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6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制定的化学名词,却始终未能得到普遍推行,反对力量主要是来自当时在国内出版界居首要地位的商务印书馆。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务印书馆就一直在采用郑贞文(89—99)制定的无机和有机名词系统,而且鉴于该馆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当时社会上所用的化学译名,绝大多数都出自该馆。郑贞文的名词系统与科学名词审查会的方案有很大分歧,这样,关于化学名词的激烈争论一直持续到932年以后。

    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设立大学院为全国教育最高机关,以代替以前的教育部。928年,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成立,“聘请专员,广搜近年出版书籍,调查著作界采用化学术名之标准,分列统计,以察众意之所趋。未及决定,而大学院改组,译名工作遂由教育部编审处继续进行”。932年5月,国立编译馆成立,在这之前,译名问题虽然没有确定方案,但这一时期所做的工作为后来审定译名打下了基础。

    国立编译馆成立,便开始着手整理化学名词,聘请郑贞文主持此项工作,参考各方意见,编成具体方案。932年8月,教育部采纳陈可忠的建议,召开化学讨论会,讨论国防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化学译名三大要案。在译名方面,由郑贞文拟定的草案,在经提案委员会审查并交译名组通过后,由大会讨论,通过了若干条重要的化学命名原则,并对元素译名进行了表决。同时请求国立编译馆尽快成立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详订有机化学名词,清理无机化学和仪器名词。同年8月,教育部及编译馆聘请郑贞文等7人为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郑贞文为主任委员,根据化学讨论会的议决案,积极整理、反复讨论,并征求各处学术机关的意见,终于完成了《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月由教育部公布命令,次年月出版,成为国立编译馆最早出版的科学名词专著。

    《化学命名原则》出版后,在学术界及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推行,新出版的化学书籍几乎全都采用了这项原则。至此,十多年来一直迁延未决的化合物译名问题,终于得以告一段落。

    《化学命名原则》,国立编译馆933年版。

    除《化学命名原则》外,在国立编译馆编辑制定的化学名词中,还有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化学术语、化学物质名称等。这些工作在三十年代都得到很好完成,成为化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良好基础。

    《化学命名原则》为数种化学物质的西名中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可行的、统一的标准。它列出了92种天然元素,在标出其拉丁名、英文名以及符号的同时,列出了中文译名和读音,采取“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石”的命名方式。清末徐寿和傅兰雅曾给4种元素命名,而在《原则》中,这4个元素名称里有44个被保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另外有0种采用了新的读音以使其与拉丁原文相符合;8种元素的中译名称改变,其中包括氢气、氮气、氧气和氟,新名称能很好地反映出“气”的性质;还有两种元素铍和铌因拉丁名的变化而被重新命名。

    对于无机化合物,《化学命名原则》采用了徐寿创造的以分子式命名的方法,一价化合物或氧化物如al,称为“x…化…y”,即氯化钠;多价化合物如fel3、fel2、o、2o以及h2o2等,则根据相应的英文名形式命名,即带有后缀“…i”的命名为“x…化…y”,如氯化铁、氧化氮,带有“…ous”的称为“x…化…亚…y”,如氯化亚铁、氧化亚氮,而带有前缀“per…”的称为“过…x…化…y”,如过氧化氢。盐类也同样如此,a3o4称为磷酸钠,feso4则称为硫酸亚铁。采取这一方式,《化学命名原则》为所有无机化学的命名指出了一条通用法则。

    然而,《化学命名原则》的最大贡献则在于有机化学名词方面。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就已经采用了系统的有机化学命名法。因而这时的中国化学家,面临着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汉语有机化合物命名体系的艰巨任务。908年虞和钦提出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而不是组成元素或外文名称来命名的方法,这就为932年的化学讨论会上最终制定命名体系指出了一条道路。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其基本元素为碳、氢、氧等。在不同的化合物中,每种元素的数目可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各组成部分的特殊的排列方式。因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必须要能够反映这种独特的分子结构特征。对于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化学命名原则》选择了碳氢来对其进行区分,碳键饱和的碳氢化合物称为“烷”,意思是“完满”,不饱和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则称为“烯”,意思是“较少”或“不定”,而对于不饱和三键的化合物,则称为“炔”,意思是“缺乏”。

    对于芳香族化合物,《化学命名原则》采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命名。每种化合物都以一个带有“草”头的字来表示,并用最接近于英文名称的读音来命名,例如“苯”、“萘”等,都是采用了汉语中的谐声方法。每种有机化合物的名称都必须是比较准确而且易于区别的,为此中国的化学家们作出了许多艰苦然而巧妙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例如,对于开链化合物,首先必须描述出它的长度,也就是最长链中碳的个数。《原则》中以“天干”来表示0个以内的碳原子数(超过0则采用通用的计数法),放在化合物类型的前边,例如个碳原子的烷称为“甲烷”,两个碳原子的“烯”称为“乙烯”,3个碳原子的炔称为“丙炔”,个碳原子的烷则称为“十一烷”,以此类推。另一方面,环状烃是通过前缀“环”字来加以区别,例如“环戊烷”。而当主链区分了以后,其支链的类型、位置等也必须在名称中得到反映,因此,中国的化学家在支链中加以“基”字的方法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其命名为“x…基…代…y”,例如“甲烷基代丙烷”、“乙烷基代苯”等。

    以上只是《化学命名原则》中大量命名体系中的很少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在三十年代,中国化学家以西方已有的命名体系为模式,创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的研究状况并能较好与西方相呼应的较为完善的化学命名体系,为中国尽快、尽好地引进西方新知识,发展自己的化学研究事业扫清了障碍。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第四节分支学科的建立化学分支学科的建立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中国的化学研究开始于二十年代。这时期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是对中国化学史的考据,例如王琎对于制钱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古代使用金属的研究等等;另一是对物料的分析以及工业化学研究(即利用国外已有的方法来解决国内工业上的特殊问题),这类工作在当时为数甚少;再一方面的工作,也是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协和医学院对于生物化学的研究。协和医学院因经费充足,人才集中,所以开始研究工作较别处早,自92年成立起,便开始有生物化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到了925年左右,由于陈克恢(898—988)关于麻黄素的药性研究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协和的生化研究也随之达到,并带动了其他地方进行类似的工作。

    不过,尽管由于协和的特殊条件使得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迅速,但化学其他领域在中国的开展,仍是始于二十年代末期。北洋政府时期,战事连绵,教育经费严重拖欠,科学工作者无以为生,刚刚在中国略有萌芽的化学研究基础未立,更是毫无发展可言。国民政府成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尤其是以提倡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为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针,因而全国各处的公私立大学和专门学校,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在设备上都有明显的改进;而国立研究院的设立,对于中国的科学研究者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中国的化学研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得以奠定基础并迅速发展的。

    这时化学研究的中心,除了由西人主持的协和医学院外,还有北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它们各自都有一支阵容强大的研究队伍,工作成绩卓著。同时,这种区域布局也使初期的化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得较为平衡。但不久以后,广州方面因陈可忠因病离职而受影响,南京方面因曾昭抡改就北京大学之聘而使研究暂时停顿,于是北平就成为全国化学研究的中心,再加上北平研究院化学所、燕京大学、中法大学以及天津南开大学的共同努力,使平津地区的研究力量愈加强大。直到934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在上海改组,中央大学重新开始有论文发表,才又恢复了南北两方的研究工作并驾齐驱的局面。

    生物化学。

    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始于二十年代,主要是在蛋白质化学、脂肪化学、食物化学、营养学、激素、维生素、免疫生化、消化与代谢等领域。除了协和医学院这个生物化学研究中心以外,其他的研究机构还有国立上海医学院、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南京卫生署、雷斯德医药研究所,以及一些大学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截至949年,在国内外的各种生物化学及有关刊物上,共发表了中国生化工作者的论文40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不乏其数。

    吴宪(893—959)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920年回国,在协和医学院工作,从事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和氨基酸代谢等方面的研究。他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提出的本节请参阅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形成期”第9篇“基础学科的建立(下)”化学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995年版。

    “血液系统分析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为现代临床化学奠定了基础,因而被誉为血液分析的权威。另外,他通过对蛋白质变性所作的一系列研究,指出蛋白质的变性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从折叠而变为舒展。这是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第一个合理的学说,从而给“变性作用”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同时他还观察到天然的和变性的卵蛋白和牛球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4000的倍数或亚倍数,这些结果与今天对蛋白质分子量所研究得到的亚单位结果是相符合的,这就证明早在0年前吴宪就已首先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在吴宪大量的研究工作中,有一项特别引起国人的注意,那就是从927年起,他用大白鼠传种数十代,研究了纯素食和荤素杂食的营养价值及其对生产、生殖、基础代谢、自发性活动以及对寿命的影响等,从而得出结论中国一般人民的身材矮小,其原因是由于所吃的基本上是素食,其中蛋白质的生物价值较低,钙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成分较少。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为了维持人民的健康,938年在他的主持下,第一次制订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标准。在此期间,他对中国的食物首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编著了中国第一部《食物成分表》。他编著的《营养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