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6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3o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在中国的领导下以鲁迅为盟主“左联”继承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传统领导了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伟大的篇章。

    茅盾于是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立即参加了“左联”的工作。在创作2《我走过的道路》。

    1《关于创作》。

    上力图开辟新的途径先是写了《豹子头林冲》、《三人行》两个中篇。他努力克服早期创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学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社会进行缜密的严肃的观察终于在1931至1932年间写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巨著《子夜》。

    《子夜》涉及的故事情节仅仅是193o年5至7月两个月的社会现实。这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子夜。展现了在这黑暗的年代里极其复杂尖锐的社会关系与阶级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等等描绘了一幅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广阔而真实的时代画卷不仅概括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预见了革命展的必然趋势。《子夜》的问世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伟大收获也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子夜》是三十年代都市文学的成功之作。但茅盾的注意力不仅投向都市也十分关注经济破产的黑影重压下的农村。《春蚕》、《秋收》、《残冬》组成的“农村三部曲”与《子夜》、《多角关系》等中长篇共同构成“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共同组成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广阔的横断面。

    茅盾在三十年代仍继续他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就已颇有建树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工作并且逐渐形成自身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茅盾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历史内容、时代内容而且要具有相应的思想深度。历史涵量与思想深度的结合成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又一特色。从五四落潮以后茅盾就在思考着如何反映青年知识分子“心的跳动”如何反映工业文明打碎了乡村经济以后的人们的心理状况。茅盾敏锐地看到有些作家随着五四的落潮而落伍了、停滞了这便是文学史上的“庐隐的停滞”的论断。这一论断是茅盾提出的不仅道出了对女作家庐隐的万般惋惜而且总结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创作现象。

    茅盾的一生不仅以一个热情的作家身份参与了新文学的进程而且以一个冷峻的批评家的身份推动了新文学的进程。有关文学批评的文章尤其是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在他的全部文论中占了很大比重。在“左联”时期他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达到了极为圆熟深刻的境地。他是新文学的文艺批评的开创者。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后41岁的茅盾带着一颗苍凉而沉重的心由上海赴长沙转武汉后去广州编辑《文艺阵地》后赴香港为《立报》编副刊《言林》。此后曾应杜重远之约去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重返内地时路经延安为鲁艺讲学。当他从延安回重庆不久皖南事变生他又离渝第二次赴香港直到太平洋战争爆香港沦陷。

    在香港茅盾是敌伪眼中较大的目标之一随时都有身陷囹圄的危险。

    为了从香港抢救出进步的文化人和知名人士命令东江游击队配合港九地下党组织护送茅盾、邹韬奋、何香凝、叶以群等人离开香港。1942年1月茅盾等人辗转抵达桂林。

    漫长的八年抗战流亡动乱的生活茅盾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姿态以文学作武器无情地暴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揭穿他们反人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人民的抗战斗争。他写了《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等长篇剧本《清明前后》短篇《委屈》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纪录》等。其中《腐蚀》、《清明前后》、《白杨礼赞》等是本时期的代表作。

    日记体《腐蚀》写于1941年孟夏。在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上以日记的主人女特务赵惠明从失足、懊悔到弃暗投明走上自新之路的挣扎过程为线索尖锐地暴露了蒋介石特务组织的凶残阴险控诉了蒋介石反动集团对青年的摧残与戕害。

    如果说《腐蚀》是一纸对国民党特务罪恶的血泪控诉抗战胜利前夕写的剧本《清明前后》则是一份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罪行录。它以当时轰动重庆的黄金案为题材展示了国民党战时都的“无耻、卑劣与罪恶”。评论界一致认为这个剧本是一部有着尖锐而又丰富的现实意义的力作。

    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与人民的斗争休戚相关的作家一方面他那冷隽而锐利的现实主义笔锋直接揭露敌人的罪恶与腐朽;另一方面热情而洒脱地歌颂人民的斗争《白杨礼赞》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作家借西北高原上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歌颂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英雄人民赞美他们“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的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作家用高亢的音调宣称:“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1945年抗战胜利茅盾整5o岁。重庆的文艺界为茅盾庆祝5o寿辰和文艺创作25周年纪念聚集在大后方的作家、学者、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8oo余人到会祝贺。

    1946年茅盾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赴苏作友好访问。在苏联广泛接触了文艺界文化界的朋友交流了中苏文化和中苏人民的友谊。茅盾是第一位被邀请访问苏联的中国作家。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茅盾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展的革命文艺》的重要报告。国统区和解放区两支文艺大军会师准备迎接新中国。茅盾在会上当选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主席。

    1949年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两个文艺界影响最大的刊物《译文》杂志、《人民文学》杂志第一任主编同时主持全国文联和作协的工作。

    茅盾主持过第二、三次全国文代会、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届全国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全国翻译工作会议、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o年纪念会、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会、全国文教“群英会”及国内外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均表有重要讲话指导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顺利展。与此同时他把自己大部分精力用于现并培养青年作家如谷峪、王愿坚、茹志鹃、康濯、蒙族的玛拉沁夫、藏族的益希卓玛、白族的晓雪都是在他的扶植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茅盾不仅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他积极参加有关保卫世界和平的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1年茅盾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他曾多次出席在莫斯科、柏林、维也纳、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等地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塔什干、开罗等地召开的国际作家会议曾在北京主持了世界文化名人阿维森纳、雨果、达·芬奇、屈原、哥白尼、契珂夫、席勒、密茨凯维支、孟德斯鸠、安徒生、海涅、迦梨陀娑、陀斯妥也夫斯基、泰戈尔等作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画家、天文学家的纪念活动。茅盾在晚年还接待过许多外国来访者。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行政事务繁忙但茅盾仍未间断他的文学理论批评工作。《鼓吹集》、《鼓吹续集》、《历史和历史剧》、《夜读偶记》等文论集相继问世。这些文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有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阐释有对现实主义传统的总结有对生活、思想、写作技巧的论述有对民族形式的探讨有关于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研究有文艺欣赏与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等是茅盾在新时期的学术新贡献。此外还有许多散文、杂文、诗词表。

    1981年3月27日茅盾与世长辞。在驰骋文坛6o多年的岁月里茅盾为我们留下12oo万字的著作《茅盾全集》4o卷于1997年出齐。

    茅盾逝世后根据他生前遗愿捐赠25万元稿费作为茅盾文学奖以奖励优秀的长篇作者。

    第五十一章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7月19日诞生于太湖之西江苏宜兴屺亭桥镇。其父徐达章为当地著名画家绘画一宗造物独喜描写生活中之所见于山水、花鸟、人物均有造诣又善诗文篆刻。徐悲鸿6岁起随父读书7岁习书法9岁读完《四书》及《诗》、《书》、《礼》、《易》。读至《左传》终以对绘画的酷爱使父亲深受感动得以在每日课毕让其临摹《点石斋画谱》中的人物、界画。徐悲鸿从题材丰富、场面宏大的插图中学到了扎实的技法1o岁时已帮助父亲在画上敷色并在新年佳节时为邻居书写对联并以即景赋诗的才能闻名乡里。在初习画时他便表现出非凡的形象记忆能力一次父亲外出归来问有何客来访他即将来客形象默画于拇指之上令人一目了然。

    徐悲鸿是家中长子下有2弟3妹。他13岁时家乡遭水灾生活难以维持。父亲携他赴邻近各县乡镇开始流浪江湖的生涯为人画中堂、写对联、刻图章特别是画肖像和祖先像。这对造型的要求很高在艰苦的境遇之中徐悲鸿养成了手不释笔的习惯打下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绘画风格的基础。常年谋食江湖使他目睹和体验了下层社会人民的困苦激了他的正义感他自刻了“江南贫侠”的印章在画上署名“神州少年”。这时他最大的乐趣是收集强盗牌香烟所附的动物画片引了他对动物画的巨大兴趣。

    4年的流浪生活使徐达章染上重病父子返回故乡。徐悲鸿从此挑起家庭重担。他同时担任了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和始齐学校的图画教员。三校相隔很远他常需半夜起身步行数十里到各校授课。他后来喜爱描绘的清冷含情的“月色”应是对这段艰苦生活的回忆。

    父亲去世徐悲鸿于1915年赴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没能如愿。他以“水尽山穷仍能自拔方不为懦”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他的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他们认为“古之韩干未能过也”决定在他们主持的上海审美馆出版行。徐悲鸿从此开始卖画、教画并考入震旦大学。1916年3月哈同花园创立的圣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以巨幅水彩画中选被该校聘去讲学、作画结识了同为该校教授的康有为、陈三立等。康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请他为自己、亡妻、家人画像并尽出自己收藏的书画碑版供其观览研习。通过对哈同花园书画精品的学习和同康有为等鸿儒大家的切磋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的演变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寻找革新之路。在康有为的指导下他还遍临名碑书艺精进。

    1917年得到圣明智大学的酬金徐悲鸿离开上海前往日本。他饱览了日本的美术藏品觉得日本画家渐脱积习会心造物所作博丽繁郁花鸟画尤为展;但华而薄实而少韵太求夺目而无蕴藉朴茂之风。于是进一步地明确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