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的外债、外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对近代的外债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先后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资料》(上、中、下)《民国外债档案史料》(1—12册)《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1—2册)《中国外债档案史料选编》(1—3册)《上海外商档案史料汇编》(1—8册)。所有这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尽管如此对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这一课题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一是它涉及到近代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长国别变化快企业兴衰不定资料残缺不全使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目前还是一块空白并且难度颇大。二是利用外资已是我国当前一项基本国策如何趋利避害再一次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此本章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材料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力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的演变、结构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对当前的利用外资有所借鉴有所警示并期待抛砖引玉。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是极度混乱的这给外国对华投资的计量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近代中国以银为本位银两、银元并用银两又有库平银、规平银、海关银、京平银、公砝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世界银价涨跌不一使中国货币对西方货币如美元、日元、英镑、马克、法郎等的汇价和汇率极不稳定。为了有所比较本章在币值的使用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采用美元折算个别情况使用了日元或人民币。在外国对华贷款上清代都统一折算成库平银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一使用银元。这种换算使外国在华投资的数量估计只具有相对的性质。

    第一节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展概况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产生到展、膨胀及至最后消亡的几经变化过程英国、日本和美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先后领先成为对华投资的主角。根据这种变化规律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84o—1914年为第一阶段;1914—1931年为第二阶段;1931—1945年为第三阶段;1945—1949年为第四阶段。

    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和对华投资活动的开始(184o—1914)

    从严格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始于184o年鸦片战争后但它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和外国在华洋行。

    十八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后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洋行这是外国资本在华最早设立的企业。其后外商来华者日多洋行逐渐增加如美商广东旗昌洋行(1818年)英商怡和洋行(1832年)英商仁记洋行(1835年)。由于清政府对西方商人实行严格的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这些洋行都集中在广州。至1836年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已有外商开设的洋行55家其中英商占四分之三都以鸦片贸易为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外国在华投资中心即随贸易中心一道从广州移至上海。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拥有了对华实行经济侵略的特权;鸦片贸易的公开化不仅使外国资本掠夺了大量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腐蚀了中华民族。而“租界”和“租借地”的夺取更成为洋商经济侵华的桥头堡。大规模的洋行如德商礼和洋行(1846年)英商正广和公司(1864年)太古洋行(1867年)美商茂生洋行(1875年)美孚火油公司(1886年)法商永兴洋行(1872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华设立的。

    外商银行或金融业也开始展起来英商丽如银行(1845年)、有利银行(1854年)、麦加利银行(1857年)、汇丰银行(1865年)德商德华银行(1889年)日商横滨银行(1892年)就是其典型代表。同时外商还非法在中国沿海一带创建工厂。据统计在甲午战争以前外商在华工业企业共计191家总投资额为2ooo万(银)元其中船舶修造业和出口加工业两项就有116个占总数的6o%资本15oo万(银)元占总投资的75%1。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取得了在华设厂之权。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特权。从此外国在华投资合法化外资企业迅1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283页。展起来。1898年中国境内外国人开设的商行共773家其中英商398家日商114家德商1o7家美商43家法商37家2。自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外国在华投资无论是总额、直接投资还是贷款都增加了2倍。如19o2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为8127o万美元1914年即达到16724o万美元。其中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从19o2年的5284o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1o967o万美元外国贷款余额则由19o2年的2843o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的576oo万美元1。随着外国在华的经济侵略活动的加深和外国在华投资的扩大一些大托拉斯企业开始来华投资。如英商英美烟公司(19o2年)、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年)美商通用电气公司(19o8年)等都在此时来华设立机构。外商在华所办的公用事业如北京英商电灯公司(19o3年)天津的比商电灯电车公司(19o4年)上海的英商电车电灯公司(19o5年)法商电车电灯公司(19o6年)相继成立。外资铁路和矿山也开始出现。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等都是在19oo年以前由它们直接投资兴建的。

    在矿业方面则焦作煤矿(1898年)、开平煤矿(19o1年)、抚顺煤矿和本溪湖煤铁矿(19o5年)、门头沟煤矿(19o8年)等皆于此时沦入外商之手。在银行业方面除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日商横滨银行在华业务十分火红外俄商华俄道胜银行(1895年)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899年)美商花旗银行(19o2年)比利时华比银行(19o2年)也参加了对华掠夺的角逐。据估计到1914年外国在华金融业(包括保险业)投资资本约为7575万美元2。

    外国洋行、银行及各类公司企业除在华直接投资办工厂以外还对华进行高利贷式的贷款活动。这种放款活动从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广东“十三行”行商的贷款开始。十三行行商的大量破产就与它们的高利贷盘剥有关。《南京条约》中的3oo万元“行欠”规定由中国官府代为偿还就把这种正常的商业信用的私债变成了清政府的国债从而以特殊方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债的先河。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华及其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中。清政府在财政空虚之际无论是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御外侮还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生活以及各种军政费用都依赖外债。特别是兴办近代的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铁路)外债更是挥了重大作用。

    据初步统计到1911年清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共举借外债2o8次债务总额(不是余额、包括庚子赔款)达到13o5888297两(库平银)。1912—1914年南京临时政府、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对外借款约114项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o年版第6o7页。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536页。债务总额为593869857银元1。

    外国对华投资的展及其投资权的争夺(1914—193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西方列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利用这个时机乘机大规模扩大对华投资。先日本企业大批来华设立工厂直接投资。有资料表明从1912年到1919年外国在华商家数从2ooo多家增加到8ooo余家。其中英商从1912年的592家增加到1919年的644家美商从1912年的133家增加到1919年的314家而日本在华商家数1912年为733家1913年为1269家1915年增加到2189家1917年为2818家1918年为4483家1919年增加到4878家1。其次日本大量插手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臭名昭著的“西原借款”就生在这一时期。这期间日本在华银行的总、分、支行不下1oo家住友银行(1916年)、三菱银行(1917年)、三井银行(1917年)就是这一时期在华落户的。据不完全统计1915—1918年间外国对华贷款约计139笔总额为292652265银元。其中日本对华贷款共68项总计19416o951银元占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贷款的66%在对华贷款中遥遥领先。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对华投资生了一些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对华投资除中东铁路外基本上不存在。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在华特权丧失殆尽。于是在对华投资方面就剩下英国、美国、法国与日本的竞争。英国、美国和法国对日本在华取得的经济优势深表不安力图维持均势。

    在借款问题上美国指责日本“在财政上进行的西原借款和政治上要求的二十一条是同出一辙”企图由美、英、法、日四国组成新四国银行团来控制并要挟当时的北京政府:新银行团“应得顾问”中国财政收支和官吏任免拥有查帐之权。192o年9月新四国银行团成立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生了一些变化。经过1922年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由历来的“互竞侵略”变成为“协同的侵略”但这种均势只不过是新的对华争夺的起点。由于北京政府内部亲日派力量强大因而日本的对华贷款尽管受美国的牵制但增长度仍是日本第一。北京政府这一时期借入的大量的无担保外债(这种无担保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中国的手段并非信誉)几乎都是由日本银行承担的。从具体的数字上看1919年到1928年北京政府共举借外债393笔债务额为69518874o银元。其中日本的贷款123笔债务额为37o6o7518银元占这一时期贷款额的53。3%。

    1927年以蒋介石为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对外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转向1笔者根据档案算出以后关于外债的数字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

    1《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6o7页。

    了美国和英国。由于北京政府滥借外债造成中国债信的下降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几乎借不到外债仅有的几次借款也是以美国和英国为多。据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14笔(包括对美、英、日三国的“宁案”、“汉案”赔款)借款额为5318o861银元。其中美国6笔债务额为46412617银元;英国4笔债务额为4614474银元两者占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债务的95。95%。

    在直接投资方面更得到了快展从而使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扩张最迅的时期。1921年外商在华的商行一度达到了9511家成为外商在华办厂个数最多的年份而日本一国就有6141家。从增长度上看日本为11。2%美国为9%英国为4。3%法国为4。2%。从年度投资上看192o—1923年外国直接投资为1662o万美元1928年为966o万美元1929年为17ooo万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