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9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酱涡拮搿5堑庇览质辏1418)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奉诏由南京北上到北京大庆寺后就病倒了临终无一语及私。但却提出了释放建文帝僧人溥洽的请求。这大概不仅出于与溥洽同为出家之人的相怜而且是一种寻求解决朱棣夺位后与建文帝及其诸臣关系的暗示。他始终不能脱离政治家的本色然而他毕竟带有出家人的修养与淡泊。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他被依僧制安葬在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撰的祭文。祭文追忆他辅成“靖难”的功绩并说:“朕统承天位图任旧人特授卿以官僚之位朝夕启沃资益良深自昔以来如卿者岂易得哉!”2诚然如此像姚广孝这样双重性格、双重身份的成功人物是明朝的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6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八《永乐七年正月十五夜喜晴京都放灯甚感赋近赋二》。1龙文彬:《明会要》卷二九《职官·东宫六傅》引《弇山集》。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一《秘书告成》。

    1《明经世文编》卷十三《与夏尚书》。

    2民国《相城小志》卷二《姚少师祠堂记》。

    第二节夏原吉夏原吉(1366—143o)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其父夏时敏在湖南湘阴任教谕于是定居湘阴。他前后主管户部二十九年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夏原吉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他奋学习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洪武中被举荐到太学学习。朱元璋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夏原吉被选中分工抄写朝廷有关的文件。同去的太学生不以为然嬉笑喧闹而夏原吉则一丝不苟正襟危坐其举动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提升为户部主事。夏原吉到户部任职后兢兢业业把复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尚书郁新的关注在户部站稳了脚跟。建文帝时期他顺利地升迁为户部右侍郎。

    朱棣即位后夏原吉又被提升为户部左侍郎。有人向朱棣挑拨离间说夏原吉在建文中用事不可信用。朱棣置之不理派他赴江南浙西治水委以重任。夏原吉到浙西后疏浚吴淞江下流上接太湖并因地建闸用来蓄水或泄水。治水期间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操劳既使是在盛暑烈日之下也不令仆人张盖遮阳真正做到了与民同甘共苦。永乐三年(14o5)户部尚书郁新死后朱棣将夏原吉召回朝廷主管户部主掌国家的财政大权。夏原吉从全国的财政状况出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1的建议朱棣欣然采纳。夏原吉尽职尽责努力熟悉财政业务将户口、府库、田赋等数字都写成小条带在怀中随时检阅。据说有一次朱棣向他问起天下钱谷数字他的回答既迅又准确具体朱棣感到非常吃惊。《明史》中评论夏原吉说:“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已又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官阙供亿转输以巨万之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应之国用不绌。”同时夏原吉能够坚持从国家的财政实际状况出反对不正确的决策不惜触怒朱棣。迁都北京的永乐十九年(1421)秋天朱棣决定组织第三次亲征向夏原吉询问边储情况。夏原吉据实相告:“比前出师无功军马储蓄十丧灾眚迭作内外俱废。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迄遣将往征勿劳车驾。”朱棣一意孤行将夏原吉逮捕下狱幸亏杨荣等人出面劝说才幸免于难。直至仁宗朱高炽即位才复官职。

    夏原吉被逮下狱后家被抄没家中除皇帝的赐钞外只有几件布衣、瓦器。

    夏原吉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却廉洁自守生活非常俭朴。他的弟弟到北京看望他临走时夏原吉只送给弟弟二石米。朱棣见到东西太少觉得奇怪夏原吉回答说:“臣所遗俸已寄之无以为赠。”1朱棣过意不去又赏赐了几匹好布。宣宗朱瞻基率军北巡夏原吉随行朱瞻基拿出夏原吉的干粮品尝结果难以下咽朱瞻基过意不去赏赐给他一些为高官们特制的食品。

    1《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1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十三。

    夏原吉还是一个难得的识大体顾大局的人物。朱棣在位期间他经常被秘密召见讨论国家大事但对于讨论的实际情况他绝不外传。一次他和几个同事雪夜饮酒后回家路过禁门有人主张直接通过夏原吉认为不可即使没人监督也要依礼而行。朱棣迁都北京赞成与反对者形成对立的阵营闹得不可开交。夏原吉深感不安为保证迁都之初的政治稳定他主动承担责任使矛盾缓和下来。朱瞻基即位之初汉王朱高煦动叛乱夏原吉和杨荣等人力主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叛乱很快被平定。夏原吉为人还非常大度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平江伯陈瑄非常讨厌他他却极力赞赏其才能。礼部尚书吕震曾在背后诬陷他但当吕震为自己的儿子讨官时夏原吉却为之力争。他的仆人不小心污损了皇帝所赐的金织衣服他告诉仆人脏了可洗不必害怕有时仆人不小心污损了朝廷的文件请求赐死夏原吉却主动承担责任向皇帝请罪。山东唐赛儿领导的起义被镇压后三千多人被俘夏原吉却请求朱棣宽恕他们结果没被杀害。史称其“有古大臣风烈”。

    宣德五年(143o)夏原吉去世朱瞻基封他为太师谥号忠靖。此后人们为了怀念他还建祠立祭。著作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集》等。

    第七章郑和第一节哈只世家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小名三保人称三保(宝)太监。曾祖父叫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娶温氏。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麦加朝觐故有“哈只”之称受到乡里的敬重。郑和弟兄二人哥哥叫文铭(或作文明)还有四个姐妹其事迹不详。

    洪武十五年(1382)郑和十二岁时父亲病故他投靠燕王朱棣做了宦官。在燕王藩邸里郑和的聪明才干受到赏识。建文元年(1399)他二十九岁从燕王举兵出入阵战多建奇功。燕王称帝后因功擢内官监太监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及珍奇异物等事宜。永乐二年(14o4)正月初一被赐姓“郑”。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山。1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1本文系采自《回族人物志》第二册第21卷《郑和》。本文所引资料主要依据《明史·郑和传》《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八、一七o、一八二;《天妃之神灵应记》、《通番事迹碑》;并参考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十章《郑和之下西洋》。1关于郑和墓据明天顺元年(1457)佚名氏所撰《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认为郑和是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于宜德八年四月初逝于古里;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卒于古里赐葬牛山。按此两说郑和亡于古里葬在国外。

    第二节七下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年(14o5)、永乐五年、永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

    西洋在明代是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洋诸地约当于今之印度洋2。明成祖即位后疑惑建文帝逃到海外又欲向海外炫耀中国的富强决定派人出使西洋。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知内侍中无与比者”被任为正使。

    永乐三年(14o5)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据史载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者有四十四丈四尺之长宽十八丈;中者有三十七丈之长宽十五丈。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海先到福建再从五虎门扬帆达占城(champa)再历经爪哇(java)、苏门答剌(samu…dra)、南巫里(lambri又称南渤利)至印度古里(ca1icut)返航于永乐五年(14o7)秋回国。此次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他率领有二百四十九艘的船队沿着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了爪哇、古里、柯枝(net)、暹罗(siam今泰国)、锡兰(net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以武力慑服之。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永乐七年(14o9)九月上旬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所率船只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从刘家河出。此次出航是要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关系。船队所到之地有古里、满剌加(ma1aka)、苏门答剌、阿鲁(aru)、加异勒(kaya1)、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国这些国家对明朝的态度和好如初。永乐九年(1411)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郑和回京后修整一年于永乐十一年(1413)冬又奉命开始第四次远航。明成祖以印度洋沿岸以东更远一些的国家尚未臣服通好特命郑和等赍敕前往。据史书记载这次出使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ormuz在今伊朗波斯湾口)而且抵达了非洲东岸麻林(me1inde)、木骨都刺(mogedoxu)、不喇哇(braa)等国。郑和于永乐十三年回国史书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pahan)、锡兰山(net)、木骨都剌、溜山(ma1dives)不喇哇、阿丹(aden)、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pa1embang)宣慰司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

    从永乐三年至永乐十一年的四次出航郑和为明朝开辟了向海上展的新纪元。

    2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序例》中记:“今之所谓南洋包括明代之东西洋而言东西洋之称似见《岛夷志略》著录然至明代始盛行。大致以马来半岛与苏门答剌以西质言之今之印度洋为西洋以东为东洋。”

    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并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作第五次远航。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展起来互市通商者络绎不绝。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多数是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十七年七月(1419)前来朝贡者中有诸国的王子、王叔或王弟所献礼品也为各国珍奇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麟、长角马哈兽、千里骆驼、驼鸡、麋里羔兽等等。

    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率大■宝船出第六次远航于二十年八月回到南京随来的各国贡使总数达一千二百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