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6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徐悲鸿当年与该馆交换的作品。展后欧洲成立了四处中国绘画的专门展室介绍、报道中国画展的报纸累计达数亿份。
徐悲鸿从1935年到1938年夏多次前往广西帮助筹建美术馆、美术学院和组织第一届省美术展览。并且主持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讲习班以切实推动艺术教育的展。秀甲天下的阳朔使他漏点澎湃他刻了《阳朔天民》的印章放舟于漓江之上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泼墨山水画《漓江春雨》。该画纯以墨块写物造型把水墨画的洇墨、渗透作用挥得淋漓尽致使鬼斧神工的山丘、错落有致的房舍树木在濛濛烟雨之中若隐若现。画面几无线条更无皴擦的痕迹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美感沁人肺腑那空灵的山光荡漾的水影与洒脱飘逸、韵味无穷的用笔使该作堪称中国山水画之大奇。抗战开始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迁到重庆国破家亡的感慨凝于笔端使他的艺术更加升华。在1938年除夕他为一位拾破烂的贫穷女子画的肖像《巴之贫妇》以异常简洁生动的手法抒写满腔的同情。其时画家居住在磐溪每日过嘉陵江去中大授课目睹重庆人民上下百丈石阶挑水的艰辛感慨万分又创作了《巴人汲水》。画面让俯身汲水者处于大角度的短缩透视之中与转身上坡的挑水者形成用力方向的强烈对比并以长竖幅的新颖构图巧妙地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棘手难题使它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杰作。在抗日战争中徐悲鸿的画笔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紧密相连笔下的形象饱含象征意义抒着爱国的情操。他反复创作以狮为题材的寄兴画。《新生命活跃起来》表现睡狮的觉醒它在穿山越涧勇往直前;《负伤之狮》双目喷射着复仇的火焰;《狮与蛇》以雄狮侧目鄙视挑衅者来抒对于侵略者的痛恨;《群狮》则取会师东京之谐音表现出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对最终胜利的信念和预言。在岩石之巅高啼的雄鸡勇敢、忠诚奔向胜利和光明的骏马也都是托兴的最好对象画家借它们一吐积郁寄托渴望把中国文人画借梅兰竹菊以自况的传统大大地提升、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并造就了中国动物画的高峰。《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以及作于第二次长沙会战之时的《奔马》都是该时期驰名遐迩的传世之作。
1939至1942年徐悲鸿几次奔赴南洋以画笔为民族救亡服务。他在吉隆坡、新加坡、梹城、怡保等地举行了6次徐悲鸿画展将卖画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国家以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和阵亡将士的遗孤。他在新加坡的画展由以陈嘉庚为的救赈总会主办售出画作达四、五百幅在6o万人口的新加坡就有3万多人参观了画展成为以文化支援抗战的空前盛事。在新加坡他还创作了以著名街头剧为名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和圣地尼克坦举行画展。泰戈尔主持画展开幕并亲笔撰写了画展序言。他写道:“中国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富有韵律的线条和颜色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形象同时又无损于他自己经验中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让我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美的盛筵。”
在印度徐悲鸿作了大量的素描、写仅画泰戈尔的就有1o多幅。他根据自己对诗人的了解完成了中国人物画杰作《泰戈尔》。画中诗人正在凝神构思目光透过镜片注视着远方理想中的世界雪白的须在微微飘拂执笔的手仿佛随着思想在缓慢地移动形象极为生动传神。静谧幽深的环境配合着诗人深邃的思想林中的小鸟好像都停止了歌唱怕打扰了美好诗歌。在画展结束之后徐悲鸿前往喜马拉雅山绘制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这幅画运用了大量处于剧烈运动之中的真人大小的造成画面空前的气魄与伟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以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他为这幅画作了1oo多幅画稿和习作最后使用了中国画的形式用淋漓的水墨抒写中国历代画家最感棘手的人体从而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的时代。
在印度徐悲鸿经常骑马远行从而细审马的性格神情笔下马的形象也同时在集中、概括、提炼、升华形成“徐悲鸿的马”的典型。画家准确地勾出马的骨骼、肌肉的关键部位用重墨突出刻划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卓、用笔洗练体积感、空间感、质量感都意到笔随地显现于富有韵律的墨块之间。徐悲鸿一反中国历代画马的线描工细手法以大写意的笔法塑造出瘦身、长腿、尖耳、阔鼻、鬃毛飞舞、骨带铜声的英俊形象同时也以诗意隽永寄托高深使它明显区别于西方浪漫主义画家之笔。这些马即是画家的心驰神往它们或踯躅于旷野山巅或奔驰于荒原大漠不受羁绊憧憬光明。“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穷荒有尽头”、“天涯何处寻芳草”、“铲尽崎岖大路平”的独特意境赋予了它们永恒的魅力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象征。
1942年底徐悲鸿经云南回到重庆一边继续任教中央大学一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1943年夏徐悲鸿率该院筹备处到青城山写生居天师洞道观。他以屈原《九歌》为题创作了两幅气氛截然不同的中国人物画。一幅是在幽深山谷之中备感孤独的山鬼另一幅是在短兵相接的厮杀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不论是《山鬼》还是《国殇》画家的悲愤之情都溢于画外。《李印象像》原为《国殇》一画作准备的写生画稿其流畅有力的线条在造型上起到了明暗渲染的作用把线的魅力挥到了极致堪称中国白描技法的代表。
在物质条件极艰苦的情况下徐悲鸿仍然坚持着油画创作。他的手法较之在法国时更加雄浑劲健。《月夜》、《喜马拉雅山之晨》、《银杏树》、《庭院——鸡足山庙宇》、《廖静文像》以类似镶嵌的手法把颜色一块块地摆上画面产生金石铿锵的效果。在展开色彩魅力的同时他的油画传达出东方飘逸的形式美和有别于西法的审美韵味。《喜马拉雅山之树》取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对树木轮廓的勾勒枝干的处理都有中国画皴法之美。《桂林山水》纯以画力写就运用类似中国石青、石绿的颜色造成中国山水画的逸雅氛围戛戛独造奇美动人。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能力有影响的艺术家到校任教在美术教学中强调以素描为基础。对于学国画的学生他要求学习画1o种动物1o种树木1o种花卉翎毛以及界画。在同保守势力进行的关于国画论战中他向各报记者表题为《新中国画建立之步骤》的书面谈话提倡“直接师法造化”。
他还担任了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名誉会长组织该会与北平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的联合画展展示了反映现实、锐意革新的画风。
1949年4月徐悲鸿作为新中国的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各国代表欢迎新中国代表团的热烈场面使他心潮澎湃。他创作了人物众多的水墨画《在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该年他还参加了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的工作。新中国的成立令他兴奋无比他以“百载沉疴终自起之瞻处即光明”的奔马图庆祝新时代的到来。同年他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在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不曾使他停下画笔他为众多的工农兵模范人物和著名学者作了栩栩如生的肖像。此时他的素描凝练之极运用被称为“黑石头”的四方炭精随手勾出五官轮廓以粗重的线条略施明暗在关键部位用手指稍稍擦上几下便令人物呼之欲出。《马寅初》、《苟富荣》、《李长林》、《戎冠秀》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951年徐悲鸿从报上看到鲁南苏北疏导沭河开凿2oo公里长的沂河动员民工近百万的消息决定去体验生活。他尽管患有高血压症仍坚持在工地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在劳动现场画写收集素材画了《吕芳彬像》、《任继东像》、《总工程师张瑨》等精采的肖像并且为工地油印刊物画封面同普通劳动者亲密无间。回到北京就在整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巨幅油画《当代新愚公》的构图时不幸突患脑溢血致使半身瘫痪。
1953年徐悲鸿渐能起床行动便到中央美院为毕业班学生和中央美院及其华东分院的教师进修组上课、改画。9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他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会议当晚突脑溢血于9月26日逝世安葬于北京西郊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12月徐悲鸿的遗作展览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亲临参观他指着徐悲鸿书写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甘为孺子牛”说“徐悲鸿便有这种精神”。他赞扬徐悲鸿的作品融会了古今中外的技法认为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徐悲鸿从在欧洲留学时起便想为中国筹建一座美术博物馆多方奔走未有结果。于是求诸于己“欲精意成画百十幅”并以自己的全部收入购藏古今佳作。在这一收藏中有他推测为吴道子手笔视为“悲鸿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有以宣达紧张情绪代表中国宋代人物画高峰的《朱云折槛图》。画家以节衣缩食搜集的这1ooo多件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的书画作品他自己的1ooo多件国画、油画、素描作品以及1万多件中外美术书籍、碑拓、图片在他逝世的当日由家属全部献给了国家。徐悲鸿的故居北京东受禄街16号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1983年在新街口北大街53号建成了徐悲鸿纪念馆新馆。该馆常年对国内外开放并在欧洲、亚洲、美洲举办了《徐悲鸿艺术》的回顾展将这位“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艺术全貌和创造精神展示于人引起人们对他深深的怀念。
第五十二章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南湘潭县星斗塘杏子坞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是家中长孙而祖孙三代只有一亩水田祖父、父亲都为人打零工以维持全家生计。他出生时父亲为他起的名字是纯芝又作阿芝;祖父为他取号渭清和兰亭。由于是家中长子后又以木工为业故他成为画家后题画时也用齐大木居士、老木一等名号;还由于居住堂室之名为《寄萍堂》、《借山吟馆》故又号寄园、寄萍、萍翁、老萍、寄幻仙奴、借山翁。他的正式姓名倒是26岁拜湘潭名士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文学画时由老师为他取的名齐璜、号濒生。“白石山人”则是为他日后在画上题款所起的别号源于距他家一里之遥的白石铺驿站而人们在称呼他时却总把“山人”二字省去久而久之他也就以齐白石自称了。白石从4岁到7岁随祖父识字8岁时到作乡村蒙馆先生的外祖父处读书以《四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为启蒙教材尤其学了《千家诗》打下了做诗的功底。事实上这个珍贵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一年的时间便因家贫而中断了。然而在这一年描红习字的过程中他的绘画天赋被引出来。他的第一幅绘画是以薄竹纸蒙在镇鬼降魔的雷公像上所作的临摹。随后他便把描红本子上的纸撕下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