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季尘土飞扬。《小雅·信南山》的“上天同(彤)云雨雪雾雾”表示彤云密布大雪就要来临。
对气象规律的认识使人们对神的主宰产生怀疑并进而思考风云雷雨的成因和本质。《庄子·天运》对风由神的呼吸而产生之说出疑问“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指出风回旋不定东西任吹有谁闲着没事去披拂它呢?宋玉《风赋》说:“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关尹子·二柱》篇说:“气之所自生者如摇帘得风彼非摇时非风之气”提出风即气气流生风不流无风仍是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里借阴阳和相互转化的概念辩证地叙述了1董作宾:《殷文丁时卜辞中一旬间之气象记录》《气象学报》17卷1—4合期1943年12月。雨和云的关系。从现象来看雨从天降云从地升而雨又是云形成的故实质上雨还是出自地。地下有轻阳之气上升天上有浊阴之气下降互相转化而成云雨。《庄子》认为“阴阳交争为雷”《春秋·元命苞》说:“阴阳激为电”都认为雷电是一种阴阳冲突所生成的现象。《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有一段总括性的话:“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雹霰者一气之化也。”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这些记述力图从自然界本身去说明天气现象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第四节地学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非常早。他们必须知道什么地方有植物果实可采什么地方有动物可供狩猎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有石头可供制造石器。这种对环境的认识就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地学知识。在17o万年前元谋人居住的地方不仅有石器、炭屑而且还有许多动物骨头化石常见的动物有云南马剑齿虎、象、犀牛等1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群落以草原——灌木丛林为主。元谋人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用木棒和石器猎取食物。同时也经常去湖滨、草丛地带采集植物果实捕捉龟、蚌以求得生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熟悉了周围环境对地理现象有了认识从而获得了最原始的资源分布知识方位概念动、植物知识和矿物岩石知识等。特别是北京猿人他们在周口店地区生活了数十万年2一代一代地积累了对当地环境的知识。
从考古掘材料知道旧石器时代中国的远古居民主要用石英岩、玄武岩、硅质灰岩等十一种岩石和矿物制造石器并用赤铁矿作随葬品用石墨制装饰品。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利用矿物岩石的品种显著增多有花岗岩、玛瑙、变质页岩、流纹岩、滑石、泥质灰岩、碧玉、片麻岩、绿松石、蛋白石、硬玉、自然铜、瓷土、高岭土等37种加上旧石器时代的13种总共是5o种1。这就是说在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就初步认识了12种矿物32种岩石6种土。他们在利用这些矿物和岩石时对它们的硬度、颜色、透明性、手感粗细程度、比重等物理特征也有所认识并用这些知识去辨别或寻找这些矿物和岩石。
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人对植物与环境特别是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已有某些认识。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现有人工栽培的水稻。古文献也记载禹“尽力乎沟洫”2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3。这些说明当时的人已认识到哪些地方可以种植水稻并积累了开沟引水种稻的知识。从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遗址来看门多向南那时已有方向的概念知道门向南开进光量多冬季阳光可射进屋内使房屋更暖和《尚书·尧典》中已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记载。
自有文字以后地学知识得到更迅的积累和传播。甲骨文中有土方征我东鄙鬼方牧我西鄙的记载4说明商朝四周有许多方国已有国境线的观念。有的甲骨文记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5。《尚书·禹贡》和《周易》则记载了八个方位。这说明从夏朝到周朝方位观念的展6。
1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第17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
2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第31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
1李仲钧、王概之《我国史前人类对于矿物岩石认识的历史》《科学通报》1975年第五期。周仁等《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2《论语·泰伯》。
3《史记·夏本纪》。
4原文为:“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方亦■我西鄙田”见《殷虚书契菁华》。5见《缀口》二四o。
6见《周易正义》卷九“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南方之卦也。”《禹贡》:“东原底平”“至现存古籍中最早提到地图的是《尚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周公拜手稽曰: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这里所说的“伻来以图”的“图”是为选建洛阳城址而特别绘制的地图1。它说明周初不仅有地图而且已经在生产建设中应用地图了。
由于政治、军事、生产的需要地图的展非常迅。根据《周礼》的记载周朝已有数种专用地图。如行政区划图从图上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农业地图由土训官掌管“以诏地事”。地形图从图上能“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之名物”。矿产图由矿人掌管对“金、玉、锡石之地”矿人要“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交通图从图上能“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还有用地图打官司的“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可见地图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在《管子》一书中还有专门论述地图的重要性地图的内容地图在军事上的作用的《地图篇》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径川陵陵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可见春秋战国时的地图已是画着符号的山川城郭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山川险阻各种地物地形从草木到城郭大小从道路远近到名邑废邑都有数理的概念可以审知地域大小地图的绘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国策·赵策》讲述苏秦以合纵说赵王:“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这意味着战国时的地图有了分率(即比例尺)从图上可以量测地域面积大小。战国时代各国都有天下之图。而各国亦自备详细而保密的本国地图所以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于秦”以此诱见秦王。献地图就等于把江山献出去。这种观念在韩非的著作中表现很明显。他说:“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单;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1。
早期描述区域地理的专著有《山经》和《禹贡》。
《山经》是现存《山海经》里写作时间最早、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2。它以山为纲领对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进行综合性的记述。
《山经》的作者以今河南省西部作为“中山经”的主要部分自此以南为“南山经”以西为“西山经”以北为“北山经”以东为“东山经”。这五个部分就是五个地区每个地区之内作者以山岭为纲分列次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道里依次描述各个山的地形、水文、气候、天然动、植物以及矿产资源等。
《山经》一共描述了四百五十一座山三百条水二十七个湖泽一百于南河”“弱水既西”“东北会于■”。
1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第三页科学出版社1962年。1《韩非·五蠹》。
2《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现存这种形式的《山海经》可能是汉代形成的。
六十种植物二百七十多种动物八十九种岩石和矿物。
《山经》对山的描述包括山的形态高度宽度坡度积雪情况分水岭等。比如太华山(今华山)它说是“削成而四方高千仞广十里鸟兽莫居”。今天由渭河平原南望华山正是如此1。
《山经》对水的描述力求讲明河流的来龙去脉水的季节变化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河床地貌等。
《山经》对岩石矿物的描述是很出色的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地记载岩石矿物的著作。所记岩石矿物种数达89种产地三百多处。描述的矿物性状有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磁性感觉性质(粗糙或滑腻)敲击声音医药性能集合体的状态——土状、块状、卵状、米粒状共生关系可熔性等。矿物的名称体现了矿物的特征如磁石采石瓀石丹粟茈石白玉青■等。矿物的共生现象有赤铜—砺石铁—文石银一砥砺铁—美玉—青黄金—银白金—铁金—银—铁金玉—赭石等2。以前曾有人把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公元前371—前286theophrastus)的著作《石头志》(书中记载了十六种矿物分成金、石、土三类)说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矿物学文献其实在《石头志》问世前二百年《山经》已问世了而且内容比它丰富得多。
《山经》记载了一百六十多种植物对某些植物的形态作了简要的描述。其中有四十九种是药用植物这是后世本草著作的肇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记载反映了地区差异。比如热带、亚热带地区多桂、橘、柚、楠木等而温带干旱区多松、柏、白果树等。
《山经》中记载的动物名称约二百六十多种也体现了地区差异。比如热带地区多象、蛇;寒冷干旱区多马、骆驼、旄牛等。其中药用动物六十四种1。
《山经》又是一部药物书一共记载了一百一十七种药物。除动、植物外用无机物作药的四种。这117种药物中给人治病的1o3种给牲畜治病的2种毒鼠、毒鱼的6种。
上述事例表明《山经》不仅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我国最早的类书”2。
《禹贡》全书只有近一千二百字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组成。“九州”主要依据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线来划分这种自然分区很富有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各州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特产和运输路线等特点进行了区域对比是早期区域地理的杰出著作。“导山”部分专列山岳2o余座并归纳成几条自西向东的脉络。“导水”部分专写河流共9条水系。这是我国地理学专就山岳和水系进行研究的开始。“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的大一统思想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当时诸侯割据的形势下这种大一统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43页科学出版社1984年。2张贻侠:《山海经》——世界上最古老的矿产地质文献《光明日报》1962年8月28日。1曹婉如:《〈五藏山经〉和〈禹贡〉中的地理知识》《科学史集刊》1958年第1期。2吕子方:《读〈山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