宇间不由自主地露出欢喜来。
“大捷”两字,实在太悦耳了。
哪怕不知道具体战况,她的心情亦澎湃起来。
为了后续布置,打退西凉是第一步,如今第一步已见成效,那么……
那么,他们就更加不能放松警惕!
喜悦,就满满的喜,防备,也要用心的防。
这个道理,秦鸾知道,永宁侯夫人就更知道了。
季氏欢欢喜喜地把消息报了。
侯夫人眼中笑意一闪而过,而后,沉声叮嘱道:“等下朝后,具体消息会传出来,仔细弄弄清楚。”
第187节
季氏被婆母的严肃一激,整个人也冷静许多。
是了。
因一时占上风,而欣喜若狂,狂着狂着把自己狂没了,那种惨痛教训,季氏虽未亲身经历过,但戏台上、话本里,见得多了。
那真是,笑得歪了的嘴都还没闭上,脑袋就掉了。
哎呦喂,比哭着走的都惨!
季氏绝不会让自家傻乎乎走上那么一条路,忙道:“您放心,我打起一百二十个精神,老爷等下就去衙门了,我这就与他提一提,让他去兵部问问。”
侯夫人颔首,又问:“先前交代的事儿,都办得怎么样了?”
季氏抿了下唇,慎重地点了点头:“都在掌握之中。”
侯夫人满意极了。
把手中大刀交给采薇,侯夫人大步回屋子里。
她得换身体面衣裳,好好打理打理。
不用多久,各府恭贺的人就会到了,张口闭口夸赞老侯爷。
其实,她平日不耐烦与那些人往来,交情好的也都是些脾气相投的多年老姐妹,但是,好话谁不爱听?
别人敢吹得天花乱坠,侯夫人就敢听。
说起来,自从朝廷不怎么打仗了,她连这种吹捧都有很多年不曾听过了。
不得不说,还挺怀念。
当京中纷纷议论着大捷之时,那封军报被送入宫门,一直送达金銮殿。
今儿早朝,为着征兵之事,气氛不算和睦。
西凉、南蜀联手的压力摆在面前,以眼下的兵力应对,一旦南蜀从南境进犯,免难捉襟见肘。
征兵势在必行。
而与之配合着的,脚力劳民、粮草军资,全部不能落下。
征多少、怎么征,朝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各有各的主意。
黄太师昨夜歇得不佳,毕竟上了年纪了,晨起就不太痛快,再听那些争论,不住按着发胀的脑门。
范太保把他的状况看在眼里,暗暗叹气。
都在瞎吵。
若按着规矩来,几个相关衙门各出章程,要吵也回千步廊里吵,吵到天黑都行。
吵出个结果,落在文书上,交由皇上过目。
而不是,大清早的,在金銮殿里就一副要把细则都掰扯明白的架势。
皇上该出言喝止才是。
范太保抬眼,悄悄看向龙椅上的皇上。
这一看,范太保眉宇一皱,皇上的精神跟黄太师半斤八两,也不太好。
范太保无奈极了,正要揽过局面,刚迈出一步,便听到脚步声由远到近。
“大捷!”来人手捧军报,“飞门关大捷!”
声音响彻在大殿里,一下子就把其他的争执嘀咕都压了下去,殿内有片刻的安静,而后,瞬间热闹了起来。
徐公公忙从上头下来,接过军报,呈给皇上。
黄太师顾不上头痛不头痛,打起精神,等着听战果。
龙椅上的皇上迟迟没有出声。
黄太师心生疑惑,不由抬眼打量。
这一打量,心里更是“咦”了声。
皇上的面色,怪异极了。
大捷该有的振奋与欢喜,黄太师一点都没有看出来,若要说不满、愤怒,那也显然不可能。
黄太师细细品了品,忽然品出来了。
皇上的面容上,透出来的是动摇与畏惧。
这、这是哪门子道理?
若只有小小战果,哪怕是为了提振士气,也不至于吹牛上天。
能称之为“大捷”,定是把西凉打得落花流水了。
该动摇的、该畏惧的,是西凉。
该忧心忡忡,思考后续如何应对的,还是西凉。
甚至,黄太师可以想象到,那些被他拿银钱养出来的软骨头,在面对如此军情时,会惶惶成什么模样。
可那些,都是西凉的君与臣。
这两种情绪,根本不该出现在大周皇上的心头。
怪。
怪透了。
黄太师看在眼中,按在心里。
他不蠢,不管皇上此刻在想什么,他都要当作没有发现。
事实上,龙椅上的皇上,脑海里全是军报上的每一个字,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他的将士们在飞门关打了一场漂亮的仗,他应该感到无比的振奋与雀跃,可上头书写的名字,让他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林繁。
在探查中发现峭壁可以利用的,是林繁;
谋划制定了战术的,是林繁;
从悬崖上带领着突袭兵,纵马而下、身先士卒的,还是林繁。
他的名字,那么耀眼,几乎布满了整篇军报,其他人在这其中,成了陪衬。
最后那一枚枚红色的名章,又在叫嚣着、宣誓着,他们的主人完全没有抢功的意思,甘愿成为林繁的陪衬。
一如很多年前……
不由自主地,皇上咬紧了牙关。
他把军报合上,要是可以,他不想在早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军报上的内容原原本本公布。
只是……
他看向底下。
每一个人,都是激动着,迫不及待着。
若是败仗,他一甩袖子离开,倒也没有什么。
可这是胜仗,大捷,他没有理由不说。
明明坐在龙椅上的人是他,他却没有拒绝的机会。
皇上忍着情绪,把军报递给了徐公公:“念与众卿听听。”
徐公公打开一看,被军情折子挡住的脸瞬间一黑。
一眼所见,全是“林繁”。
真照实全念了,皇上怕不是要气得掐死他!
可、可胡言乱语、胡说八道,这白纸黑字的事儿,他编不出来!
心一横,徐公公放弃思考,眼睛里看着什么,就念什么,一字不漏、一字不改,念完拉倒。
第216章 重叠
金銮殿内,欢呼雀跃。
在西凉咄咄逼人、南蜀虎视眈眈之际,飞门关众将没有固守,而是主动出击。
利用玉沙口那座因前些年地动而发生了变化的崖壁,奇袭得手,化不可能为可能。
诛杀石魏,擒获李芥以及其余西凉出战将领,逃脱了的有名有姓的大将,只苏置一人。
西凉丢兵又丢将。
这一次,彻底瓦解了西凉的进攻。
别说他们重振旗鼓、卷土重来了,能不被大周再吞下些土地,都算西凉抗住了。
这可真是……
真是,太振奋人心了。
作为大周的官员,没有人会不喜欢一场大胜。
诚然,主战与主和的,心里的想法会有些不同。
历来主战的,如兵部的尚书与侍郎,他们想的是,借此良机,一路西进,把西州等几座城池、关隘全部收复回来,纳入大周版图。
不说把西凉那野朝廷打散,也要让他们对大周俯首称臣,十几二十年没有力气再折腾。
历来主和的,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西凉已经无力再战,南蜀见状不好、定不会来凑热闹。
大周擒获了西凉那么多将领,又收殓了石魏的遗体,西凉要把他们换回去,怎么也得拿出些诚意来。
几座城池,多少人口,割地赔款,一个都少不了。
眼下是大周占了主动和上风,此时不敲竹杠,何时才敲?
第188节
当然了,可以讨价还价,不会一口气把西凉吃死,适度让让步,也是彰显大周的辽阔胸怀与气度。
若是能说动降将,感召他们来为大周效力,也是可以的。
泱泱大国,海纳百川。
想当年,天下大乱之时,许多英雄逐鹿天下,手下将士们各为其主。
先帝在征伐过程中,亦招募了不少人,有与原主志向不和、主动来投的,也有投降后决心效力的。
先帝并不会刻意区分他们的出身,一视同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那些降将,亦为大周建朝立下许多战功。
如今的大周,如此缺少将领人才,若能通过降将补充,稍作缓解,也是个途径。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是继续打下去,还是两方和谈,都是建立在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之上。
旁的暂且不用说,夸前方将士,那总归错不了。
“永宁侯不愧是先帝麾下的第一猛将,虽因病情上不了阵,但他是定海神针!”
“是啊,老侯爷一道飞门关,军心一定,便出成效了。”
“等老侯爷恢复康健,区区西凉,不在话下。”
“此战大捷,定国公当居首功!不愧是林家的儿子,用兵神了!”
“哎,我看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因他年轻,才会这样胆大、敢打。”
“年轻好啊,都说故人远行,大周后继无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