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8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嚼丛酱蟆

    嘉靖二十九年(155o)六月俺答再次举兵大举南下攻掠大同明军一触即溃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八月俺答移兵东去由蓟镇从间道攻古北口入犯长驱直入掠怀柔围顺义到通州直抵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2京师大震。兵部尚书丁汝夔急忙部署防守京城事宜然而当点阅京军册籍时现“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3于是只得急调宣府、大同、辽阳、蓟州诸镇兵入辕“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巡抚保定都御史杨守谦等各以勤王兵至”4。当时明朝集合了五万援军但却未及储备粮秣以致军粮缺乏当援军会集京畿时“制下犒师牛酒诸费皆不知所出。户部文移往复越二三日军士始得数饼”5。仇鸾虽率大同兵二万入京世宗又以他为平虏大将军统率各地援军但却不敢出战。兵部尚书丁汝夔也“恇扰不知所为”6束手无策只好闭门坚守城外任俺答部焚掠。当政的严嵩认为俺答是抢食贼不足患“饱将自去”暗示将官“惟坚壁为上策”7世宗也准备以“皮币珠玉”去向俺答求和。这样明廷任凭俺答的军队在城外肆意掳掠达八日之久最后俺答仍由古北口故道退去。因为这年是庚戌年故史称“庚戌之变”明朝又经过一场惊恐度过一次危机。

    俺答退兵后于这年十二月遣使到宣府、大同请求通贡次年三月又遣使至宣府求通贡市。世宗准许先在大同开设马市后宣府、延绥、宁夏诸镇也准许开市每年两次。但一年之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俺答部又在大同边境骚扰于是世宗下诏停罢马市以致边境战事又起明朝京师多次戒严。如嘉靖三十三年秋天俺答部“攻蓟镇墙百道并进警报日数4《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1《明世宗实录》卷三三二嘉靖二十七年正月癸未。

    2《明史》卷二o四《丁汝夔》。

    3《明史》卷二o四《丁汝夔》。

    4高岱:《鸿猷录》卷十六《追杀仇鸾》。

    5高岱:《鸿猷录》卷十六《追杀仇鸾》。

    6《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7《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九《庚戌之变》。

    十至京师戒严”1。四十二年冬大掠顺义、三河京师戒严。

    直到隆庆初年形势才有所好转。随着明朝改革活动的展开对九边的建设日益重视边防因之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蒙古贵族的入犯明朝又往往遇到坚决抵抗损伤颇多再加上蒙古草原在经济上对内地的依赖关系增强农牧业生产的展和蒙汉人生活的需要都更加迫切要求互市贸易以换取布帛粮米和生产工具。在这种情况下遂出现了“俺答封贡”。

    隆庆四年(157o)鞑靼内部再次生矛盾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因争夺“三娘子”为妻而翻脸。三娘子原为把汉那吉之妻俺答见其貌美夺为己妻。把汉那吉恚恨遂于是年十月率妻子等十余人降明。大同巡抚方逢时接受其投降并报告宣大总督王崇古。他们共同上疏极力主张乘此机会优待把汉那吉“因与互市”2采取安抚政策。王崇古的建议在明朝大臣中意见很不一致“朝议纷纷”3但是得到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王崇古的主张遂获批准诏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赐绯衣一袭。时俺答势孤又看到把那汉吉受到明朝的优待于是遣使向明朝请开互市。

    隆庆五年(1571)二月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提出了具体处理封贡、互市事宜的八条建议。“封贡互市”主张提出后“朝议复哗”1张居正毫不犹豫仍全力支持王崇古的主张明确指出封贡通市有互利在他的坚持下封贡互市的主张“才获通过”2。于是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余蒙古诸领也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又根据王崇古的建议恢复贡市蒙古与内地经济交往得以正常往来。从此四五十年以来不断南犯的俺答“事朝廷唯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氓者必罚治之”3。

    万历十年(1582)俺答死由其子黄台吉袭封顺义王。万历十四年黄台吉死其子撦力克袭封。俺答妻三娘子在俺答祖孙三世中“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4明朝政府封他为“忠顺夫人”。在“俺答封贡”到三娘子掌权的数十年间明朝与蒙古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

    明朝从建国以来就不断受到蒙古的骚扰延续了二百余年。明政府虽把对付蒙古势力作为边防的重点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无论是进取还是防御却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祸患。然而俺答封贡后北部边疆各民族却友好相处“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1《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2《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

    3《张居正集》卷四七附录一《张文忠公行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2《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3《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4《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5。明朝北方形势的安定和这种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展。清人魏源曾对此作过较为公允的评论:“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弛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1论述极为深刻。

    5《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

    1魏源:《圣武记》卷十二《武事余记》。

    第三节明代的西域和西藏明代的西域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是明朝对北部边境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明初每次派兵出征蒙古其西路军的进军方向就是西北地区。明军攻克一地后为加强对这里的管辖往往设置羁縻卫所招抚当地各族领命将屯兵据守。

    从洪武初年到永乐时期曾先后设置了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宁、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潭)等卫。在其西境撒里畏兀儿安定王领地设置了安定、阿端、曲先三卫(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了罕东(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赤斤蒙古(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等卫。沙州(今甘肃敦煌)蒙古部众降明永乐初置沙州卫。在明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又设置了哈密卫。

    哈密“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之喉咽”2。明朝对其地非常重视。朱棣即位后即遣使至其地招谕。永乐元年(14o3)安克帖木儿遣使向明朝进贡次年明封其为忠顺王。四年设卫封授当地畏兀儿、哈剌灰等族领为指挥、千户、百户等职又派汉人官员为府长史、纪善(官名王府辅导)协同理事“以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领至彼译表以上”1。其目的是“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2。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明朝政府所预期的作用。

    明政府加强对这一广大地区的管理其经济联系也是很密切的。明代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畏兀儿族、蒙古族、藏族以及回族等。其中安定、阿端、曲先等地过着游牧生活外其他地区则兼营耕牧。他们和明朝的经济往来主要通过朝贡、马市等方式。他们不时派遣庞大的使团向明朝进贡物品人数达几百人。对此明廷要给予“回赐”如绢疋、彩缎等物有时也给银、钱。因此朝贡实际上也带有贸易性质。另外明朝政府还准许他们利用朝贡时机“听其量带方物来京贸易”3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有时允许他们在河州等地进行茶马贸易。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政府派遣中官而聂到河州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得马万三百余匹给茶三十余万斤4。哈密、土鲁番用来进贡和马市的物品有马匹、玉石、回回青、刀锉、硇砂、兽皮等他们需要的物品主要有纱罗绫缎、瓷器、茶叶、铁器、药材等都是难得而2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八《哈密志》。

    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二《哈密》。

    2《明史》卷三二九《哈密卫传》。

    3《明武宗实录》卷四三正德三年十月甲戌。

    4《明史》卷三三o《西番诸卫传》。

    又不可缺的因此他们对通贡十分重视不断要求增加进贡次数和人数开展马市贸易。这说明西北边疆在经济上已与中原密不可分。

    明代的西藏西藏明代称乌斯藏。明太祖立国后随即遣使向该区招谕并在这里建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明成祖封授各地藏族政教领确立了藏族地区的统治秩序1。

    西藏盛行喇嘛教。元世祖尊奉萨迦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封大宝法王统领十三万户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后元朝历代帝师都由萨迦寺喇嘛袭封但到元朝衰亡时由于喇嘛教派间争权使这一地区陷于混乱。明太祖即位后洪武二年(1369)即遣使去西藏告谕明朝建国又派遣陕西行省官员前往各部落招谕元朝旧封官员来朝受职。洪武六年萨迦派摄(代)帝师喃加巴藏卜来京封授“炽盛佛宝国师”所举元旧封官员六十人分别授予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等职。从洪武四年到六年明廷6续设置了乌斯藏、朵甘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完善了明朝中央在西藏地区的行政建置依明朝制度建立起军政统治秩序。

    在这一秩序之下明廷不再把藏区封给任何地方“王侯”而是作为相当于省的行政区直辖于中央。行政机构的任务是“绥镇一方安辑众庶”2而且不干预宗教事务所设官吏近于内地“流官”3。洪武七年(1374)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管河州、乌斯藏及朵甘。原设乌斯藏卫和朵甘卫指挥使司也升为行都指挥使司。

    与此同时随着萨迦派逐渐衰落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的相继兴起明成祖即位后改变元朝独尊萨迦的旧制度实行“众封多建”的宗教政策对各地宗教领分别封王。帕木竹巴喇嘛章阳沙加监藏曾受元封为灌顶国师。明初袭封。章阳沙加死后由其徒承袭国师。永乐年间先后封授五王即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他们是宗教领袖但各有份地每三年向朝廷朝贡一次。此外明廷还先后封授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宗教领袖为“法王”即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统领本教派僧众地位很高。明朝历代相承三教分别向明廷遣使进贡明廷也各有回赐。明政府还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僧官分为法王、大国师、国师、都纲、喇嘛等法王以下的各级僧官的任免或继封都由明朝中央政府决定。明廷规定凡袭封受赐者必须经“敕书勘合”。但由于封赐过滥明英宗、孝1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2《明太祖实录》卷九五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朔。

    3傅崇兰主编:《拉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宗和世宗时多次采取递降、落职、追夺诰敕等措施裁减了一些僧人的封号。明代西藏的喇嘛教随着萨迦派独尊地位的改变格鲁派地位日渐上升。

    格鲁派是明初新创的教派。创始人是罗桑扎巴因出生于宗喀巴(青海湟中一带)故称宗喀巴大师。早年入藏学习各派佛法鉴于各派僧官兼为领主戒律废弛因创新派弘扬戒律整饬寺院并要求入教喇嘛穿黄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