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动于南郡编县(今湖北宜城县西南)之蓝口聚号称下江兵。王莽派遣大将严尤、陈茂率领大军前来镇压。王常等战败乃率众转移到随县(今属湖北)以东的龙山、钟山一带。不久在随县以北的上唐乡打败了王莽荆州牧所部军队引军北上驻屯宛县东南的宜秋聚。

    这时刘縯、刘秀兄弟率领的舂陵兵与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和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会师在宛县以南的小长安聚被王莽打败各欲散去。刘縯听说下江兵在宜秋约同刘秀、李通前去和王常等联络。刘縯劝说王常与他们合兵反莽。王常同成丹、张卬商议丹、卬都说:“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王常心独归汉乃稍劝导其将帅。王常在军中素有威信成丹等诸将接受其意见。于是引兵与舂陵、平林、新市兵合诸部齐心同力士气高涨遂与王莽军展开决战大败之杀王莽大将甄阜、梁丘赐。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诸将以“众虽多而无所统一”议定拥立宗室为帝。农民军将领中唯王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立刘縯但绿林军大部分将领都主张拥立刘玄于是立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命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派他率兵北上攻取汝南、沛郡还到昆阳(今河南叶县)与刘秀等率众击破王邑、王寻所部王莽大军歼灭了王莽军队的主力。刘玄从洛阳迁都长安后命王常行南阳太守事予以赏罚大权封邓王食邑八县赐姓刘氏。

    更始政权败亡后光武自鄗邑南下定都洛阳遣执金吾贾复等率兵南下于建武二年三月击破更始政权郾王尹遵。这年夏季王常携妻子前往洛阳归降光武“肉袒”谢罪。光武以王常与其兄刘縯相交颇深并在诸将中有较高威信对于他的归降非常高兴加以安慰夸奖王常诚心拥戴汉室。但对于王常久事刘玄不早归汉有责备之意。王常表示歉意并作了解释说:“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廷死无遗恨。”光武帝笑道:“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于是召集公卿将军大会对群臣说:“常以匹夫兴义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为知命侯。与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对王常归降深表欢迎并大加赏赐拜为左曹尚书封山桑侯。后来光武又在大会上对群臣说:“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于是拜王常为汉忠将军。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八月邓奉反叛后命他率领诸将南下讨伐邓奉、董。后来又命他率兵北上平定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渔阳等地豪强大族割据的屯聚。建武五年(公元29年)秋王常又随光武讨伐苏茂、庞萌。在攻打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北)之役中王常率领所部与敌军在城下决战城上矢如雨下他亲冒矢石奋勇当先。光武于高处望见恐其有失遣使召回下邳敌军亦开城投降。不久他又率领骑都尉王霸平定沛郡(今江苏沛县)等地。建武六年(公元3o年)受命1本节主要取材于《后汉书·王常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加注。

    率军西屯长安以备隗嚣。第二年光武派遣使臣拜王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1高于诸将军以示尊宠。隗嚣大将高峻据朝那(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东南)他曾率兵击败之;又击败隗嚣部将于乌氏(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南);又平定沿边塞的西羌部落。建武九年(公元33年)他奉命北上驻屯涿郡之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南)防备卢芳勾结匈奴入侵涿郡。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王常病故在屯所谥为节侯。

    王常为绿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后来拥戴刘秀为帝。与同时起义绿林的马武并列云台成为中兴功臣中的著名将领。

    1绝席:独坐一席以示尊显。《汉官仪》曰:“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第三十二章桓谭班彪张衡桓谭、班彪、张衡是东汉前期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物。

    第一节桓谭1多才多艺桓谭(前2o左右—约56)字君山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

    人。其父于成帝时为太乐令。桓谭“以父任为郎”;或说桓谭入任是由宋弘的推荐2。

    桓谭擅长音乐善于弹琴。宫廷举行宴会皇帝往往命他弹琴助兴3。他博学通达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其喜欢古学多次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还喜欢歌舞杂戏。穿着简易不修威仪。对俗儒轻视讥笑因此多受排挤。

    西汉末年桓谭官位不高不过当个郎官而已。他与傅晏相善。傅晏是傅皇后之父起先颇为得势稍后董昭仪受皇帝宠幸其兄董贤因裙带关系而用权傅皇后日益被疏远傅晏因失势而闷闷不乐。桓谭告戒他要防宫廷之变注意董贤的动向要收敛、谦退以避祸殃。傅晏接受了桓谭的意见才免遭董贤之害“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

    董贤当上了大司马闻桓谭之名要与他结交。桓谭是正派人物先奏书劝告他“以辅国保身之术”未被接受就不与他往来。王莽掌握大权时天下之士大多数对王莽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以求升迁。桓谭则不然“独自守默然无言”故他这时仅为掌乐大夫。农民大起义时桓谭参予了活动被更始政权召任为太中大夫。

    议论时政刘秀当上了皇帝(称光武帝)桓谭被征召待诏上书言事“失旨”即不符合光武帝的要求未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了他任为议郎、给事中。

    他呈上《陈时政疏》论说时政主要内容是:先任用贤人。他说:“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于辅佐。”故须任用贤能争取“政调于时”。他在《新论》里论道:“治国者辅佐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意思是皇帝的辅佐乃治国之本;国家用了大才犹如长了翅膀就可以腾飞。他认为贤才有“五品”最高级的是“才高卓绝于众多筹大略能图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就是说大贤的主要特点是能为国家出谋筹略建功立业。他指出自古以来在用人问题上有一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现和使用人才方面存在三难:一是贤才少而庸才多“少不胜众”贤才被凡庸所淹;二是贤才特异非凡往往不被1本节主要依据于《后汉书·桓谭传》凡引本传文字不另加注。

    2参考《后汉书·宋弘传》。

    3参考《后汉书·宋弘传》。

    人所认识“乃世俗所不能见”;三是贤才往往被谗、被疑还往往受害。故他强调:“是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相信动无间疑若伊(尹)、吕(望)之见用傅说通梦管(仲)、鲍(叔)之信任则难以遂功竟意矣。”“(君)如不听纳施行其策虽广知得亦终无益也。”1意思是君主招贤能否使用并挥其作用关键在于勿疑而信任采纳并施行其策。

    其次设法禁奸。他建议申明法令惩办行凶违法者包括知法犯法者争取社会安宁。

    再次重农抑商。他说:“理国之道举本业(农业)而抑末利(商贾)。”打击兼并之徒和高利贷者不让商人入仕做官令诸商贾“自相纠告”即互相揭奸利之事除了劳动所得把一切非法所得都赏给告者。这样就可以抑制富商大贾盘剥百姓而劝导百姓务农多生产粮食而尽地力。

    还谈统一法度。他说:“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这就容易被奸吏钻空子而“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这样上下其手必然使奸猾逍遥法外而使无辜者受害。现在应令通义理、明法律的人“校定科比一其法度”通令颁布使天下人遵守。这才可使吏民有法可依而难以胡作非为。

    此书呈送上去没有受到光武帝重视。

    桓谭著《新论》的旨趣在于“兴治”。他提倡“霸王道杂之”的治道并对王霸之道作了阐释。何谓王?“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王何术?“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义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何谓霸?“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霸何术?“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他认为现实需要王霸杂用:“唯王霸二盛之义以定古今之理焉。”王霸之道对时政一定有利:“王者纯粹其德如彼霸道驳杂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万民、垂统子孙其实一也。”按他所论“霸王道杂之”的大致内容是这么三个要点:一是除害、富民以礼义教民;二是加强皇权统一法度;三是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换句话说就是把民生问题放在位同时注意巩固政权防止政治腐败。这在两汉之际百姓遭殃、政权不稳、政治腐败的情况下是有一定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批判谶纬迷信当时光武帝刘秀正迷信谶记多以它来决定疑难。所谓谶记是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刘秀起兵夺权和巩固统治就以它来笼络人心作为思想统治工具。

    桓谭针对于此上《抑谶重赏疏》劝谏光武帝。他说:儒家的传统“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孔子难言天道性命子贡等人不得而闻后世俗儒岂能通之!“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他指出谶纬的预言“虽有时合”然如同占卜一样只是一种偶然性不足为信。他希望光武帝听取1以上引文均见《新论·求辅》。参见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卷十三。意见“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他深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有益于正道“合人心而得事理”。同时桓谭还向光武帝建议在进行统一战争时应当重赏将士使其尽心效力不可听任他们勒索百姓“虏掠夺其财物”使兵民各生狐疑而不得早日安平。

    基于上述观点桓谭还反对灾异迷信。他说:“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1对于怪异现象只要明君、贤臣等能够修德、善政“以应之”就可以逢凶化吉“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尽管他还保留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因素但在当时仍具有进步意义。

    明智的形神论桓谭于《新论·形神》篇专论形神关系对战国以来社会上流行的神仙方术迷信思想严肃地进行了批判。

    当时统治者幻想长生不死得以永久统治人民而尽享荣华富贵。方士投其所好宣称只要“寡欲养性”、“服不死之药”就可以“长生不老”。桓谭认为人的生长老死和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一样无可改易。他指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者也。”意思是人的生长老死乃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所谓“长生不老”只是迷信和妄想。

    方士宣称精神独立于形体之外而且对形体起决定性作用故人“养神保真”就可以长生不死。桓谭与此论针锋相对论说精神依赖于形体形体对精神起决定性作用。他以蜡烛与烛火的关系作为形体与精神关系的比喻论道:“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就是说蜡烛点燃而有烛火蜡烛烧尽烛火就熄灭就不可能凭空燃火。人老至死就不可能再存在精神“气索而死为火烛之俱尽矣”。至于养身可能延长人的寿命但也不能使人长生;生命是有限的“至寿极亦独死耳”。他认为明智之士不会相信长生不死的谎言只有愚昧者才迷信之“明者知其难求故不以自劳”徒劳是无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