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5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国营招商局处于停滞状态船只徘徊在6。2—7。1万吨加上政府单位的公务船只大约不过1o万吨其余应属民族资本航运业了。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展无系统的统计资料。

    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轮埠公司到1936年已增资到25o万元有轮船19只约3。25万吨。虞之子创办的宁兴轮船公司到1936年也增资到1oo万元有轮船3只约64oo吨。虞洽卿收买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到1936年增资到2oo万元有轮船8只约84oo万吨。虞氏的三家轮船公司形成一个仅次于招商局的资本集团连同小船、拖船共65只9万余吨。

    这时期航运业展最快的是卢作孚于1926年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创办时资本5万元仅7o吨小轮一只航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线。到1929年资本增至25万元有轮船3只经营重庆至合川、涪陵、泸州短线。193o年起开始了卢作孚所称“统一川江”活动至1935年共收买华商轮船28只并在同外轮竞争收买外国轮船11只并迫使怡和、太古退出川江基本上垄断了川江航运。1935年民生共有轮船4o只总吨位16884吨职工2836人资本增至12o万元。1937年民生有轮船46只1。8万余吨资本35o万元承担了长江上游7o%的运输任务。

    银行业192o年金融业资本总额14。5亿元其中外国金融业资本1。9亿元官僚资本2。3亿元民族资本1o。3亿元。到1936年关内金融资本总额95。7亿元其中外国金融资本18。3亿元官僚资本56。4亿元民族资本21亿元。192o—1936年1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2。8%比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平均年增长率要高成为资本增长最快的部门资本总额比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大出许多故有中国金融资本“畸形展”之说。原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金融资本的膨胀是个时代性的特征即列宁所说的资本集中与垄断的产物。在中国又主要是192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建立国家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果。192o—1936年金融业各类资本(不包括东北)的平均年增长率外国资本为15。23%5%民族资本为4。57%。这个阶段(主要是192o—193o年间)外国金融资本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5%的年平均增长率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凭借政治力量的“银行风暴”的结果这场风暴确立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地位。1936年金融业各类资本(不包括东北)所占的比重外国资本占19。17%官僚资本占58。89%民族资本占21。94%。1936年民族金融资本所占比重陡降主要是“银行风暴”的结果。

    这一时期银行业的展与工商业的展在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192o年以后银行开设剧增但停闭的也多常达开设数的7o%左右。1928年以后才比较稳定。1936年实存华资银行161家实收资本39881万元。这时期华资银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私比重生根本变化。192o年以前官方银行的实收资本远大于私营银行。192o年基本持平官办、官商合办银行实收资本4283万元约占49%私营银行实收资本4526万元约占51%。其后就是私营银行实收资本大于官办银行了。但是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后推行金融垄断政策。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并以政治压力取得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各2o%的股权同时设立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有4o%的股份1935年3月政府又攫取了中国、交通两大银行两行投资设立的新华信托银行也随之变为政府银行。同年4月扩大四省农民银行为中国农民银行。同年1o月又由中央银行设立中央信托局。“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遂告完成。1936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又改组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官股占85%到9o%。同年11月宋子文又改组广东银行使管理权全部落入官僚资本体系。这样“四行二局”中国国货、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称“四小行”)连同新华信托、广东银行共12家总资产约47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64%加上省市银行约2o家政府系统的银行共有资产约54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74%。而私营银行约12o家仅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26%。另外这时期私营银行的资本来源也生重大变化即工商界人士投资占明显的优势。银行界的重要人物张嘉璈、陈光甫、李铭、徐新六等都是在国外学习经济的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更加资本主义化了。

    商业192o—1936年期间中国国内市场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银行信贷有较大的展尤其是提高了进口关税、废除厘金和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币制改革等都有利于国内商业的展。但是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动荡又使这时期的国内市场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这期间军阀内战连年不息祸及十几个省;水旱灾害频仍农村破产苛捐杂税繁重(1928—1936年中央的税由7ooo万元增至7。8亿元地方的摊派征更难确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国内市场交易量丧失15%—2o%。1929—1933年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经济危机于1931年波及中国造成国内长达5年之久的经济危机。整个国内市场在大幅度动荡中艰难曲折地向前展。

    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粗估192o年市场商品值约为92亿余元(当年价格)1936年为168亿元(当年价格)商品值增长了82。1%平均年增长率为3。8%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4%年增长率为2。7%。这个增长率实在不大。这时期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有所变化。先是进口洋货所占比重稍有下降由12。9%降为9。3%但主要是洋货价格下降若剔除价格因素仍占12。1%。其中关内洋货进口略减而东北日货进口大增。其次是近代化工厂产品和矿冶产品的比重由12。6%增为19。8%。但这是包括外资在华工矿业的产品。反之手工制造业产品的比重由32。2%降为26。1%这反映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有了展。但是在市场商品总值中农业产品的比重并未减少而是由42。3%增为44。8%剔除价格因素仍比192o年略有增加。也就是说整个市场(包括东北)上农产品与工矿产品的比率反而倒退了说明中国还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

    商业统计从无全国性调查据推算1933年全国有商店164万户从业人员859。4万人。此数包括饮食、服务业。另据推算全国有行商311。7万人。对于这个估计我们还无法置评1。但这时期商业户数和从业人员都有增长是可以肯定的。这时期商店的营业并非一帆风顺受三十年代危机影响尤大。总的看来192o年到193o年前后是处于展时期虽有波动但一般货源充裕价格平稳上升多数有利可图。1931年以后市场进入危机时期。在市场危机中各行业所受影响不尽相同大体是农产品尤其出口商所受危害较大。这次危机在1935年后半期逐渐好转到1937年上半年有些地区或行业的户数、资金、营业额等已恢复到三十年代初水平。据估算192o年商业资本总量为23亿元1936年为42亿元剔除物价变动等因素1936年的商业资本应为35。5亿元。

    这时期棉布商业并不景气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对棉布商业的冲击尤大。

    1932—1935年上海棉布商大约有3oo家闭歇。在激烈的竞争中棉布商业也出现一些大户和集团活动。在上海棉布商形成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三足鼎立剧烈竞争之势。五金商业的货源主要依赖进口因货源增长有限展不大。这时期各地百货商业都有一定的展。1936年上海的小百货店约有7oo余家资本总额3oo万元营业额2ooo万元批店约有1oo家营业额3ooo万元。百货公司除原有先施、永安两家外又增添新新、大新、丽华3家。新新资本352万元建有七层大楼。大新资本6oo万港币在上海建有十层大楼有电动楼梯及冷气设备1936年1月开业轰动一时。新新、大新与先施、永安都在上海南京东路上称为“四大公司”连同丽华资本总额约135o万元1936年营业额2647万元过全市7oo家百货零售1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24o—241页。

    店的营业总额。另外上海民族资本家集资1o万元于1933年开办中国国货公司1937年增资至4o万元。1937年又开设中国国货联营公司资本2oo万元以批为主。茶商业和丝商业三十年代均处于衰落状态危机重重。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的厄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遭逢厄运先遭受日本侵略者战火的破坏和恣意掠夺后又备受官僚资本排挤打击之苦。但民族资本仍为开大后方的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军占领下伪满的民族资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我国东北的资本主义经济已为日本资本所支配。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成立了“满洲国”。日本对我国东北的经济采取“统制主义”的所谓“日满融合”政策。1937年以前统制还限于重工业对华商工业的影响还不大主要威胁是日货的大量涌进和日商纷来设厂。我国东北的民族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制粉、制酒、榨油、粮栈和钱庄等成了民族工商业的代表性行业。1937年后日满当局将面粉、榨油、烧酒、纺织、火柴等工业均由自由经营划为“许可事业”工厂为官方加工民族工业普遍衰落。194o年以后日满当局更加强统制任意掠夺民族工商业只能苟延残喘了。

    1。面粉业。

    面粉业在东北私营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932、1933年两年大水灾小麦歉收面粉业不景气。1934年日商联合成立日满制粉会社大肆收买兼并华商面粉厂。但因销路看好华商大厂双合盛、天兴福等厂也扩大生产、兼并小厂。据《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一书统计。1931年东北实存华商面粉厂7o家资本额1514。5万满元日产能力12o85o包;1936年实存面粉厂53家资本额1385万满元日产能力11641o包。厂数、资本额和日产能力均呈下降趋势但还不明显。1938年伪满实行小麦、面粉定价;1939年又布小麦及制粉业管制办法面粉厂转为替官方加工。194o年日满当局实行“整理工厂”约有4o家华商面粉厂被整掉。1943年实行面粉加工办法军用面粉均由日商厂加工因不配给中国人面粉华商大厂只是加工玉米杂粮而已小厂纷纷停闭。到1945年6月仅存华商面粉厂27家资本额948万满元日产能力8638o包。

    2。榨油业。

    九一八事变后豆油、豆饼出口逐年递减1932年加工大豆188万吨1936年降为132万吨榨油业不景气。事变前东北有油房59o家1936年只有473家。后伪满统制大豆原料且加工也必先尽日厂大量华商厂闲置一如华商面粉厂。

    3。烧锅业。

    烧锅业是东北三大传统工业之一的高粱酒业伪满时期可能仍有展这是因为高粱供应不缺烧锅分散各地伪满未予统制。1933年东北注册的高粱酒厂有1oo2家。伪满后期大约仍保持1ooo余家水平。

    4。纺织业。

    棉纺业由日资垄断无民族资本可言。棉布主要依靠进口及手织布。

    5。火柴业。

    九一八事变前有华商火柴厂12家资本292万元年产能力51。5万箱占东北生产能力的67%。事变后伪满实行火柴公卖统制生产日商厂也增大压力年产量仅3o余万箱华商厂仅占5o%。1936年伪满又改公卖为专卖同时实行配给压缩生产以药料供军用。194o年仅存华商火柴厂1o家勉强挣扎而已。16。采矿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