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翻译过程中大量的近代科学名词在汉语中都没有先例供参考。本着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李善兰仔细思考反复斟酌十分贴切恰当地创译了一大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植物学中的科学名词例如:代数、常数、变数、已知数、未知数、函数、系数、指数、级数、单项式、多项式、轴、切线、法线、渐近线、微分、积分;历元、方位、视差、章动、自行、摄动、光行差、月行差、月角差、二均差、蒙气差、星等、变星、双星、三合星、本轮、均轮;分力、合力、质点、刚体;细胞、植物;等等。1oo多年来这些科学名词不仅在我国流传下来扎下了根还飘洋过海东渡日本等国沿用至今而勿替。如今当我们天天和这些熟悉的科学名词打交道时饮水思源李善兰的开创之功是应该永志不忘的。
李善兰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翻译工作加上七十年代初徐寿(1818—1884)翻译《化学鉴原》华蘅芳(1833—19o2)翻译《地学浅释》等2o年间西方近代科学中数、理、化天、地、生各大门类的先进知识都介绍进了中国这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辅佐洋务新政实施科学救国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皇朝中一部分善于通权达变的封建政治家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䜣、文祥和拥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代表主张和实施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设备和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起新式的海军和6军。这些活动史称“洋务运动”。此时李善兰投身洋务派官僚集团积极参与洋务新政中的学术活动试图以此实现他的科学救国的理想。
1861年秋曾国藩在安庆筹建一个试用机器生产的兵工厂——安庆军械所先邀著名化学家徐寿和数学家华蘅芳到内军械分局研制机动船只后又将李善兰“聘入戎幄兼主书局”2。李善兰一到安庆就拿出因战乱初刊版已毁的《几何原本》等数学书籍对曾国藩说:“此算学家不可少之书失今不刻行复绝矣!”1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于1865年在金陵(南京)出版了15卷足本《几何原本》。曾国藩亲自为之作序推荐此书。这对当时中国的数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1866年曾国藩在上海筹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局他“邮致三百金”1到南京资助李善兰出版算书这样就有了1867年金陵刊本的李善兰数学著作《则古昔斋算学》付梓问世。与此同时在南京开办金陵机器局的李鸿章也资助李善兰重刻《重学》8卷附《圆锥曲线说》3卷。李善兰的《则古昔斋算学》收有他2o多年来的各种数学著作等13种除前述关于尖锥术的《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外还有关于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的《垛积比类》2关于行星运动轨道研究方面的《椭圆正术解》、《椭圆新术》和《椭圆拾遗》提出别具一格的图解法、堪称我国第一部精密科学意义上的弹道学著作《火器真诀》在我国级数研究史上带有开创性的《级数回求》解决了若干有关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问题的《天算或问》诠释和扬中国传统数学和历法的《四元解》、《麟德术解》以及融会中西数学方法的《对数尖锥变法释》。
………………………………
21
张之洞也很钦佩李善兰的学识。他在1875年编写《书目答问》卷后附有“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注称:“此编生存人不录。”但却破例在“算学家”条下列了李善兰并特别加注说明:“李善兰乃生存者以天算为绝学故录一人。”32李善兰:《重学》序1866年。
1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
1曾国藩:《几何原本》中译本序1865年。
2李善兰:《则古昔斋算学》序1867年。
3其中现被普遍誉称为“李善兰恒等式”的一个组合公式驰名中外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断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我国数学家章用、华罗庚和匈牙利数学家图兰·帕尔(turanbe1)等人都研究和证明过它。
第六节合中西之各术绍古圣之心传1861年洋务派奕䜣等奏请开办京师同文馆1862年成立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只设有外语课程培养办理洋务所需的翻译人才。1866年又因制造机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议于同文馆内添设一馆即天文算学馆。1867年起招收3o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以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吏入学厚给薪水住馆学习数学学制7年。起初在物色主持者的人选时广东巡抚郭嵩焘就上疏举荐了李善兰。但李善兰忙于在南京出书翌年才得以北上就任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1882年去世。其间所教授的学生“先后约百余人。口讲指画十余年如一日。诸生以学有成效或官外省或使重洋”1知名者有席淦、贵荣、熊方柏、陈寿田、胡玉麟、李逢春等。晚年获得意门生江槐庭、蔡锡勇二人即函致华蘅芳称“近日之事可喜者无过于此急欲告之阁下也”2。这些人在传播近代科学特别是近代数学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188o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martim1827—1916)因此说:“是皆李壬叔先生教授之力也。呜呼!合中西之各术绍古圣之心传非壬叔吾谁与归?”3所谓“合中西之各术绍古圣之心传”实际上是扬中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并将之纳入当时世界通行的近代数学体系之中。李善兰身处新旧交替、中西融合的历史时期眼光敏锐思想活跃既不盲从又不保守是很有胆略、很有气量的。在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中他选定了金元时期李冶的《测圆海镜》为同文馆的数学教材这是因为李冶的“天元术”就是西方的代数学“立天元一”即“设未知数x”而且《测圆海镜》中由17o个勾股容圆问题归纳出来的“九容公式”也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代数运算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李善兰高度评价《测圆海镜》这部书说他自己“译西士代数、微分、积分诸书信笔直书了无疑义者此书之力焉”。他撰《测圆海镜解》取《测圆海镜》中的原题“今以代数演之则合中西为一法矣”1。数学是没有国界的。当时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近代数学本身就是吸取了大量包括中国在内的东、西方各民族的数学成果的产物。尽管自代数学和微积分传入以后中国古代的天元术和传统的幂级数研究难以再有进一步展的余地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汇入世界近代数学洪流之中这是中国数学展的必然趋势。李善兰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1张之洞:《书目答问》1875年。
2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
3李善兰:《致华蘅芳函》(严敦杰收藏)。
1丁韪良:《同文馆算学课艺》序188o年。
第七节学问量天测地赅诗文余事亦恢恢李善兰的科学著译特别是他的数学著作“仰承汉唐荟萃中外取精用宏兼综条贯”“业畴人者莫不家庋一编奉为圭臬”2。而他业余从事的诗、文创作也是内容丰富、洋洋大观。蒋学坚写诗赞他“学问量天测地赅诗文余事亦恢恢”1。
李善兰自谓“十三学吟诗”2虚岁15时便有“膝下依依十五秋光阴瞬息去难留。嗟余马齿徒加长爆竹惊心岁已周”和“数声爆竹岁朝天惭愧平舆会讲年。一岁功程今日始急须早著祖生鞭”的佳作。他年轻时写的《夏日田园杂兴》、《田家》等诗如“提筐去采陌头桑闭户看蚕日夜忙。得到丝成空费力一身仍是布衣裳”3颇为体贴劳动人民的辛苦。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咏史咏物咏景的抒怀之作文字清新思想深邃颇具哲理。李善兰的杂文思想性、艺术性兼备。例如他年逾花甲后写了一篇《星命论》4用确凿有力的证据通俗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利用星象搞封建迷信活动的荒诞无稽。文中有这样一段:大挠造甲子不过记日而已并不记年月与时也。亦无所谓五行生克也。
其并记年月与时且以五行配之皆起于后代古人并无此意也。而术士专以五行之生克判人一生之休咎果可信乎?且五行见于洪范不过言其功用而已言其性味而已初不言其生克也。是干支之配五行本非古人之意矣而谓人之一生可据此而定是何言欤?至五星偕地球同绕日而各不相关。夫五星与地球且不相关况地球之上一人而谓某星至某官主吉某星至某官主凶此何异浙江之人在浙江巡抚治下他省之巡抚于浙江无涉也今试谓之曰某巡抚移节某省于尔大吉某巡抚移节某省于尔大凶有不笑其荒诞者乎?五星之推命何以异是乎?
对此时人赞曰:“其论真属透辟足以启溺惑。”
李善兰生性豪迈洒脱不羁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曾国藩很赏识他“屡欲列之荐牍皆力辞”5。他痛恨贪官污吏在晚年所写的《陈君锡麟行状》1中表彰为官清廉、体恤民情者而叹曰:“呜呼!今之号称能吏者吸民膏髓以善事上官得真除显要者比比也!”在《倪君经朝传》2中赞扬“倪氏子弟皆矫矫立气节不屑与俗儒争进退”。在描写一穷苦诗人潦倒致死的《陈愚泉传》中论曰:“吾谓愚泉虽饿死视士大夫之庸庸老寿并不能雕章镂句者可当何如耶!”3表现了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处于穷途末路之下官场的深恶痛绝对儒林的迂腐则嗤之以鼻。晚年他虽官居高位(18822李善兰:《测圆海镜细草》序188o年。
1李善兰:《听雪轩诗存》识语汲修斋校本。
2蒋学坚:《闻李壬叔丈讣音》1882年。
3李善兰:《听雪轩诗存》。
4本段引文均见李善兰:《听雪轩诗存》。
5李善兰:《星命论》《中西闻见录》第12号1873年。
1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
2李善兰:《则古昔斋文抄》汲修斋丛书第9册。
3李善兰:《则古昔斋文抄》汲修斋丛书第9册。
年授三品卿衔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但从未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工作。在他去世前几个月即1882年夏还在写新的数学著作《级数勾股》。他自署对联“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贴在门上表明他仍然以在野之隐士自居而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李善兰一生嗜酒。年轻时在家乡常与“鸳湖吟社”的诗友“一笑且痛饮醉卧沧江月”4。中年在上海译书时则与王韬、蒋敦复“同至酒楼轰饮”1因“以诗酒徜徉于海上时人目为三异民”2。晚年在北京仍好饮结果患风痹症“家山成久别杯酒了余生”3于1882年12月9日辞世。次年归葬家乡海盐县。当地现已建立了他的纪念陈列室。作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4李善兰:《陈愚泉传》《中西闻见录》第33号1875年。
1李善兰:《听雪轩诗存》。
2王韬:《淞滨琐话》。
3《淞南梦影录》卷3。
第二十二章徐寿第一节研读科技典籍善制工艺器械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4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祖父审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不幸的是年仅2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