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第1页。
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2册总第2119页。
3同上书总第2123—2124页。
第四节甲午主战光绪帝亲政以后慈禧太后仍然时常干预朝政从而引起了部分臣属的不满。一些大臣表示出对光绪帝的同情和支持光绪帝也为冲破满朝多是慈禧太后旧臣的局面相继提拔了志锐、文廷式等少数官员总算有了一点政治势力。虽然慈禧太后多年所卵翼的势力明显地大大强于皇帝仍保持着“同、光以来内外重臣皆孝钦所亲拔”4的状况但光绪帝的亲政却不能不说对慈禧太后的独专朝政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年轻的皇帝经其师翁同龢多年的指点已具备了掌理朝政的能力。尽管慈禧太后想把他培养成唯自己之命是从的皇帝但他们两人在对施政方略认识上的不同迟早会生争斗。到甲午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就如何对待日本的侵略问题上帝后之间就主战还是主和方面的矛盾公开化了于是出现了帝党与后党之争。所谓后党是指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一派政治势力而帝党则是指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另一派政治势力。慈禧太后多年操纵政局不仅在王公中培植了醇亲王奕譞、礼亲王世铎等亲信而且重用孙毓汶、徐用仪等人控制军机处委任徐桐主管吏部指使李莲英控驭紫禁城的深宫内院并对封疆大吏中颇有实力的李鸿章加意笼络形成后党势力。帝党的形成晚于后党势力也明显弱于后党。帝党成员主要是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还有礼部侍郎志锐、侍读学士文廷式、翰林张謇、工部主事沈曾植等人。在甲午年面对日本的军事挑衅慈禧太后及后党倾向于主和光绪帝及帝党倾向于主战。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在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对外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加紧制订了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所谓大6政策。光绪二十年(1894)春朝鲜生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出兵帮助镇压农民起义。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乘机出兵朝鲜屡向中国驻军进行挑衅中日战争迫在眉睫。怎样对待这一局势是对清朝统治集团的一次考验。
慈禧太后与后党主张对日妥协加以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后的六旬庆辰在年初就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修建颐和园的活动正在步步加紧进行。慈禧太后唯恐战争爆会影响她的“万寿庆典”。因此她一心力保和局。后党附和她的思路由军机大臣孙毓汶等人操纵于上直隶总督李鸿章执行于下摆出主和姿态。光绪帝及帝党成员则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认识到日本进行战争挑衅的严重性痛感“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1积极筹备抗战事宜表示出主战的愿望。光绪帝多次下诏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备战守事宜并命南洋各督抚大臣预为筹备反对李鸿章恳求列强出面调停的做法。为了打破由世铎、孙毓汶、徐用仪控制下的军机处一再向清廷封锁有关中日战端消息的局面光绪帝于六月十三日(7月15日)下令派翁同龢和礼部尚书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宜与诸军机大臣会商中日朝鲜争端。军机处乃直接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为商承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部门非军机大臣不得参与军机处事宜。翁同龢、李鸿藻是奉特旨与会非同寻常。在会上翁、李二人提出备战御敌的方策得到认可。会后第二天与会诸臣联衔向光绪帝递上《复陈会议朝鲜事宜折》折中采4同上书总第218o页。
1《戊戌变法》第4册第278页。
纳了翁、李的主战见解。对此光绪帝大为赞同于六月十六日(7月18日)再次下诏令李鸿章抓紧军事部署。李鸿章只好调派卫汝贵所部开往平壤租用英轮“高升”号运兵增援驻牙山的清军。但在此之前日本早已做好了动战争的准备正当“高升”号轮船于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在北洋海军“济远”、“广乙”舰护卫下运兵行至丰岛海面时蓄谋已久的日本海军突然动袭击击沉“高升”号轮船悍然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面对日本已动侵略战争的事实朝野上下要求主战御敌的呼声日趋高涨光绪帝也毅然决定对日宣战。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1894年8月1日)清廷布对日宣战的“上谕”指出日本“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决定“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进剿厚集雄师6续进”“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1。自此光绪帝的主战御侮愿望总算通过这份宣战书的颁布得以实现。许多帝党官员也希望“中国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图自强亦未始非靖边强国之一转机也”1。
光绪帝颁布了对日宣战的谕旨后期待着战况能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进展。于是他于七月初二、初三日(8月2日、3日)接连旨令李鸿章迅电催各军“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一俟诸军齐到即可合力驱逐倭寇以解汉城之围”2希望能痛击侵朝日军。七月初四日(8月4日)卫汝贵和马玉崑率部始至平壤。随后左宝贵部与丰升阿部也赶到平壤。各军期待着从平壤进军汉城。但李鸿章却在电文中指示卫汝贵称:“平壤要地宜会商何军留守方可前进”3主张以防守为主。对此光绪帝表示不满又在七月十六日(8月16日)谕令李鸿章“电饬各统将筹商妥协迅进兵”4。李鸿章则在第二天请总理衙门代奏强调目前只能坚扎平壤待后路布置妥当再“相机进取”。七月下旬叶志率部抵平壤光绪帝根据李鸿章的提议命其总统平壤各军。不料叶志是一个畏敌怯战的统帅他以“各军马步有未到齐者”为由请求继续“筹调添募”军队在平壤按兵不动。八月五日(9月4日)光绪帝再次谕令李鸿章称:“朕为军情至急昕夕焦急。该大臣慎毋稍涉大意致有疏虞自干咎戾也。”1这次李鸿章未敢怠慢电催叶志出兵叶志也感到再不出兵无法向皇帝交待随即先派骑兵一哨出探方知日军已向平壤逼来。八月十六日(9月15日)日军向平壤起总攻叶志率部望风而逃而马玉崑、左宝贵则分别在船桥里、玄武门率部同日军进行了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平壤陷于日军之手。这样光绪帝设想在朝鲜战场抗击日军的计划落了空。
在日军进攻平壤的第二天李鸿章调派的援军分乘5艘运兵船由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12艘主力战舰护送驶至鸭绿江口。当晚1o营援军登岸次日丁汝昌率航队返航。当北洋舰队行驶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时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是为黄海海战。海战中邓世1《中日战争》第2册第624页。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3册总第3441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1册第42页。
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6第6页。
4《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6第4o页。
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6第39页。
昌不畏牺牲誓与舰船同存亡的英勇表现感动了光绪帝他亲赐挽联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2就黄海海战的结局而言中日双方舰船均有所创并且是日本舰队先退出了战场表明这是一次未分胜负的海战。但这次海战后李鸿章却极力主张“避战保船”从而丧失了制海权导致北洋舰队最终被日本舰队困扼于山东威海刘公岛基地而全军覆没。光绪帝壮海军之威的愿望只能成为泡影。
甲午战争爆后清廷为招募军队、添购兵船积极筹款。作为光绪帝师傅又兼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更为筹款四处奔波费尽心思。他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根据文廷式、安维峻等人多次上奏要求慈禧太后停办“万寿庆典”筹备的各折于八月十四日(9月13日)以户部名义上奏请求停止为祝寿所搞的庆典工程以节省经费。光绪帝不仅对此折大加称赞而且又授意志锐、高燮曾等人上奏呼吁移祝寿工程之费为战费。慈禧太后在舆论压力之下只好在八月二十九日(9月28日)宣布停办各点景、戏台简化庆典活动祝寿地点由颐和园改在宫中受贺。这算是光绪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迫使慈禧太后作出的让步。慈禧太后虽在无奈之中同意了移颐和园工程之费以作军费但她却在内心里充满了不满声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使其终生不欢”寻找报复的机会。
当日军继攻占平壤又将战火引至鸭绿江边时慈禧太后感到惶恐不安把求和的希望再次寄托到列强的出面调停上来。她听说俄国公使喀西尼假满回任将路过天津的消息便在八月二十八日(9月27日)出面召集枢廷会议主张由李鸿章出面与俄使交谈。因俄使不愿出面调停慈禧太后的联俄制日求和活动未能实现。接着她又鼓动恭亲王奕䜣与英使联系寄希望于英国的调停。本来在甲午战争爆后帝党官员纷纷要求光绪帝起用已被闲置1o年之久的恭亲王奕䜣。光绪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九月一日(9月29日)任命奕䜣为总理衙门和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希望他能以老臣的资历对战局做些指导。不料这位在“甲申朝局之变”中被慈禧太后罢黜的恭亲王竟在复出后又站到了慈禧太后一边实令光绪帝恼火。但光绪帝仍幻想利用奕䜣与慈禧太后长期政争的矛盾又于十月初五日(11月2日)任命奕䜣为新成立的督办军务处的脑。光绪帝还在同日任用翁同龢为军机大臣试图以此来改变军机处由后党操纵的局面。光绪帝的主战与慈禧太后的求和固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对奕䜣的重用却是一个失误。奕䜣在督办军务处仅两天后就去商请英、法、德、美公使以赔偿兵费等为条件由列强出面调停。
也在日军逼近鸭绿江之际光绪帝强调加强鸭绿江防线在给李鸿章的谕令中称:“著李鸿章统筹进止机宜妥为调度朝廷不为遥制。”3李鸿章在掌握统筹进止之权后并未作积极的防守以致日军在九月二十六日(1o月24日)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金州、旅顺等地。光绪帝于十月二十七日(11月24日)旅顺失守后“责李鸿章调度乖方褫职留任”1。于此光绪帝调两江总督刘坤一到山海关前线负责指挥战事试图用湘军取代淮军以改变不利状况。但湘军的战况依然不佳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日军又接连攻占了山海关外的海城、营口、田台庄等要地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9第13页。
3邓素娥:《邓世昌遗事及有关文献》《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2期。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o第28页。
几乎控制了辽东半岛。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年1月2o日)日军又在山东荣城湾登岸从后路包抄威海。光绪帝连谕令要北洋舰队和6军“奋力冲击”“切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2。但早已在李鸿章“避战保船”方针下躲在刘公岛基地的北洋舰队不仅无法控制制海权还遭到日军在威海后路的合力夹击最终以日本舰队于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2月17日)侵入威海卫港和北洋舰队的覆灭而结束了威海卫之战。
日本军队向威海卫进攻之日正是清廷遣使赴日求和之时。还在奕䜣要求各国公使出面调停的时候他派出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去天津同李鸿章密商直接派员赴日求和问题。李鸿章建议由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