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6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阁作为一个只提供建议的机构,平时其实工作并不繁忙。
  但是刘辟在入主永和阁之后;三府六部的官员也都前往永和阁来禀报公务,反而是繁忙了许多。
  大军调动并非是一朝一夕之时;工作的交接也并非是一时半刻便可以解决。
  许安是中午前往的永和阁中去指导刘辟办公,直到下午黄昏之时才走出了永和阁中。
  太过的公务需要处理,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在这个紧急的时刻。
  中军府的府令贾诩在凉州,作为中书府府令的许攸也已经在长安城的外城去召集军队,调遣武备。
  也就说刘辟需要直领中军府和中书府,同时兼顾六部,对于刘辟来说,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许安刚踏出永和阁的阁门,迎面便看到一名身穿着正红色鹰狼服的鹰狼卫千户。
  “魏郡急报。”
  见到许安,那鹰狼卫的千户当即停住了脚步,双手将手中的信件递向了许安,他前往永和阁的目的就是为了递送这一封重要情报。
  “魏郡?”
  许安取过了信件,脸色微变。
  如他所料的一样,这正是中原战场上最新的消息,看上面的日期,是发生在五月五日的事情;也就是六天之前。
  许安快速的扫过手中的信件,脸色慢慢的变得严肃了起来。
  这一次的消息比之上一次的消息更为详尽。
  进入内黄城的汉军并非是汉军的主力,那些军队只是汉军的先锋部队。
  汉军的前锋渡河之后;兵分为两路,一路继续向着北方千金,另一路则是将黎阳还有其附近的主要渡口都占据,继续向着东面进攻攻取黄河北岸东郡的渡口。
  汉军的后续部队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渡河之中。
  汉军的主力具体还需要多久的时间渡过黄河并不清楚,只能估算出一個大概的时间。
  最快的情况,汉军应当能在五天之内完成渡河,也就是说,在许安现在收到信息的时候,汉军的主力很可能已经是渡过了黄河,正向着内黄城前进。
  不得不说,汉军的先锋选在内黄城是一个聪明之举。
  内黄城倚靠黄泽而建,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因为有了黄泽,所以魏军难以在河边列阵,只能从北面和东面进攻内黄城,这个钉子算是被真正的扎在了魏庭心腹之地之中。
  许安继续向下看去,脸色稍微缓和一些。
  袁绍这个时侯总算是展露出一丝王霸之气,他并没有龟缩在邺城被动防守,而是亲率大军出征,整个冀州、河内所有能够调动的军兵都几乎被其调动了起来。
  内黄城以东的繁阳城和阴安城尚在魏军的手中,袁绍派遣骑军先行一步赶往了繁阳城和阴安城,击退了汉军的进攻部队,小胜了一阵,也算是回复了一些士气。
  而后袁绍亲领大军屯兵于繁阳城,分兵守卫阴安,以阴安城掩护右翼,同时让韩猛领军,猛攻内黄城,分遣乌桓骑掩护攻城部队,同时派出了骑军袭扰东郡和魏郡正在集结的汉军部队。
  袁绍的意思,似乎是要和孙坚繁阳城决战。
  许安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跟在他身后的许攸。
  “先回永宁阁。”
  袁绍没有在邺城坐以待毙,这一步走的还算是聪明。
  汉军有那种巨大的投石车,邺城的城墙虽然坚固,但是还真不一定能够挡住那种投石车的抛射。
  而且一国首都被围困,那么造成的影响简直是毁灭性的。
  袁绍现在应当还能压制住冀州的一众豪强,但是从现在袁绍的安排可以看出,麴义确实是难以控制了,否则现在麴义应当在来援的路上,而并非是仍旧按兵不动。
  袁绍的命令很可能已经到了青州,但是麴义估计以青州汉军准备渡河进攻为由,在拖延时间。
  一切都和枢密院参谋司中一众参谋的推演并没有太多的偏差。
  那些因伤退役的将校没有办法在战场之上搏杀,但是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一件事,他们在战阵搏杀留下的经验并不是没有用的知识。
  许攸看着信件之上的内容,也是想起了参谋司,他原本对于许安成立的参谋司还有些怀疑,但是当他看到参谋司中的推演和汉魏两军的行动大致吻合之时,不由的怔了一下,不过之后还是很快马上恢复了神智。
  许攸抬起头,将信件收到了袖中,跟上了许安的步伐,向着永宁阁走去。
  看着身前许安的背影,他原本心中还残存着一些怀疑,但是他现在心中的怀疑全都荡然无存。
  那些学校的建立,将会彻底的改变天下,现在一切都让他陌生,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世界。
  豪强世家不再高高在上,他们引以为豪的家学也不再先进。
  那些他们以为的愚昧无知的小民其实并不愚昧,很多世家豪强出身的学生却是比不过那些出身于乡野阡陌之中的学生。
  昔日的张良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而如今的枢密院在一定程度伤,却也能够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地步……
  上下数千年,只有张良一人,但是枢密院的参谋司之中却能一直维持。
  为官为吏不再只是世家豪强的特权,升斗小民亦能通过勤学苦读改变自身的命运。
  工坊、学院、医院等等学校的建立,许安用强力的手段将那些只存储于世家豪强之中的家学暴露在了众人之前,使得知识不再被掌握少数人的手中。
  军队之中早有改革,原来每一名将校都有自己训练军队的办法,因此站立有强有弱,因为带兵将领的不同,风格也大不相同。
  但是许安将所有的关于军事的理论学问都搜集了起来,将其汇总整编,并推成出新。
  现在明军之中各军各部都是用同一种训练的办法训练而出,上到将校,下到军卒,基本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基层军官都得到了相应的培训。
  许攸凝望着许安的背影,许安的身份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出身于哪里,唯一能够确认的他或许是冀州人,然而这也只是因为他是在冀州加入了黄巾军之中的。
  或许他真是黄天的化身……
  许安并不知道许攸心中的想法,毕竟他也不会读心术,不是真正的仙神。
  一路走入了永宁阁,一众内阁的阁臣已经等候在了永宁阁内。
  “参见明公。”
  许安走入了永宁阁中,一众原本坐着的阁臣皆是站起身来行礼致意。
  “诏书已经按照明公的要求拟定,明公过目之后,便可以明发天下。”
  阎忠指着桌面之上的两封诏书,出言道。
  许安走到了桌后坐了下来,审阅起了桌面之上的两封诏书。
  诏书有两封,一封用词考究,而另一封则是更偏口语。
  这也是许安的要求,任何的诏令都要发出两封,发出第二封更偏于口语的诏书,便是为了大众都能明白了诏书之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毕竟民间的识字率虽然已经上去,但是那些太过于用词考究的诏书和律法却是不容易理解。
  现在明国国内的律法都是统一用偏向口语的句式来抒写,为的便是不出差错,使得常人能够尽可能的明白其意。
  诏书的内容很简单,许安命令任何的诏书还有上表都不允许说太多无关的空话和套话,因此诏书极为言简意赅。
  诏书简单的将大概的情况讲解一下了,并说明了现在是出兵的最好时机,整个明国将在诏书发布当日,也就是五月十三日正式进入战时状态。
  工坊全力运转,取消原本的休息日,工作一月休息一日,工作的时间也将延长。
  而基础的田税也将会上调至六成,就是中州地区的田税也被调到了五成。
  所有军屯所的屯民所接受的军事化的训练将会进一步的加强,随时做好的战争的准备。
  主要的城邑进入军管状态,任何出入边境的活动,以及破坏等的活动都将会被视作通敌卖国,从事间谍活动。
  许安拿起放在桌面之上的毛笔,在诏令之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
  大明历二年(195年),五月十五日,平旦。
  应天府内一片肃杀,长安门后不远处,许安身穿着戎装,外罩着战袍,骑乘在战马之上,一众腾骧卫的骑士护卫在他的身后。
  武卒营、锐士营,黄天使者,还有一卫二营的骑兵已经在长安城的郊外全部完成了集结。
  东方已曙,星月黯淡。
  许安牵引缰绳,驱策着战马缓缓的行走在道路之上。
  马蹄声略显沉闷,顺着一道又一道宫墙缓缓的传向远方。
  天色虽亮,但是长安城仍旧还在沉睡之中,还有大半被笼罩在黑暗之中。
  三府六部的官吏还在应天府外,正在入府的路上。
  此时的应天府内只有刚刚换防了不久了军兵。
  这一次的换防,鹰狼卫的缇骑接管了整个内城的防务。
  太液池和太平观则仍旧是由黄天使者把守,许安带走了三千人,但是还有一千多人黄天使者被留存了下来。
  所有的武卒和锐士都不再承担内城的防务,他们将跟随着许安前往东方。
  天正一点一点变亮。
  星月隐去,东方渐红。
  大明钟响,宏亮而又威严的钟声,在应天府内重重的宫门和城垣之中跌宕回响。
  一只停留在宫墙之上的灰黑色燕子被那宏亮的钟声所惊起,从许安的眼前一掠而过,随后掠过长安城城楼之上的重檐飞角,一飞冲天,飞出了应天府,飞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飞燕的踪迹从许安的视野之中消失。
  目光落下,最终落在了身前不远处那高大的长安门之上。
  一阵沉闷的响声陡然传来,许安身前,那高大的长安门缓缓的向着左右而开。
  看着长安门的方向,许安握着缰绳的手僵在了原地,眼神凝在了长安门的甬道处,座下的战马也是缓缓的停下了脚步。
  许安并非是没有见过长安门打开,也并非是没有从应天府内见过长安门外的景象。
  长安门外,灯火明亮。
  人头攒动,济济一堂。
  长安门外,站满了乡民。
  没有人言语,没有人躁动。
  所有人的目光在长安门打开的那一瞬间都聚集在了许安的身上。
  没有等许安动作,座下的战马已经是迈开了四蹄,向着前方缓缓走去。
  一众腾骧卫的骑士如同众星捧月一般护卫在许安的身旁。
  九面日月星辰旗呈一字排开,排于最前。
  赭黄色的大纛旗居于正中央。
  大纛旗之上,写的不再是许安的姓氏,而是被换成了“明”。
  两面略矮一些旌旗居于两侧。
  一面上书“太平道大贤良师”, 另一面绘制着一名威风凌凌的神将,上书“黄天”两字。
  许安骑乘在战马之上,从人群的正中央走过。
  昔日开国之时,他从永宁门一路走到长安门,沿路是无数前来的观礼的民众。
  这一次他领军出征,从长安门到永宁门,沿路是无数前来为他送行的民众。
  没有山呼海啸般的万岁,没有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许安沿着长安大街一路向南,一路行到了永宁门。
  永宁门外的官道之上,一队又一队身穿着戎装的军卒站立在官道之上,整装待发。
  东方已曙,远方的田野托着初生的旭日正一步一步升起。
  金色的光芒照耀在了永宁门外明军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