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8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掀肥导噬现柿渴呛芎玫牟⒍云渌倏獭⑺娇淌榧艘欢ㄓ跋1。但经厂本的缺点是校勘不精存有舛误脱漏且又出于宦官之手所以后世藏书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各地藩府所刻经史文集多以朝廷所赐内府宋元版为翻刻底本刻印极好且校勘精当如周藩朱橚所刻《普济方》、秦藩朱惟焯所刻《史记集解索引正义》等可说是藩府本中的代表作。除官刻本外明代私人的家刻本早在明初就已兴起。如洪武十年(1377)已有浦江郑济等刻印刘基编选的《宋学士文粹》。明中叶以后私家刻书更加风行出现了不少藏书刻书的名家如苏州袁褧嘉趣堂无锡的华氏、安氏钱塘洪楩清平山堂等。明代晚期的常熟毛晋汲古阁更为著名。他不惜重资广求宋元善本雕板刊行从万历到清顺治四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
3谢肇淛:《五杂俎》。
1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十余年间刻书六百多种著名的有《十三经》、《十七史》、《宋名家词六十一种》、《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六十种曲》、《津逮秘书》等流传广泛影响很大。坊刻本书籍一般以出售获利为目的因此出书较为庞杂不仅有供士人阅藏的经史文集也有适应人民大众需要的戏曲、通俗和日用百科杂著其中也不乏内容精采、图文并茂、刻印俱佳的精品。明代雕版书也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如有些书尤其是官刻本和坊刻本校订不精脱文误字相当严重又如妄改书名和对内容妄加删节以致失去原貌以及伪造古书等。
明代版印除木版外还有铜、锡等金属版。如洪武、永乐时行用的纸币称为“大明通行宝钞”南京宝钞局有钞匠五百八十名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宝钞印刷数量也很大。当时印钞用的就是铜版。有一块传留至今的明代印钞铜版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此外大明宝钞上印示:“户部奏准大明宝钞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2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但利之所惑宋元以来就有人制造伪钞明代也不例外。如“句容县杨馒头出主意与县民合谋叫银匠密修锡板文理分明与印造纸马之户同谋刷印”1这种印制伪钞的锡版做得很高明大概足可乱真但事之后参与者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彩印明代印刷术的一项突出成就是明了彩色套印方法。我国元代就已出现了朱墨两色套印的佛经。但在明代前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套印法并未受到重视直到万历年间湖州闵齐伋、凌濛初两家才将其广泛应用于刻印书籍特别是用于刻印经、史、子、集四部古籍。闵、凌两家套印书除两色外还有三色、四色甚至五色如闵齐伋印《三经评注》三色《国语》四色凌瀛初印《世说新语》有蓝、黄、朱、墨四色闵刻《南华经》则多至五色。彩色多用于区分不同学者的评点和批注以便读者阅读。据统计闵、凌两家套印书共有一百四十多种1其中有先秦诸子和史书还有不少著名的诗文集和戏曲。有些戏曲还附有彩印插图延请名家绘刻秀逸工致色彩斑斓可说是版画艺术的精品。此外明代还创蓝印用靛青代黑墨印书。如现存较早的蓝印本有成化十四年(1478)的《灵棋经》等2。蓝印多作初印样本以便用墨笔校改。万历时云南丽江木增土司还曾用白色银粉在瓷青棉纸上印成《大乘观世音菩萨普门经》3。这种银粉1洪武《御制大诰·伪钞第四十八》。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o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2—523页。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2—523页。印独具一格在印刷史上甚为罕见。
饾版和拱花彩印版画技术也是在万历时展起来的。最初的彩色套印是用几种颜色涂在同一块雕版上如在花上涂红色叶上涂绿色枝干上涂赭色等然后伏纸刷印。现存较早的彩印版画例如万历年间徽州歙县程氏滋兰堂所刻《墨苑》中的“天姥对庭图”万历刻本《花史》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印制的。但这种印制方法并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又有人明了“饾版”和“拱花”这是明代版画彩印技术方面的又一项杰出成就。“饾版”是将彩色画稿勾描下来然后根据画的本身分若干部分刻成几块甚至几十块版来表现原作的各种色彩及其深浅浓淡再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这样印出的作品效果极好几与原作无异。“拱花”就是凸印即将雕版加力压印在纸上使花纹凸起。拱花方法适用于表现行云流水、花叶的脉络及鸟羽、衣纹等。现在可见的早期饾版拱花印本有天启年间江宁吴祥在南京所刻《萝轩变古笺谱》以及原籍徽州休宁后移居南京的胡正言在天启至崇祯年间刻印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等。这些印本绘刻精美施墨着色也很考究阅看时确实使人赏心悦目。
活字印刷明代的活字印刷术比宋元时期有较大的进展尤其是万历及以后木活字印刷更为流行。当时南京江苏苏州、常州、常熟浙江杭州、湖州福建建宁、福州四川成都以及江西、云南等地都曾刊印过木活字印本。所印有《史记》、《历代史书大全》、《函史》、《西京杂记》、《黔南类编》、《文心雕龙》、《古文会编》、《国朝文纂》、《栾城集》、《曹子建集》、《武备志》、《太平广记》等各类书籍木活字本《鹖冠子》尤为著名曾用作清代《四库全书》的底本。此外南方有些地方还开始用木活字来排印家谱。据统计明代木活字本有书名可考者约有一百余种1。
除木活字外明代还创用或展了铜、铅、锡等金属活字印刷术。6深在《金台纪闻》中提到:“近日毗陵(今江苏常州)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6深的这部著作撰写于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三年(15o5—15o8)虽然他是反对使用铜活字和铅活字的但至少说明当时已在常州使用了这两种活字。铜活字在我国究竟创用于何时迄今尚无确论。根据现有资料一般认为铜活字印刷以无锡华氏为最早。据载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o页。
华燧“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同异辄为辨证手录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质焉。既而为铜字板以继之曰:吾能会而通矣乃名其所为‘会通馆’”2。他书亦有类似记载文字略有不同如“既乃范铜板锡字凡奇书难得者悉订正以行”3。华燧会通馆最早用活字铜版印的书有弘治三年(149o)刊印的《宋诸臣奏议》后来又印有《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百川学海》、《九经韵览》、《文苑英华纂要》、《音释春秋》、《古今合璧事类前集》等。其父辈华珵“又多聚书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4以活字铜版选印有6游的《渭南文集》、《剑南续稿》等。华燧之侄华坚兰雪堂活字铜版印有蔡邕、白居易、元稹等的诗文集以及《艺文类聚》等。这些铜活字本都很著名。无锡安国是嘉靖年间继华氏而起的著名出版家用铜活字刊印有《东光县志》、《吴中水利通志》、《春秋繁露》等。此外在常州、苏州、南京、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用铜活字刊印的书籍。据统计明代铜活字本可考者约有六十余种1。关于铜活字印刷术前面引文提到华燧“范铜板锡字”有人认为应是以铜为版以锡为字并非铜活字也有人认为华燧制有铜活字还制有锡活字当然也可能文献记载或传抄有误。究竟何以为是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
关于我国自创的铅活字除6深所记者外还未找到更多的文献记载也没有现传世的常州铅活字本所以对此尚缺乏了解。关于锡活字元代王祯曾提到“铸锡作字”但锡活字印刷未能获得成功。明代华燧“范铜板锡字”具体情况如何已无从知晓。另外据说有位波斯商人嘉奇·默德在意大利参观一家印刷所时他看到的锡活字同中国的很相像。无论如何元明时期我国已创用了铅、锡活字到了清代则成功地运用于印刷实践。利玛窦、金尼阁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曾带来不少用皮面装订的西洋书籍其纸张、印刷和装订方法等都与中国书有所不同这虽然引起中国一些士大夫的惊奇但对当时的印刷技术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2邵宝:《容春堂集》“会通君传”。
3华诸:《勾吴华氏本书》“华燧传”。
4康熙《无锡县志》卷二二。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91页。
第十一节制瓷中国瓷器的展到明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西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从事瓷业生产的人数达十余万人官窑、民窑都极为兴旺。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曾大量输出国外。永乐、宣德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制作规整而负盛名。着色剂用料基本为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明代的彩瓷是中国制瓷走向黄金时代的重要阶段。它的突起使以往一贯占统治地位的颜色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使某些历史名窑如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于世的龙泉窑以及铜红釉的源地河南禹县钧窑等从此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彩瓷的代表它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主要着色剂为铁、铜、钴、锰但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了鲜红、油红、鹅黄、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松绿、孔雀绿、孔雀蓝、葡萄紫等绚丽的彩色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和装饰手段。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也曾盛极一时。
明代景德镇的单色釉瓷器也有很大的展。明初永乐烧成的白瓷代表了中国制瓷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因其薄如卵壳故称之为“卵幕”。其釉细腻莹润微闪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又称“甜白”。永乐、宣德时期出现的霁红和霁蓝代表高温单色釉瓷取得的辉煌成就。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技术难度很大可谓中国古瓷技术中的一项绝技。霁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宣德的霁蓝独树一帜釉色如蓝宝石釉质肥腴。明代低温单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化孔雀绿(法翠)和弘治黄釉。前者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烧成工艺始于成化但明代的孔雀绿器以正德时期为多这种绿釉呈色碧翠雅丽与孔雀羽毛的色泽很相似。弘治黄釉的色调是纯黄色达到了历史上低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