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会成立后每隔年余举行一次年会。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由各主要天文机构负责人作工作总结请有关专家介绍一年来天文学的进步并在会上选举产生下一届评议会。1944年起评议会改称理事会。著名天文学家高鲁、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和科学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李书华等人曾任各届会长或理事长。
学会以“求专门天文学之进步及通俗天文学之普及”为宗旨做了不少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1)创办天文刊物。除学会筹备阶段刊行的《现象丛报》外1924年起出版年刊《中国天文学会会报》共出9期主要刊载会员论文和重要译著。193o年7月起出版《宇宙》月刊该刊以刊载通俗天文著述为主兼载宇宙消息、国内外天文界动态和中国天文学会消息等等。
(2)编译天文图书。193o年4月学会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除负责编辑《宇宙》月刊外还编写天文学丛书和天文学辞典。如陈遵妫编写的《星体图说》、《宇宙壮观》张钰哲的《天文学论丛》、《宇宙丛谈》戴文赛的《恒星光谱》和《星空巡礼》等等。
(3)编订天文名词。学会于193o年12月成立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1933年审定天文学名词14oo条均有英、法、德、日四国文字对照交国立编译馆出版。
(4)举办科普与学术演讲。除在每届年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外在早期会所设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时还每月举办一次学术演讲会1932年冬会所移至南京后改为不定期举行。1933年曾在南京举行“徐文定公(徐光启)逝世三百年纪念会”。1923年曾与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相对论讲座”。1942年12月25日在昆明和永安两地与中国数学学会联合举办了“牛顿诞辰三百周年纪念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开展天文和近代科学知识宣传。此外会员陈遵妫、张钰哲、高平子、戴文赛、周培源等人曾到电台、机关、学校等处作天文普及演讲。
(5)组织天文观测。1929年12月学会成立了变星观测委员会张云任主任指导和组织各地会员进行变星观测并将观测结果统一整理表。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进行交流总结编辑出版《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报告》每两月一期刊登于《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中国天文学会还于1934年联合有关机关团体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日食观测。
(6)颁奖金奖励天文学著作。学会曾接受热心者捐助的奖金如隐名奖金、“霁云楼老人”奖等用以奖励优秀天文著作的作者。
(7)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曾派会员张云列席192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3本节主要参考《宇宙》第1—14卷中国天文学会193o—1949年;吴美霞:《中国天文学会简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o卷第3期第66页1989年。
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届大会;派会员余青松、赵进义(19o2—1972)列席1928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iau第三届大会。193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iau第五届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加入iau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科学团体的学会。列席会议的会员高平子、潘璞将紫金山天文台图册带到会议举办的展览会上展览以扩大中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的影响。1936年9月中国天文学会与天文研究所共同组织了中国天文委员会为主持参加iau各项活动的专门机构。
中国天文学会创办之时正值旧中国忧患交侵之时学会得自于政府的资助极少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热心者的捐助以及一些单位的资助。抗日战争时期处境更为艰难但学会在会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分会继续开展活动。先后于194o、1941、1942年成立了昆明分会、福建永安分会和贵阳分会。抗战时期《宇宙》杂志也未停刊只是曾因经费不足而由月刊改为半年刊。
中国天文学会将国内专业天文工作者、天文爱好者以及热心于天文事业的人都团结了起来共同致力于天文学的展在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1922年学会刚成立时有会员47名1947年展到688名。
第四节日食观测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重要的天文观测项目之一历来受到天文界乃至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界曾于1934年11月19日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气象三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私立金陵大学理学院1o个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专门负责筹备和组织日食观测1。
1949年前中国科学界共组织了以下三次日食观测:1。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观测。
此次日食全食带经过中苏边境和日本我国曾派出两个观测队出国观测一队由余青松率领赴日本北海道观测;一队由张钰哲率领到苏联伯力观测。北海道队一行6人所用仪器主要是紫金山天文台的能通过紫外光的15o毫米天体照相仪拍摄了日冕的白光照片和紫外光照片以及日食影片测定了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刻并吸取了美、英、日等国观测队日食观测的经验1。伯力观测队一行2人因日食时正逢天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此外还在国内进行日偏食观测。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两研究所分别进行了太阳分光观测和偏食时高空电离层电离强度的测定青岛观象台开展了地磁观测研究日食与地磁、天电之关系等等。
2。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观测。
这是我国本土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全食观测。全食带从新疆入境经过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对此次观测极为重视特地向国外订购观测仪器事先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参考1936年日食观测提供的资料原计划组织几十个观测队开展13项观测研究工作2但后因日本侵华全食带经过的省区已大多沦陷在国外定制的仪器也无法运到原定计划未能实现。当时各国天文学家也因中国战乱而纷纷取消原定来华观测的计划。我国最终根据当时条件组织了两个观测队即西北观测队和东南观测队。
西北队由天文研究所、金陵大学理学院、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央大学派员组成队长张钰哲。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观测仪器由各单位拼凑而成。观测取得极大成功内容包括:拍摄日冕照片、拍摄日冕光谱和色球的闪光光谱;测定日冕的亮度;实测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刻和拍摄日食电影等并进行日食时的气象观测。日食期间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日食观测实况作现场广播美英两国的国家广播公司也将观测实况向世界作同步转播扩大了中国天文界在世界的影响1。
东南队分天文、地磁两组分别由中山大学天文台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负责。观测地点在福建崇安。因日食时正逢天阴天文组一无所获。地磁组测得日全食期间地磁的各项主要参数如地磁水平分力、垂直分力和磁偏1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消息《宇宙》第5卷第7期第114页1935年;第8卷第2期第42页1937年。
1余青松、陈遵妫:《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全食北海道队观测报告》天文研究所1936年。2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消息《宇宙》第8卷第2期第42页1937年。1张钰哲:《宇宙丛谈》正中书局1945年6月版第12o—153页。
角等的最大变幅。
此次日全食观测结束后张钰哲在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上表了《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一文向全世界报道了我国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开展的这次日全食观测所取得的科学成就2。
3。1948年5月9日日环食观测。
此次日环食出现在广东、江西、浙江和江苏四省。美国陆军派了观测队来我国浙江余杭县观测。天文研究所也与中央大学物理系、国防部测量局联合组队到该地观测但由于天阴只测得日食期间太阳亮度的变化。此外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等单位也分别进行了观测。2ytgso1areaundertheshadoanesebomberspopu1arastronomyv5op198(1942)。第五节天文研究工作概况在1949年前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草创时期老一辈天文工作者尽管为开创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尽了极大努力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能开展的观测和研究项目十分有限因而做的工作真正属于研究性质的不多。然而另一方面当时我国有些天文学家在国外留学或访问期间曾参与一些处于当时天文学展前沿的观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甚至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天文学的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我国天文工作者在国内所做的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各天文机构配合自身的观测所开展的研究。如青岛观象台徐汇平表的论文《近十二年来青岛观象台所见之奇特黑子》对观测到的太阳黑子的各种现象作了详尽的讨论1。该台和军山台都曾结合观测讨论黑子变化对地球上气候及地磁或地震的影响等等。中山大学天文台曾围绕变星观测表多篇有关变星测光的论文。1941年日全食观测前后我国天文工作者曾表关于日食计算法日食计算图验法、日冕的亮度与形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是利用古今中外观测资料开展的研究。例如张钰哲通过对1937年出版的《boss星表》中万余颗恒星自行的统计研究确定太阳在空间运动的方向于1944年表了《太阳在空中之运动》一文。与此类似的还有1937年李珩的论文《以造父变星之空间度研究银河系之自转》1李珩和黄家器的论文《b型星之统计研究》2以及陈遵妫参阅彗星观测资料尤其是哈雷彗星史料借以考察彗星轨道及周期的演变后写成的著作《彗星论》等等。三是天文学史研究。这一时期有不少天文学家和其他学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其中最突出的是高平子和朱文鑫(1883—1939)。1922年高平子提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四条原则:(1)以科学方法整理历法系统;(2)以科学方法疏解并证明古法原理;(3)以科学公式推算古法疏密程度;(4)以科学需要应用古测天象。它们对我国天文史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遵循这些原则高平子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观测方法表有“中国诸历岁实朔实考”(1924年)、《史日长编》(1932年)、《圭表测景论》(1939年)等论文著作朱文鑫的重要著作有《〈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年)、《天文考古录》(1933年)、《历代日食考》(1934年)和《历法通志》(1934年)等3。此外高鲁的《星象统笺》(1933年)、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和地点》(1944年)、董作宾的《殷历谱》(1945年)也均为天文史研究的力作。
这一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在国外所作的天文研究中最有成就的是紫金山和凤凰山两山天文台的创建者余青松。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利克天文台率先开展了恒星连续光谱的研究对91颗恒星的连续光谱进行分光光度测量得出恒星光谱的能量分布曲线阐明了恒星紫外光谱中巴尔末跃变的性质证明恒星辐射类似黑体辐射并通过恒星能量分布曲线与普朗克黑体辐射理1徐汇平:《近十二年来青岛观象台所见之奇特黑子》《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