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天之世-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武帝为了彰显国威修建的建章宫,已经变成了太平观。
  这里将取代晋阳的太平观,成为新的太平观,成为全天下太平道新的中心。
  桂宫、北宫,也已经改换门庭,重新改造,变成了外务司和宣教司的署衙。
  明光宫也改名成了明光台。
  这里不再汉武帝为祈求神仙降临而建立,后来又征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作为享乐用途的宫殿,而是成为了太平道宣讲经义的场所,以及宣教司宣传的场所。
  明光台被纳入了宣教司的管辖,很多的宫殿,都被改成了剧院。
  在剧院之中,宣教司编排新的戏剧,并在此演出,而且甚至不收取分毫的门票费。
  天禄阁、石渠阁两阁也开始修缮,周围的殿阁也被划入了两区之中。
  晋阳的国学院将会搬迁而来,不过不同的是,原本只有一所的国学院,将会分成两所。
  依靠着天禄阁的而建立的学院,将被称为天禄学院,依靠着石渠阁而建立,将被称为石渠学院。
  而昔日的未央宫,曾经作为汉帝国的数百年以来的天子的居所,被称之为未央宫的宫殿。
  现在也已是改换门庭,被改成为了应天府。
  现在如今那“未央”的字词却早已经被黄巾军不知道丢到了何处荒凉的地方去了。
  长乐宫、未央宫,长乐未央,以万民之苦,成一家之欢乐,如何能够长乐未央。
  长安,长治久安,置天下苍生于不顾,穷奢极欲,纵情于声色犬马,又如何能长治久安。
  长安城,太平观。
  一众罩袍束带的腾骧卫手执着作为仪仗的旌旗站立于神明台周围,许安站立于神明台前。
  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铸有铜仙人手掌承露盘以储天上“甘露”,以求仙道。
  神明台立于太液池中,被以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仙山命名的四处小岛环绕。
  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
  不过许安并非是为了那所谓的仙露而来,也并非是为了求取仙道而来。
  许安面色肃穆,向着身前的案台之上郑重一揖。
  案台之上,摆放着四个神位。
  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在其三个神位的正中央,立着一块无字神位,那代表着为迄今为止,所有为黄天而战死难的志士。
  他来此地,就是为了告诉那些已经魂归黄天的同道,如今的太平道已经重复兴盛。
  仪式已经结束,一众符祝停下了吟唱。
  许安缓缓直起身子,他的目光最后停留在了人公将军张梁的神位之上。
  他和张梁互为师徒虽然不久,但是他知道张梁的为人。
  张梁将最后的火种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最后慷慨赴死,为他们挡下了追兵。
  传道授业之恩,永世难忘。
  “师君,下一次弟子再临神明台,必定已经让黄天的德威名扬这寰宇!”
  许安凝望着张梁的神位,郑重起誓道。
  “你们心中的黄天之世,就由我来建立!!”
  ……
  初平三年,六月一日。
  太平道占据关中,许安于长安城,应天府前殿,接受众人进言,进位车骑将军,进为晋侯。


第六百四十章 不速之客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日。
  东军以孙坚为首,袁术、曹操为副,两路出兵,向黎阳方向挺进,东郡之战自此掀开了帷幕
  西军只有袁绍一方实力于黎阳防守,董卓袭击太平道的驻地,并没有参与东郡之战,而臧霸和袁谭两人则是自青州、徐州出兵,进攻徐州。
  牵一发而动全身,东郡之战的爆发,致使数十万军卒被卷入战争之中。
  六月一日,东郡之战爆发的第四十二日。
  也正是这一日,许安于应天府进位车骑将军、晋侯之时,关中之地,四郡四十七城邑已经全数都被黄巾军收入囊中。
  初平二年的六月一日,许安于凉州祭告黄天,定鼎凉州,运送凉州鼎返回晋阳。
  时隔一年的时间,太平道便又再进一步,一举解放了关中之地。
  关中之争最终以董卓战败告终,董卓战死于华阴,李儒、牛辅等从者俱亡,段煨、樊稠、徐荣三人率众投降。
  关中之争,太平道大获全胜,许安入主应天府,京兆尹也因此改名为应天郡。
  张燕领兵镇守右扶风,阎忠领兵镇守左冯翊,吕布领兵镇守弘农郡,守备函谷关。
  近十万黄巾大军涌入关中之地,关中各地城邑不是投降,便是被黄巾军毫无悬念的击破。
  王允和皇甫嵩、盖勋三人带走了刘辩,也带走了大部分有势力的豪强世家,留在关中之地的豪强世家除了少数几家算的上大家外,其余的世家豪强都不过是中庸之辈,他们面对着董卓都不敢言语,不敢放肆,又如何敢当面防抗黄巾军。
  关中之地的官吏多半都是董卓一方的势力的人,他们大都不过是阿谀奉承之辈,少有能力出众者,更何况董卓大军已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被一一击破,迅速投降也属正常。
  关中之地就这样尽数落入了许安的掌控之中,纳入了太平道的版图。
  如今的太平道算起来,真算的上是跨州连郡,并州、凉州、幽州、司隶、冀州皆有黄巾军的身影,皆有黄巾军的势力。
  凉州十三郡,原来的十二郡,再加上占据着西部鲜卑王庭旧地新设立的武安郡。
  并州九郡,幽州上谷郡、代郡两郡,司隶校尉部五郡,弘农、河东、左冯翊、右扶风,应天郡,只余下东面的河南尹和河内郡没有取下。
  河南尹被孙坚所占,河内郡被袁绍掌控。
  冀州只是占据着常山国的北部地区和中山国的北部地区,这是当初趁着冀州内乱,出山占据的地盘。
  袁绍统一冀州之后,需要面对公孙瓒和南部的孙坚,他不想也不能同时两面开战,所以也只能是捏着鼻子,认下了这样的划分,没有敢进攻占据了冀州的黄巾军。
  如今,太平道已经占据了共计二十九郡之地。
  严格来说,太平道还有第三十郡——上谷乌桓部。
  难楼得道到了允许之后,久居晋阳,部落之事也渐渐交给了讨逆将军刘石管理。
  刘石统领幽州两郡多年,昔日张辽东征乌桓之时,作为副将从征,也立下了不少的战功,他在太行山中便已经有勇武之名,被张白骑暗中埋伏刀斧手,还能逃出生天。
  在草原之上也用刀兵打下了勇名,濡水一战,虽然首功是张辽阵斩了汗鲁王乌延,但是刘石也擒杀了不少三郡乌桓中的军官,击破了数阵乌桓骑军,因此也在上谷乌桓部赢得了不小的声望。
  如今上谷乌桓之中认定的勇士,第一是张辽,第二便是刘石。
  幽州两郡被攻占后,基本一直是刘石统领,上谷乌桓部也是有刘石节制。
  后面难楼住在晋阳之后,许安改刘石的讨逆将军为护乌桓将军,刘石也开始慢慢掌控上谷乌桓部。
  上谷乌桓部为太平道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发展,黄巾军后来的每一次战事,几乎都上谷乌桓人的身影,本来上谷乌桓受汉化就比较严重。
  经过这几年和太平道的蜜月期,大量的上谷乌桓人加入了民屯的序列,开始转而信奉太平道。
  上谷乌桓部现在独立性也大大的降低了,实际上已经可以算的上太平道的控制范围。
  难楼虽然有野心,但是实际上并不大。
  原本的时空之中,难楼麾下有大量的部落,但是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争夺单于之位,支持塌顿为单于。
  三十郡之地,黄巾军如今实际控制的地域已经到达了一个十分庞大的程度。
  比之孙坚、袁绍来说,太平道占据的地域要更大。
  东起幽州濡水,西至凉州敦煌,北达并州受降城,南到司隶武关北部的商县。
  而人口,原来一直是太平道的短板。
  但是现在人口也不再成为问题,加上关中的人口,太平道如今麾下的民众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人。
  现在太平道已经不太畏惧比拼消耗,已经有了可以和东庭还有袁绍扳手腕,进行拉锯战的实力了。
  关中乱局平息,太平道的官吏逐渐的接管了关中各城,鹰狼卫入驻地方,各地的警察部队也相继组建。
  太平道在各地建立道观,宣传太平道的思想,导人信道。
  公审、诉苦等会在鹰狼卫的主持,还有地方警察的帮助之下,和官吏的协作之中举行,关中之地也慢慢的稳定了下来。
  许安于太平观的神明台祭告黄天之后,废除司隶校尉部之称,改为中州,并命人铸中州鼎,陈放于应天府前殿,并让人将凉州鼎、并州鼎从晋阳迁出,运往应天府。
  天下十三州,太平道已得其三。
  而就在许安入主关中,太平道逐步掌握地方,再度厉兵秣马准备东征河南尹之时。
  在东郡交战的孙坚和袁绍两人,也是打出了真火。
  随着试探和前哨战的结束,孙坚亲临大军出濮阳北上进攻黎阳,袁术领南阳兵、荆州兵与刘备携手进攻东郡卫国地区。
  双方在黎阳、卫国地区,绵延上百里的地方,展开了激战,短短的三日之间,便有数以万计的军卒倒在了战场之上。
  双方都知道东郡之战的重要性,袁绍和孙坚两人为这一战几乎都投入了所有的家底。
  一直以来自太谷关一战之后,便几乎没有遭遇什么败绩,一直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孙坚,这一次并没有再复制以往的奇迹。
  虽然在擅长水战的荆州兵帮助之下,成功的在黎阳南部登陆,但是袁绍军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纵使是东军各路将校轮番的猛攻,也未能动摇黎阳的防守。
  袁绍自邺城出征,直接进驻了黎阳,此举使得整个黎阳守军的士气大受鼓舞。
  而于此同时,冀州的几大世家不知道为何,再度下了重注给了袁绍军一方,袁绍军再度得到了两万余名新兵的补充。
  原本有些动摇的黎阳防线也随着这两万余名新兵补充,再度变得牢固起来。
  新兵虽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是作为预备兵加入各部曲之中,补充老兵的伤亡,也是即为有作用的。
  而在徐州,袁谭派遣青州别驾王脩领青州兵和臧霸合兵一处,臧霸得到了青州兵的支援,连战连捷,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徐州的州治东海郡的郯县。
  徐州的危局,直到朱治领兵抵达东海郡,才得了缓解。
  首战朱治领兵便大破孙康之军,随后更是亲领甲骑突入乱军阵中,阵斩臧霸麾下将领孙康。
  又击破了孙观、吴敦两部,孙观溃退,吴敦被朱治所斩,随后朱治连胜五阵,一路势如破竹,沿途臧霸麾下的军众皆是胆颤心惊,望风披靡。
  朱治领大军,向着郯县挺进,继续救援徐州,威胁臧霸军的侧翼。
  若是臧霸不撤军解围,那么势必会遭到朱治的进攻,届时城内城外同时进攻,腹背受敌,难以招架。
  臧霸无奈领兵后撤,听闻朱治来援击退臧霸,陶谦大为感动,率众亲出徐州城,接迎朱治。
  陈都听闻捷报,升朱治为威虏将军,掌管徐州兵事。
  陶谦自然没有反对,将徐州兵兵权也交付到了朱治的手中。
  朱治得到了两万徐州兵相助,于是继续东进。
  不过这时,臧霸也带着主力和青州别驾王脩带领的青州兵已经在郯县以东的羽山山脚设下了军阵。
  臧霸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