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贡献。由他主持并亲自参与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多种,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元史》的点校、《蒙古族简史》的编写和波斯史料的汉译。

    邵循正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近代史时,受陈寅恪指教和影响开始钻研蒙元史。934年赴欧留学,先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伯希和专攻蒙古史,并学习波斯文及其他东方语文,继转入柏林大学继续研究。93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留学期间,他就着手搜集和研读波斯文蒙古史料,回国后不久即发表了《元史、拉施特集史蒙古帝室世系所记世祖后妃考》,直接用《史集》(blohet刊本)、《贵显世系》(写本)原文与《元史》比勘,互证互补,是为继陈寅恪之后我国学者直接利用波斯文史料研究元史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另一篇论文《有明初叶与帖木儿帝国之关系》也是用波斯文与汉文史料比较研究的方法写成。其后他从事于《史集》第二卷波斯原文(据blohet刊本)的翻译和注释,947年在《清华学报》发表了《剌失德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上);其余《蒙哥汗纪》、《忽必烈汗纪》(下)和《铁木耳合罕本纪》的译释生前未曾刊布,后由其门人整理这部分残稿收入《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译释》诸篇以汉文和其他文字史料与波斯原文对勘,订正了原文中许多译名的讹误,使得各种文字史料得以互证互补;并旁征博引阐释涉及的种种名物制度,多有卓见,表现了深厚的历史学和语言学功底。此外,他在多年从事蒙元史教学和研究中还有不少创见,惜多未成文。982年《元史论丛》第一辑收集到他四十年代前期所写的四篇论文一并发表,其中《元代的文学与社会》和《蒙古的名称与渊源》曾在报刊上登载过,《语言与历史附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和《释atigaiaigai》是未刊手稿。在这些文章中,他以丰富的历史学和语言学知识对许多译名作了精当考释。五十年代以后他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但也讲授蒙元史并指导这方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晚年参与并指导《元史》的点校,作出了贡献。韩、翁、邵三位学者有许多共同点都是在陈垣、陈寅恪等先生影响下走上蒙元史研究道路,都在三十年代出国深造,而且均曾受业于伯希和;都通晓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善于借鉴国外东西方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历史语言比较方法);研究的基本路子都是利用各种文字史料进行比勘,着重名物制度的考证,纠正洪钧、柯劭忞、屠寄元史著作中的谬误。他们的研究代表了三十年代以后我国蒙元史学科发展的主导倾向。同时代的另一些学者则注意于元代政治、社会和经济史的研究,也有不少重要成果。第三节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蒙思明于93年发表《元代的阶级制度》一文,938年以《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为题作为《燕京学报专号》刊行。这是我国学者详细研究元代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第一部著作,资料之丰富,论析之全面,都远超过箭内亘的《元代社会三阶级》。作者利用的各类史籍达二百多种,其中仅文集就有六七十部,就一项专题研究而言,搜集之广,为前所未见。全书分五部分,分别论述了宋、金社会原有之阶级(作者将地主与贫民称为“经济阶级”),元代的种族四等制(作者将此称为“种族阶级”),两种阶级系统之冲突及其混合,混合后元代社会阶级之实况,元末革命及元代阶级制度之崩溃。作者认为阶级形态之决定力实为经济关系,故元代之种族阶级制日渐被经济势力“潜移”,但终未能根本破坏。虽然所用“种族阶级”、“经济阶级”二名未必妥当,但建立这一观点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实况》是本书主体部分,分为贵族官僚僧侣地主富商联合组成之上层阶级、各种户计之中间阶级、奴隶与佃户组成之下层阶级三类。92年作者在此书重版的前言中对这种划分方法作了自我批判,不过此书是以例证资料丰富见长,分析欠当并不影响它的参考价值。这篇前言还对元史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新的看法,如认为元代阶级的矛盾与民族矛盾基本一致,不能说那一种是主要矛盾。

    吴晗主要以明史研究的卓著成就享有盛誉,其有关元史的著述都是与明朝的兴起相联系的元末农民起义及其历史背景——元代社会、政治状况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研究。93年他连续发表了《元代之社会》、《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元明两代之匠户》三文,939年发表《投下考》。94年发表的《明教与大明帝国》,提出大明国号出于明教(摩尼教)之说。他认为元末红军宣传的“明王出世”,典出明教的《大小明王出世经》,韩林儿既称小明王,则韩山童必自称大明王,其徒众亦为明教徒;朱元璋本小明王部下,其部曲多红军,为迎合民心,故用“明”为国号。此说曾长期为史学界所采纳,影响颇大,近年才受到质疑。94年,又发表《元史·食货志·钞法补》。以上诸文皆收入《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二卷(98)。其名著《朱元璋传》对元末社会与农民起义也有详细论述。

    其他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蒙元史论文。唐长孺著有《巴而术阿而的惕斤传译证》、《蔑儿乞破灭年次考证》、《蒙古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等,后文对前四汗时期中书省和燕京行尚书省的职掌、官称作了考证,指出太宗时的所谓中书省、尚书省“实为汉人习惯上之称谓。中书为治汉回文书之机构,其省官正称应是必阇赤;尚书省为治汉地财赋及刑政之机构,其省官正称应是札鲁火赤”。这无疑是确切不易之论。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著有《元福建行省建置沿革考》、《元陕西四川行省沿革考》。元初行省因事而设,置罢分合无常,治所屡易,名称多歧,《元史》地理、百官二志均有误。谭文搜集纪传及其他资料加以考定,理清了两省建置变易的年代和名称。其晚年所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订正了《元史》所载“合兰府水达达路”之误,考述了两路的设置年代的辖境。三十年代,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受到重视,这与当时进行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有关。除上述蒙思明、吴晗的著作外,陶希圣撰有《元代江南的大地主》、《元代西域及犹太人的高利贷与头口搜索》(按作者误以“斡脱”为犹太)、《元代佛寺田园及商店》、《元代弥勒白莲教会的暴动》等文,鞠清远撰有《元代的寺产》、《元代系官匠户研究》及补篇等。全汉升所撰《元代的纸币》一文,以丰富的资料论析了钞法的演变和崩坏,有较高参考价值。

    杨志玖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元史研究。其时他先后入中央研究院和北大当研究生,师从向达、姚从吾,选择了元代回回人作为研究课题,写成论文《元世祖时代汉法与回回法之冲突》(未刊),并相继发表《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赛典赤赡思丁生年问题》、《元代回汉通婚常例》等文。据他分析,回回一名初出于民间对回鹘的谐音俗称,十三世纪前期的汉文文献里,它与回鹘(回纥)同被用于泛称西域民族,这是因为回鹘西迁的地域很广,而且在人种、语言上与中亚其他突厥人基本相同,不易辨别。随着西域各地人大量东来,人们知道了回鹘人与其西面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不同,必须加以分别,于是至迟在元世祖时期的公文诏令中,就很明确地用回回专称伊斯兰教徒,而称回鹘人则用新译名(畏兀儿或畏吾儿)取代这一唐时的旧译,从此确定下来。不过文人笔下仍常混用旧名,所以《元史》中还能见到称回回人为回鹘(回纥)的情况。在搜集回回人资料时,他发现了《经世大典·站赤》著录的一个文件,记载遣三使者由海道前往阿鲁浑大王处事,三人的名字与《马可波罗行记》所述同行西还的阿鲁浑汗三使者完全一样;同时,波斯史料中也有阿鲁浑遣使来元求婚于故妃亲族,使者带回阔阔真公主及大汗礼物的记载。他将新发现的史料与西方史料相参证,推断马可波罗离华时间应为29年初,撰写了《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发表在94年的《文史杂志》上。此文的意义不仅在于上述准确的考证,更在于证明了马可波罗的记载及其经历的真实性。四十年代他发表的重要论文还有《新元史阿剌浅传证误》。五十年代以来,他主要在元回回人问题、马可波罗问题、探马赤军问题三个方面作了研究,发表论文二三十篇(大部分收入其论文集《元史三论》,985)。

    三十至四十年代,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元史上的若干问题作了研究,如王崇武关于朱元璋和元末红巾军的几篇论文,刘铭恕关于色目人的起源、户口青册等问题的论文,以及文献学家、科技史家、文学史家所写的各方面专题论文,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六章建国以来的蒙元史研究第一节蒙元史研究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史学工作者积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努力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研究历史,蒙元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一学科的主要领头学者翁独健、韩儒林、邵循正、杨志玖等继续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在培养人才和组织、指导研究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在蒙元史领域最活跃的一批学者多出于他们门下。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大的研究项目在他们主持下已着手进行,如《元史》的校点,元朝断代史的编撰,域外史料的翻译等。这个阶段的重要学者还有余元庵、蔡美彪、刘荣峻、贾敬颜、方龄贵等。余元庵于949年发表《元朝秘史远箭近箭官号新释》、《元史志、表部分史源探讨》等文,五十年代著有《成吉思汗传》和《内蒙古历史概要》。蔡美彪参与范文澜主持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编写,着重研究辽金元史,注意收集和研究元代汉、蒙文碑刻,出版了与罗常培合著的《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和他整理考释的《元代白话碑集录》,并发表多篇研究元代戏曲史的论文。此后他在八思巴字碑刻等文献的考释和蒙元制度、文化诸方面研究上又取得很多新成果。刘荣峻以多年精力译出符拉基米尔佐夫的经典名著《蒙古社会制度史》,原著广博精深,译者下了很大功夫,为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准确的译本。贾敬颜擅长考证和文献研究,发表多篇考释蒙古名物制度和研究蒙古部族的论文(部分成果收集在《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一书中),并完成了《圣武亲征录》的校注。方龄贵在考释元杂剧中的蒙古语词和搜集、研究云南元代碑刻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其所编《元朝秘史通检》是研究者很有用的工具书。一批共和国建立后培养的年轻学者也相继发表论文,并在老一辈学者指导下参与研究工作。

    这个阶段的蒙元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元末农民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元代社会矛盾问题,古代蒙古社会性质问题,人物评价问题(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三个方面都发表了不少论文,大部分出自年轻学者之手,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都面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