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4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镏烈印5。《筼筜谷偃竹记》一文可以说是实践了他这一系列的主张的。

    事实上苏轼论文虽不讲“作”却是讲“学”的是讲“读书”的。他讲读书有所谓“八面受敌”法即:“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又答王庠书》)。由此可知苏轼之文虽是自然、平易到令人认为“似不读书”的程度其实是很下工夫的。读书而使人感觉“似不读书”这正是苏轼文章工夫之所在。

    苏轼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者还有杂记之文。其中《记承天寺夜游》最有特色。此文甚短全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文写作年、月、日、时皆具颇似一则日记。元丰六年正是贬居黄州四年之际。当时穷极无聊无可自遣为此月夜之游等于苦中作乐。

    苏轼在黄州曾有《答毕仲举书》其中说道:“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1苏轼:《东坡后集》卷14《答王庠书》。

    2苏轼:《东坡集》卷2o《答毛滂书》。

    3苏轼:《东坡后集》卷14《答虔倅俞括奉议书》。

    4苏轼:《江行唱和集叙》。

    5苏轼:《东坡后集》卷14《答王庠书》。

    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

39

    苏轼此时苦中作乐也可以说是“巧于居贫”。从他当时的处境看本来应是没有这样的闲情雅兴的。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自他那本来放达的个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时开始有所觉悟:“任意直行”是必然得罪的。因此得罪之后就不必凄楚而要处之泰然。欧阳修贬官之后不作“凄凄之文”而大讲山水之乐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一点看苏轼的杂记诸文其思想情调是与欧阳修一脉相承的。当然苏轼之放达亦得之佛乘和《庄子》其思想境界与欧阳修也不尽同。

    赋体之文苏轼写得自由随便的作品还有赋体之文。两篇《赤壁赋》都打破了赋之常体而成为一种新的文体。可以说是游记也可以说是杂文。其中有叙事有抒情有问答有议论而且或韵或散不拘格套既不同于骚体也不同于俳体。例如其中一段有云: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赋之为体从汉代开始即可称为“赋体之文”。展到宋代到苏轼笔下则更成为文之新体了。前人称宋人之赋为“文赋”至于苏轼之赋有人更断言曰:“直文耳。”

    此赋不仅是“文”而且近于杂文小品。罗大经《鹤林玉露》甲集卷6曾以此赋同司马迁的《伯夷传》比较他说:“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其机轴略同。”罗大经对于两篇作品的诠释并不准确但他看到“机轴略同”都是“文章绝唱”则指出了此赋特点。文章与性情苏轼文章各体兼备名篇不少为世传诵的作品尤多。除上面讲到的几篇之外政论如《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史论如《留侯论》、《贾谊论》记叙如《喜雨亭记》、《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传记碑颂如《方山子传》、《潮州韩文公庙碑》书信如《答谢民师书》杂说如《日喻》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作品。此外有些杂著如《志林》之论《汤武之事》、《战国任侠》还有些铭、赞、题跋之论文艺等等都是对于后代很有影响的文章。

    苏轼一生极少铭墓之作。他说过:“轼于天下未尝铭墓。”所铭五人如《司马温公神道碑》等都是颇有深情的文字不同于寻常谀墓之文1。苏轼文章总的特色是明快、真实。这同他的为人大有关系。他在《思堂记》中曾说: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不暇思也。未而思之则未及已而思之则无及1洪迈:《容斋四笔》卷6《东坡作碑铭》。

    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可以看出苏轼为文是以一吐为快的。因此文章也就写得明快、真实。这样的话苏轼说过不止一次。苏轼为人如此也同欧阳修有些相似。当然这样的个性一生之中也是有变化的。当他阅世渐深之时又曾说过自己早年为文“诵说古今考论是非”“妄论利害谗说得失”乃是“制科人习气”譬如“候虫时鸟”只是“自鸣自已”不足“为损益”2。又说:“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3凡此都是有激而言有为而;但也确是有悟之言。

    诗词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散文为最突出但他的诗、词也都有极高的成就。以诗而言苏诗不仅具有宋诗长于理趣的特点而且具有他个人独特的品格。写于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突现其人的真情实感。例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o61)苏轼时为凤翔签判其弟子由曾寄他《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故有此作。苏轼与弟二人友于情深对于人生聚散无常感触亦深。诗中有达语亦有情语。

    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之二: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熙宁四年(1o71)为杭州通判时所作。当时新法初行苏轼不合时宜转任外职。随物自适顺口成吟。虽有友人规以“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语但西湖所作仍然不少此诗尤为绝调。王文诰称此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并不为过。

    又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郭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云: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o82)苏轼贬在黄州。身在贬所苦中作乐。“人似秋鸿”“事如春梦”“白酒三杯”“苍颜一笑”这些词语道出了自己贬居生活中特有的情调非他人所能道。

    又如《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为元丰七年(1o84)由黄州改迁汝州途经高安因游庐山所作。《东坡志林》亦有记载。自谓“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当是有得之言。苏轼经过黄州之贬阅世渐深看山也渐识其真。论者或谓诗中蕴有哲理其实在作者自己仍是直抒感受并非有意于推理的。

    2苏轼:《东坡集》卷29《答李端叔书》。

    3苏轼:《东坡后集》卷14《答王庠书》。

    1《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睛。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从哲宗绍圣以来蔡京、章惇等新党执政贬窜元祐党人。苏轼又遭再贬。最后贬到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oo)始遇赦而还。此诗即作于赦还的途中。从“苦雨终风”到“云散月明”已经度过了多少岁月。“九死南荒”而竟生还轼虽达人也不能不浩叹。

    苏轼之词尤有特色为世传诵者亦多。有些作品也更体现性格。

    例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都是古今传诵的名篇。其豪情逸兴并世罕有其匹可不列举。在这样的名篇之外有些作品特色也是很突出的。这里且以《定风波》为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o82)三月七日苏轼时在黄州。有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是一十分潇洒的词。不管风里雨里而能行若无事苟非脱屣世事很难放达若此。“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兴到之言也是有悟之言。

    第三节苏辙颍滨遗老苏辙(1o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轼弟。嘉祐初随父兄到京师与兄同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o61)应制举“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1。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竟被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这时正值苏洵被命修礼书而苏轼出签凤翔判官苏辙乃请求养亲京师。

    宋神宗熙宁元年(1o68)苏辙与轼丁父忧后复至京师。次年上书论事。时王安石执政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检校文字。苏辙指出:“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这番话讲得相当透辟王安石听后说:“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以后青苗法推行起来苏辙又上书王安石力陈不可。于是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历任陈州教授、南京判官等职。

    1《宋史》卷339《苏辙传》。

    元丰二年(1o79)苏轼下御史台狱贬黄州。苏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司马光为门下侍郎以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复为右司谏。哲宗元祐初辙在京师多所论议。这时司马光改革熙宁之法改雇役复差役苏辙极言不可。苏辙的这类政治主张与苏轼基本相同。元祐四年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同年为贺辽国生辰国信使出使契丹。绍圣初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上书谏哲宗不悦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徽宗即位蔡京当国苏辙又被降职居许州于是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卒。有《栾城集》自撰《颍滨遗老传》。

    政论与史论苏辙一生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现在看来苏辙之学也是“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的。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见《上两制诸公书》)。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