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4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说明邵雍脱离世事。王安石变法的熙宁新政如火如荼地开展触动朝野每一个人邵雍也不可能忘情。当时洛阳先后聚集了如吕公著、司马光、富弼以及程颢、程颐兄弟反对变法的人士。邵雍与他们交游唱和来往密切。司马光以兄事邵雍富弼有疑难时还得去请教邵雍。新法推行最激烈时一些州县官想辞官而去邵雍鼓励他们要继续留任说:“此正是贤者所当尽力之时。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邵雍凭借自己的学术上的影响加上他能平易近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所以他也是洛中一位风云人物。《宋史·邵雍》传中说: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养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1t;//pgn》可见邵雍在洛中人仁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神宗熙宁十年(1o77)七月卒终年67岁。
《皇极经世》邵雍的著作流存下来的有《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一书计12卷统称《观物篇》其中又分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1他的儿子邵伯温解释这部书名说:至大谓之“皇”至中谓之“极”至正谓之“经”至变谓之“世”(见王植《皇极经世全书解》卷6)。
对此书的内容邵伯温作了说明: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阴阳之消长古今之治乱较然可见矣。故书谓之《皇极经世》篇谓之《观物》焉。25oooo528_1618_1又说:其所著《皇极经世》书以元会运世之数推之千岁之日可坐致也。以太极为堂奥乾坤为门户包括“六经”阴阳刚柔行乎其间消息盈虚相为盛衰皇王帝伯相为治乱其肯为训解之学也哉。35oooo528_1618_2邵雍这部书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宇宙观、哲学观、历史观、社会变革观。
一、先天易学和邵雍的哲学观。邵雍以《易》学为根基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与哲学观。邵雍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认为这种图式是伏羲所画即所谓的先天图;并由此演绎出各种图式以说明宇宙、天人、古今的联系与变化。
邵氏的卦图没有完全传下来南宋朱熹将先天图归结为四种即: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邵雍用图式说明宇宙、世界的本原是太极、是道。他说:“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1而“道”为太极。所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1《朱子语类》卷1oo《邵子之书》。
1《观物外篇》。
2。由太极而两仪、阴阳、动静的变动于是化生出万物。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之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道尽之矣。由太极而形成世界万事万物。天之日月星辰生出寒暑昼夜寒暑昼夜变化为万物情性形体;地之水火土石生出雨风露雷雨风露雷化育出走飞草木进而生出动植物。“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人也产生了但人灵于万物原因是人的形体兼有动、植物的优点又有动植物作为生活资料由此进一步造成了机体、机能上的差别。“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人之用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1。
但太极在邵氏那里又是“心”“心为太极”2在《渔樵问答》中他明确地说:“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就是吾心。”这就可以看出他的宇宙观、哲学观的实质。
邵雍的图式以八卦、六十四卦构成由下而上由动静之变展示由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一是太极是不动的“夫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3。世界又是“数”所生。但是他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这就是程颢称为“加一倍法”朱熹说“一分为二”法“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4。这种思维方法又有辩证的因素。
二、元会运世说与邵雍的历史哲学。邵雍历史观有两点较为突出一是把人类社会史作为整个宇宙变化的一个部分;二是他的古今相对论。古今在天地间也只是“旦暮”以今观今则谓之今以后观今则谓之古。以今观古则谓之古以古自观则古也是今。这是他的“观物”思想在历史上的运用古今相对古今转化古今一道。
所谓元、会、运、世是区分时间的一种办法。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是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古今概念是相对的时间是无限的元、会、运、世每一个又可以作为参照点以此为准各有元会运世的系列进而有“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辰经辰”。时间是无限的元会运世之数也是无限的世界不停地由开物到闭物也就是从开辟到毁灭作周期的循环。这既是他宇宙观的一个内容也是他的历史运动观。这种历史循环论里面包含宇宙不尽和世界事物暂存的思想。
邵雍用表谱具体地显示出中国历史自唐尧至五代在宇宙的一个开物2《观物内篇》。
1《观物内篇》。
2《观物外篇》。
3《观物外篇》。
4《朱子语类》卷67《程子易传》。
到闭物的周期中只是一个很小部分。历史和各种事物一样是一个兴衰变动的历程就中国历史说是一种皇帝王霸变化的过程。邵雍说: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余冽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朝伯之传舍也。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余波也。唐季诸藩镇之伯日月之余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15oooo528_1621_o邵氏的皇帝王霸说是一种对盛极而衰、乱极而治的具体的表述。他把历史看成是在运动中向后退但对他的历史观点要作具体分析。先五代是“乱极”那么北宋自然是盛世了历史又不完全是在倒退。他临终前为自己生在、长在、死在太平世而感到安慰和他的历史观是一致的。其次皇帝王霸的提法是表示政治上的特点。皇:“无为”;帝:“恩信”;王:“公正”;霸:“智力”。所以后代能不能成为治世关键要看君王怎样治理国家。他推崇“无为”而治恰是把道家的思想糅进历史盛衰论中去。由此他又提出历史变革的“因革”论他认为“因而因者”是千世之事业而可因则因可革则革则是万年之事业。这同样是把道家的顺自然的思想纳进社会变革论中去。这些地方正反映了邵雍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张载张载(1o2o—1o78)1字子厚世居大梁。祖父张复在真宗朝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赠司空。其父张迪仕仁宗朝终于殿中丞知涪州事赠尚书都官郎中。由于家道清寒张迪死后全家便侨居凤翔郿县(今属陕西)横渠镇之南大振谷口。张载的学术又称为横渠之学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关学。张载的思想在北宋的理学中同二程的理学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在理学形成过程中有独特的地位。后人说:“其门户虽微殊于伊洛而大本则一也。”2少年喜言兵少年时代的张载兴趣广泛无所不学是个有志向的人。宋仁宗时北宋与辽矛盾缓和但在西北地区与西夏的矛盾上升交争更为激烈。张载是一个关心国事的青年尤喜谈兵事与邠人焦寅交游两人志同道合。张载想联合一些人夺取洮西的失地。
仁宗康定元年(1o4o)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安抚使。范兼知延州。张载时年21岁上书谒见范仲淹呈述《边议》九条显示他的干略与器识。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说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宋史·张载传》把“责之”改成“警之”。而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卷15记载这件事只是说:范仲淹对张载“馆于府第俾修科制”。以事理度之作为坐镇一方的帅臣反对青年人言兵不合情理。范氏只是鼓励青年张载作出更大的成就。事实上张载一直到晚年仍然关心国事还在言兵。保存在《张载集》中张氏的言兵的1有的著作及工具书系张载卒年在1o77年误。张载卒于熙宁十年十二月乙亥。熙宁十年虽是1o77年但是年十二月乙亥应是1o78年。
文字就是明证。
求诸“六经”
就张载的学术展说见范仲淹是一件大事。张载读《中庸》并不满足研读释、老之书但没有收获。于是反过来从“六经”中探求学理。张载求道俯读仰思求之于“六经”而后得。后人把张载称作为范仲淹门人认为其学出于高平之学是基于这层考虑。但从学脉上说这种看法不能成立。
张载研求“六经”同时与当时二程、邵雍相互交往、问难。嘉祐元年张载至京师。程颢同张载在兴国寺讲论终日为一时盛事1从辈份上说张载也是二程的表叔。在学术见解上程颢同张载存在分歧但二程很尊重张载说:“观吾叔之见至正而谨严。”2特别是张载的《西铭》尤其为二程称道。对门人杨时贬低《西铭》的议论程颢很不高兴称:“《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西铭》是“明理一而分殊”的作品。3杨时称:“横渠虽细务必资于二程。”4甚至张载的门人吕大临在作《横渠先生行状》时也说:张载见二程“尽弃其学而学焉”。程颐严厉批评这种说法说:“表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顷年属与叔删去不谓尚存斯言几于无忌惮。”5有一件传闻: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听从甚众。一夕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撤去虎皮曰:吾平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横渠乃归陕西。65oooo528_1624_5这段记载也见于《宋史·张载传》。但明显不合事实程颢准备应试至京师是在元祐元年次年程颢应举得官张载也于是年中进士。嘉祐三年张载与程颢论定性问题。岂有程颢于元祐元年一到京师通过辩论张载就败回陕西?应该说张、程是在相互吸收、相互论难中展各自的学术。张载通过比较后也有信心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1张载不是坐而论道他读“六经”以求治人之道。他希望按照《周礼》的办法行井田以解决社会上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不均带来的危机。张载深知这个办法不能行之于天下但却要验之一乡。所以他与一些人议论要买田一方画成几井按三代的办法实践自己的想法。这件事没有能做成但反映了他在探求“六经”方面的一个特点。
创立关学1《程氏遗书》卷2上。
2《程氏文集》卷9《答横渠先生书》。
3《程氏文集》卷9《答杨时论西铭书》。
4《杨龟山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