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6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本节参考:阎林山、马宗良:《徐家汇天文台的建立和展(1872—195o)》《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2期第65页1984年;朱楞:《徐家汇天文台史料(1872—1962)》《中国科技史文集》第4集第198页1986年。

    除上述国人所办的天文研究机构外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一座法国教会创办的近代天文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建于1872年。虽然当初建台是为扩国对华侵略政策服务的但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它则是法国科学院在中国从事区域性观测和研究的分支。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为该台的极盛时期开展了天文、授时、气象、地磁、地震、重力和大气物理等观测和研究工作是当时东亚地区工作最有影响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和天文、气象中心。

    徐家汇台在1926年和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被选为国际经度测量的三个基点之一。1939年起参加国际时间局为时间的标准台。其天文工作在余山分台拥有4o厘米赤道式双筒折射望远镜、太阳偏振镜、黑子照相仪、彗星照相仪等设备。开展了对太阳黑子和日珥的研究银河星团的照相研究彗星和新星的研究木星对小行星普遍摄动的研究对1122对赫歇尔双星的重测。参加了爱神星的国际联测并编制了包括赤道带士o°5o′范围内14ooo颗星的《佘山星表》。出版的天文刊物有《佘山天文年刊》和《天文年历》等。

    该台自1937年起日趋衰落因战争影响经费拮据台内人员散失大部分工作陷于停顿。但佘山分台没有遭到战争破坏所有观测和研究资料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徐家汇天文台是今日上海天文台的前身1949年以前虽为法国主办但先后在内工作的华人约有7o名之多而且当时中央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南通军山天文台都曾派员去学习1因而它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1青岛观象台天文磁力科科长高平子曾于1912年到徐家汇天文台佘山分台在台长蔡尚质指导下学习近代天文学。参见马星垣、高平子:《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军山天文台主任刘渭清曾到徐家汇天文台在法国传教士马德赉指导下学习近代天文、气象知识。详见张明昌:《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2页1984年。第二节近代天文教育工作的进展这一时期的天文教育机构主要有国立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算系。此外中央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等校的物理系和中央6地测量学校等也开设有天文课程和开展一些天文工作。

    1926年秋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在数学系内添设天文课程将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聘用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张云(1896—1958)为天文学教授。张云曾获法国里昂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到中大后开拓和展了该校的天文教育和科研事业。1929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山大学天文台并任该台台长。台内建有赤道仪室、子午仪室、时计室和放映室置有德制15厘米赤道仪(附有11厘米天图摄影仪)、德制6厘米人差子午仪、法制2o厘米反射望远镜和15厘米折射望远镜等仪器而且所藏天文图表、图书也很丰富1。系内天文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完备。从1932年起数天系学生三年级后分为数学、天文两专业。1939年时为天文专业学生设置了普通天文学、球面天文学、实用天文及天文实测、光学、近代物理、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等必修课程以及数学物理、理论力学、宇宙论和地球物理等选修课程2。当时中山大学数天系是国内设备最完备、天文课程设置最齐全的天文教育机构。中山大学天文台除供学生实习外还参加了1933年的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3以及中国科学界组织的几次日食观测。开展了太阳黑子的投影观测和变星的目视观测等承担了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的工作于193o年2月创办《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

    1936年夏天文台随校址迁移至广州市郊石碑重新建台。1938年广州沦陷后又随校西迁于1941年迁至粤北乐昌县坪石镇直至抗战结束后于1945年1o月迁回广州。1947年数天系天文专业被划分出来单独成立天文系。据统计从1933至1949年天文专业毕业生共44名。其中毕业后从事天文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4。

    齐鲁大学成立于1917年是美国长老会于1864年所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与其他一些学校合并而成。美国传教士在该校天算系内建有天文台装置有一架25厘米反射望远镜和一架1o厘米折射望远镜。前者后因微动控制装置不灵而专供学生实习;后者用于太阳黑子观测间作变星观测1。系内天文、算学不分组。建系之初只有两位教员系主任王锡恩(1871—1932)毕业于登州文会馆获齐鲁大学理科硕士学位著有《实用天文学》、《绘图日食新算法》等多种天文以及其他数理等方面的著作2。1932年王锡恩去世后系主任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菲利普斯(。phi11ips)兼任并聘该系毕业1《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第1卷第1期第4页193o年。2张云:《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成立十周年概况》《宇宙》第1o卷第9—1o期第131页194o年。3邹仪新:《中山大学天文台参加万国经度测量报告》《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第5卷第2期第39页1934年。

    4戴文赛、赵却民、易照华:《天文教育》《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天文学1949—1959》第63页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编审。

    1菲利普斯在中国天文学会第14届年会上所作齐鲁大学天算系工作报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2页1937年。

    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1999页。

    生程廷芳(1911—1968)做观测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齐鲁大学迁至四川成都天算系停课天文仪器未装箱搬迁程廷芳曾到天文台观测太阳黑子和星云。1945年8月天算系复课改称天文数学系招生1o余人。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天文系与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合并为南京大学天文系。

    第三节中国天文学会3为促进我国天文事业的进步与展中央观象台的天文工作者早在一十年代中期就倡议创立“中国天文学会”。经多年筹备条件成熟乃于1922年1o月3o日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召开了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评议会高鲁任会长。

    学会成立后每隔年余举行一次年会。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由各主要天文机构负责人作工作总结请有关专家介绍一年来天文学的进步并在会上选举产生下一届评议会。1944年起评议会改称理事会。著名天文学家高鲁、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和科学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李书华等人曾任各届会长或理事长。

    学会以“求专门天文学之进步及通俗天文学之普及”为宗旨做了不少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1)创办天文刊物。除学会筹备阶段刊行的《现象丛报》外1924年起出版年刊《中国天文学会会报》共出9期主要刊载会员论文和重要译著。193o年7月起出版《宇宙》月刊该刊以刊载通俗天文著述为主兼载宇宙消息、国内外天文界动态和中国天文学会消息等等。

    (2)编译天文图书。193o年4月学会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除负责编辑《宇宙》月刊外还编写天文学丛书和天文学辞典。如陈遵妫编写的《星体图说》、《宇宙壮观》张钰哲的《天文学论丛》、《宇宙丛谈》戴文赛的《恒星光谱》和《星空巡礼》等等。

    (3)编订天文名词。学会于193o年12月成立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1933年审定天文学名词14oo条均有英、法、德、日四国文字对照交国立编译馆出版。

    (4)举办科普与学术演讲。除在每届年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外在早期会所设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时还每月举办一次学术演讲会1932年冬会所移至南京后改为不定期举行。1933年曾在南京举行“徐文定公(徐光启)逝世三百年纪念会”。1923年曾与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相对论讲座”。1942年12月25日在昆明和永安两地与中国数学学会联合举办了“牛顿诞辰三百周年纪念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开展天文和近代科学知识宣传。此外会员陈遵妫、张钰哲、高平子、戴文赛、周培源等人曾到电台、机关、学校等处作天文普及演讲。

    (5)组织天文观测。1929年12月学会成立了变星观测委员会张云任主任指导和组织各地会员进行变星观测并将观测结果统一整理表。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进行交流总结编辑出版《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报告》每两月一期刊登于《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中国天文学会还于1934年联合有关机关团体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日食观测。

    (6)颁奖金奖励天文学著作。学会曾接受热心者捐助的奖金如隐名奖金、“霁云楼老人”奖等用以奖励优秀天文著作的作者。

    (7)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曾派会员张云列席192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3本节主要参考《宇宙》第1—14卷中国天文学会193o—1949年;吴美霞:《中国天文学会简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o卷第3期第66页1989年。

    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届大会;派会员余青松、赵进义(19o2—1972)列席1928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iau第三届大会。193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iau第五届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加入iau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科学团体的学会。列席会议的会员高平子、潘璞将紫金山天文台图册带到会议举办的展览会上展览以扩大中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的影响。1936年9月中国天文学会与天文研究所共同组织了中国天文委员会为主持参加iau各项活动的专门机构。

    中国天文学会创办之时正值旧中国忧患交侵之时学会得自于政府的资助极少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热心者的捐助以及一些单位的资助。抗日战争时期处境更为艰难但学会在会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分会继续开展活动。先后于194o、1941、1942年成立了昆明分会、福建永安分会和贵阳分会。抗战时期《宇宙》杂志也未停刊只是曾因经费不足而由月刊改为半年刊。

    中国天文学会将国内专业天文工作者、天文爱好者以及热心于天文事业的人都团结了起来共同致力于天文学的展在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1922年学会刚成立时有会员47名1947年展到688名。

    第四节日食观测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重要的天文观测项目之一历来受到天文界乃至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界曾于1934年11月19日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气象三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私立金陵大学理学院1o个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专门负责筹备和组织日食观测1。

    1949年前中国科学界共组织了以下三次日食观测:1。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观测。

    此次日食全食带经过中苏边境和日本我国曾派出两个观测队出国观测一队由余青松率领赴日本北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