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的“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指的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可以说生产力包含了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斯大林说:“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1这也是从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对生产力所作的概括。这里我们不来阐述生产力二因素说和生产力三因素说的各自论点及其所展开的争论;我们所要着重阐述的是劳动力即直接生产者在生产力中所处的地位。

    劳动力即直接生产者作为生产力的一个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因素的鲜明的特点即这一要素包括了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2。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3劳动力所具有的这种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使其成为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这种能动因素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人可以制造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而且还表现在甚至大多数被看作自然产物的东西如植物和动物它们现在被人类利用并处于重新生产的形式也是经过许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劳动不断使它们的形式和实体生变化的结果4。因此马克思把人即劳动力或直接生产者称作“活的主体的劳动能力”1。列宁也不止一次地把劳动者称为“主要生产力”或“全人类的要的生产力”2。所有这些都说明直接生产者在生产力中所占有的特殊的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只有在跟生产力的其他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这正如斯大林所说的那样:这里很明显生产工具的展和改善是由参加生产的人来实现的而不是与人无关的所以生产工具变化和展了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也随着变化和展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以及运用生产工具的本领也随着变化和展。34《经济学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七卷第6o页。5《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2o2页。

    1《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2页。2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o7页。3《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19o页、第555页。4参见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七卷第58页。1《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六卷。2参见《列宁全集》第三二卷第222页、列宁选集》第三卷第843页。

    999ooo41_o159_2这就是说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我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并且只能在这个意义上来强调直接生产者在生产力中能动作用。

    直接生产者在生产力中所处的这种特殊的地位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求任何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必须对它们的存在和展给予历史的说明。

    直接生产者的技术性特点中国历史上的直接生产者有农民、牧民、渔民、盐民、矿冶劳动者、林业劳动者有各种手工业劳动者还有车船等运输业劳动者及其他直接生产者。这些直接生产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的两个方面。生产者跟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技术状况、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的传统都属于技术性方面是属于社会生产力问题的直接生产者的身份即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属于社会生产关系问题的。从具体的情况说直接生产者的技术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的特点是密切结合的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才分开来说。在这里也只对直接生产者的技术性特点作一些论述。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占直接生产者中的主要地位。他们的特点也比较显著。这就是:(一)直接生产者束缚于土地(二)男耕女织小农业跟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三)生产技术的世代传习。

    直接生产者束缚于土地这是农民跟奴隶和公社成员的重要区别。奴隶的生产劳动主要听从主人的随时支配公社成员的生产劳动也不能固定在一块土地上。只有农民的生产劳动是在一块固定的土地上进行。相对他说这会使农民感到较多的生产兴趣也使他们熟悉劳动对象使他们在正常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比较安心。因此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秩序推行以“地著为本”的政策防止农民脱离土地以保证封建国家的粮源和兵源但也因此限制了农民的眼界使他们很难得到展生产的条件也不关心政局的变迁和朝代的兴替。

    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在这里农业生产是主体家庭手工业除纺织外还有农具和生活用具的制造房屋的修缮等等。孟子有一段话可能是反映了这种生产形式的最早记载。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999ooo41_o161_o孟子所描写的农家图景反映了这种经济生活的稳定性也反映了它的很大的局限性。它的最好的景况也不过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不可能有多大的展。封建统治利用了这种经济组织的稳定性并以法令来巩固它。秦始皇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就是以法令肯定了这种男耕女织的组织形式。刻石又有这样的规定:“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2这也无非是巩固这种个体家庭生产单位的措施。后来的封建皇朝的税法多以粮和布帛兼收即是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在国家法令上的反映也是对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的强化。孟子所说的孝悌是父家长制小农经济在道德思想上的反映也是与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密切联系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篇《朱陈村》描写以男耕女织为基础的农村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1t;//pgn》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聚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1999ooo41_o162_o诗中描写了这个山村在自然经济环境中恬静、安适的情趣也反映了它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干扰下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生产结构使农民可以吃饱穿暖在盐铁之外不必外求。但这种狭小的生产规模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很难扩大再生产。它在家庭内部之性别的分工阻碍了社会的分工。它的自给自足的性质阻碍了交换经济的开展。这是一种很稳定的生产结构也是一种很顽固的生产结构。它在农业地区担任了生产主力军的角色也扮演了阻碍生产展的角色。

    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民以一块固定的土地为生命线的时候必然是世代相传的。这对于菜农、果农、药农等需要较多的技术性作业的农民应该更是这样。这种祖孙相传的生产经验可能有相当可贵的因素但由于习惯上的保密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展很难起到多大的作用而技术本身在遭遇战火或家庭变故的时候也可能失传。

    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里手工业劳动者的身上也打上了类似农民的这些特点的烙印。手工业者也有束缚于土地的特点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和生产技术世代传习的特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极大数量的手工业劳动者不能依靠自己在专业技术上的收入来解决生活上的需要和各种封建负担因而不能不兼营农业这也就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于土地的情况。据记载北魏京都“入工技巧十余万家各给耕牛给口授田”1。唐的丁匠出租调2。元代“民匠限地一顷”并负有缴纳“丁地税粮”的义务3。明代龙江船厂有厂田“则查审各匠丁力多寡”“量分承佃”4。在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上手工业劳动者与农民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农业生产在生产活动中所占地位有主次的不同而农民的手工业生产是为满足家人在生活上的需要手工业劳动者的手工业生产则是为了满足官府和市场的需要。由于手工业劳动者与农民之间的这种差异土地对于他们也就有不完全相同的意义。官府分配给手工业劳动者以少量的土地其意义不在于使他们束缚于土地而保证皇家的2《史记·秦始皇本纪》。

    1《魏书》卷一一○《食货志》。

    2《通典·食货志》。

    3《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

    4李昭祥:《龙江船厂志》。

    根源和兵源而在于保证手工业劳动者作为各种手工业的特定户口固定在一定的土地上。

    关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世代传习文字的记载较早。《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鲁公以六族有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这十三个族都是手工业家族也就意味着当时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周礼·考工记》记有筑氏、桃氏、凫氏等都可理解为手工业家族。后来《唐六典》卷三记“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元史·刑法志》记:“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明会典》卷一八九记:“凡匠役事故揭册查户下应补亲丁验送上工。”这都是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1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展的。

    以上所说农民和手工业劳动的特点是就其在封建社会的典型状态说的。随着历史展这些特点会逐渐生变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因自然条件的不同有的农民还兼营畜牧业有的兼营采集和渔猎情况是相当复杂的都需要作具体研究。牧民在直接劳动者中所占的数量仅次于农民而活动地区相当广大。对于牧民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做的工作还很有限。对于其他劳动者特别是盐业劳动者、矿冶劳动者都应该进行研究以丰富我们社会生产史的研究内容。

    人口问题历史上直接生产者的社会性特点和技术性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