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8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王忬到任后在浙、闽沿海地区逮捕沿海各地作为内线的猾民倭寇因而“不复知中国虚实与所从向往”4其在海中的船只也得不到菽粟和火药往往自行遁走。王忬又巡视诸未筑墙的府、州、县建城三十余处。但不久他便被调任大同巡抚。
嘉靖三十三年(1554)五月明朝任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不解部务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便宜行事”1。同年秋又改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专总督军务讨贼解兵部事2。张经是福建侯官人曾总督两广军务为当地少数民族拥戴。他受此重任“亦慷慨自负。中外忻然谓倭寇不足平”3。
当时倭寇二万盘踞在华亭(松江)柘林川沙洼。张经选将练兵筹划捣毁倭寇的巢穴。次年6续调集两广土司兵分配给总兵官俞大猷、参将汤克宽和游击邹继芳等俟永顺、保靖苗兵到达后即展开决战。可在此时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又受命到浙江祭告海神以镇倭寇兼督察沿海军务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赵文华来到东南即催促张经出兵张经自以为地位比文华高“心轻之”4不予理会。赵文华极不满意竟密疏诬告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欲俟倭饱飏剿余寇报功宜亟治”5。世宗得疏大怒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诏令逮治张经。
然而就在此时永顺、保靖苗民已到倭寇自柘林侵犯嘉兴张经派参将卢镗从水6两路进攻大败倭寇于石塘湾。倭寇行至王江泾张经又令永顺、保靖土兵夹击斩二千级倭寇大败。余寇奔窜柘林纵火焚巢驾舟二百余艘出海而逃。张经指挥作战取得王江泾大捷一时称为自有倭患以来“为战功第一”6。
王江泾大捷后世宗命将张经逮解进京这年十月将张经斩。与此同时世宗以赵文华督察军务赐铸关防。赵文华自此“出总督上益恣行无忌”1。张经死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得赵文华荐引巡抚浙江又晋为总督以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十六年胡宗4《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1谈迁:《国榷》卷六一嘉靖三十三年十月辛巳。
2谈迁:《国榷》卷六一嘉靖三十三年十月辛巳。
3《明史》卷三o八《严嵩传》附《赵文华传》。
4《明史》卷三o八《严嵩传》附《赵文华传》。
5《明史》卷二o五《张经传》。
6《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1《明史》卷三o八《严嵩传》附《赵文华传》。
宪虽然诱杀了海盗徐海、汪直等人沿海屡获胜利但“新倭复大至”2对闽、浙沿海地区侵扰如故。
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嘉靖三十八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狼筅、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戚继光招募的这支军队就成为战斗力很强的精锐部队开赴抗倭战场。由于这支队伍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掠浙东桃渚、圻头。戚继光率部急趋宁海扼桃渚在龙山大败倭寇。倭寇逃遁乘虚袭击台州戚继光回军与战也大获全胜。戚继光先后九战九捷俘馘一千余。此后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
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成为倭患的中心福建明军连连告急。戚继光被调入闽在横屿、福清、兴化等地又获全胜班师回浙。戚继光还浙后又有大批新倭来福建。福建倭患再起明廷急调俞大猷往剿任命俞大猷为镇守福建总兵官以戚继光为副领兵剿倭。次年四月戚继光至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戚继光所率戚家军先登上敌垒刘、俞部相继突入斩二千二百戚继光以军功升都督同知世袭千户并代俞大猷为总兵官。次年春戚继光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等地斩获颇多余倭掠渔舟出海去。福建倭患至此亦被平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广东总兵俞大猷在提督两广兼理巡抚吴桂芳的支持下与其他将领先后击败倭寇于海丰等地广东倭患也得到解除。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犯台州等地起“七八岁间所破城十余官军吏民战及俘死者不下数十万”1。为了御倭明朝几乎帑藏空虚不得不在江南实行加派全国各地精兵良将也被调往东南沿海因此有人指出:“由于倭寇的侵扰明朝东南沿海富庶之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农工商业生产都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2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2《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1王世贞:《倭志》。
2郝毓楠:《明代倭变端委考》《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第四节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明朝初期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为密切。太祖在位时琉球、暹罗、占城、爪哇诸国先后遣使入贡。成祖即位多次遣使到各国招徕宦官郑和几次出使尤为一时盛举。
郑和下西洋“西洋”在明代是指婆罗洲(今文莱)以西地区以东称东洋。郑和出使所经地区多是东南亚各国。永乐年间对外交往有所高涨。成祖即位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维持明朝在这些地区的地位宣扬国威不断遣使四出这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使者郑和是其中的佼佼者。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洪武时入官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俗称“三保太监”。郑和出身穆斯林世家又信佛教东南亚各国人民多信佛教穆斯林也很多。而且郑和通晓诸国文化习俗又知兵习战能武能文自是恰当人选。郑和出使这些地区特别有利于展与这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永乐三年(14o5)六月郑和与副使王景弘奉命出使。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经福建五虎门出海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经南海入西洋途经爪哇、暹罗、苏门答剌、阿鲁、旧港、满剌加经锡兰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回航。永乐九年九月返回南京。郑和这一次航行共有船只六十二艘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永乐五年、七年郑和又两次出使他积累了更丰富的航海经验。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郑和受命远航阿拉伯和东非一带作第四次远航。次年冬出到永乐十三年七月返回历时一年八个月左右。这次出使到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今属伊朗)接着又到了阿拉伯半岛南端的剌撒、阿丹(亚丁)又到了红海东岸的圣地天方(麦加)。同时郑和使团还沿非洲东海岸南下依次到了木骨都束、卜剌哇(今属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友好关系。接着郑和在永乐十五年冬至永乐十七年七月、永乐十九年冬至二十年八月又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出使。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虽然意在宣扬国威开拓朝贡贸易展对外友好关系但毕竟开支浩繁所以屡屡遭到臣下的反对。明成祖一死继位的仁宗便听从了夏原吉的建议“罢西洋取宝船”。西洋宝船的罢设其原因似乎不仅限于此。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开创其国力强盛已非昔比若单从财力上讲此时应具备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其关键在于随着明初国内统治的逐渐巩固和对外的开拓明朝也正面临着一个时期的重大转折。到仁、宣时仁宗、宣宗二帝无论从阅历还是本人能力讲都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而且由于社会的稳定使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展他们意在如何守住大明的江山。所以这次罢设后直到宣德五年(143o)六月宣宗“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命郑和组织第七次出使。这次出使从宣德六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七月历时一年七个月历经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如此但这次出使规模和影响却远非前六次可比。在这次出使前郑和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立《通番事迹记》碑后在福建长乐也立碑勒铭历记以前数次下西洋的始末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之后明朝政府再未进行过类似大规模的出使活动。
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以郑和为的官兵数万人远航海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团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分别记录了航行诸国的见闻。《郑和航海图》和郑和的《针位编》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与东南亚各国之关系明朝初期东南亚各国不时入贡关系极为密切。洪武时规定琉球、占城等国来朝就“任其时至”1不作限制。另外明政府还设置市舶司负责中外贸易事宜。洪武三年(137o)在宁波、泉州、广州分别设置并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2。洪武七年一度罢设由沿海地方长官负责。永乐元年(14o3)又依洪武初制设市舶提举司“寻命太监提举市舶”3。
永乐年间东南亚各国不断遣使和商队来中国。据统计永乐二年(14o4)暹罗、日本、琉球、中山来了两次。永乐三年暹罗、琉球、山南、山北来了两次琉球、中山来了三次1。郑和下西洋以后来中国的更多。如郑和第一次出使于永乐五年回国“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罗、日本、别失八里、阿鲁、撒马尔罕、苏门答剌、满剌加、小葛兰入贡”2。除少数的几个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使节的来访都与郑和的出使有关。许多外国使节就搭乘郑和的船只来中国。永乐十七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就带回了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永乐二十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时随郑1《明史》卷八一《食货志》。
2《明史》卷八一《食货志》。
3《明史》卷五五《职官志》。
1《明史》卷六《成祖纪二》。
2《明史》卷六《成祖纪二》。
和来中国朝贡的共十六国各国“悉遣使”“贡方物”3。这在中外关系史上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盛事。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除了一些王子、王妃外共有四个国家的国王八次来华访问。这也是以前朝代所不曾见过的。
一是满剌加。永乐九年(1411)满剌加王拜里迷苏剌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余人来朝受到明皇朝热烈而隆重的欢迎。永乐十七年继位的新王又率领妻子和陪臣来中国谢恩。其子继位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和宣德八年(1433)又两次来华其中最后一次在明朝的南北两京逗留了一年半时间直到宣德十年四月明朝才派船送其回国。从永乐九年到宣德八年的二十二年间满剌加王三人四次来华。
二是苏禄。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王、西王、峒王同时来朝。他们“各率其属及随从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奉金缕表来朝贡且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物”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