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1。不久肃顺被斩载垣、端华赐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均被革职。之后决定改年号为同治以翌年为同治元年。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1861年12月2日)载淳奉两宫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奕䜣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1《热河密札》第4函。
第三节惩儆恭亲王奕䜣慈禧太后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之后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组织的地主武装湘军和淮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的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皇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在统治集团内部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海军、6军开办一些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加强清皇朝的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随着慈禧太后地位的巩固她和奕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治四年三月四日(1865年3月3o日)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䜣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并要他“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尽管所劾各款均无实据但是慈禧太后于三月初七日(4月2日)召见倭仁、周祖培等人时却交给他们一份别字连篇的朱谕指责奕䜣:“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中胡谈乱道。”2谕令革去他的一切差使。这道朱谕经周祖培等人修改后当日由内阁颁。
但是这种做法遭致许多亲王和大臣的反对。次日惇亲王奕誴上书慈禧太后说:“恭亲王自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惟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诸多不检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而被参各款查办又无实据若遽行罢斥窃恐传闻中外议论纷然于用人行政似有关系殊非浅鲜。”请求“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1。当天慈禧太后召见孚郡王奕譓及军机大臣文祥等3人令传谕王公大臣翰詹科道明日于内阁会议将惇王、蔡寿祺的奏折下并对文祥等说:“恭亲王于召见时一切过失恐误正事因蔡寿祺折不能不降旨示惩。惇王折亦不能不交议。均无成见总以国事为重。朝廷用舍一秉大公从谏如流固所不吝。君等固谓国家非王不治但与外廷共议之合疏请复任王我听许焉可也。”于是北京城内盛传慈禧太后的怒气已消她对奕䜣仍然信任。宫中甚至传说恭亲王将再行辅政。
但是在会议之前慈禧太后召见倭仁、周祖培、瑞常、万青藜、基溥、吴廷栋、王桂等时却讲了另一番话她说:“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即如载龄人材岂任尚书者乎?而王必予之。惇王今为疏争前年在热河言恭王欲反者非惇王耶?汝曹为我平治之。”召见后倭仁等至内阁与王公大臣等会议转述了慈禧太后的意见文祥也转述了昨天慈禧太后召见时的谈话。这两种意见截然相反。诸臣相顾愕然无所适从不成议而散定三月十四日(4月9日)再议2。
三月十三日(4月8日)醇郡王奕譞自东陵赶回北京急上一疏为恭王求情他说:“恭亲王感荷深恩事烦任重其勉图报效之心为我臣民所共见。至其往往有失于检点之处乃小节之亏似非敢有心骄傲且被参各款本无实据若因此遽尔罢斥不免骇人听闻于用人行政殊有关系。”2《上谕档》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谕原件。
2奕誴折同治四年三月初八日。
请求慈禧太后宽其既往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慈禧太后将这一奏折也交王大臣会议。
三月十四日王大臣等再次在内阁会议仍然议论纷纭。倭仁按照前日慈禧太后的面谕起草了一份疏稿认为醇王等疏可置勿议。肃亲王隆■惑等则赞同醇王的意见写成另一疏稿许多人表示赞同。倭仁不得不4次修改自己的疏稿。后来军机大臣名列于倭仁折;礼亲王世铎及王公宗室大臣7o余人则署名于肃王折;都察院、宗人府别有折;内阁学士殷兆镛、潘祖荫给事中谭锺麟、广成御史洗斌学士王维珍等均有折上呈。慈禧太后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会遭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而且会引起外国的干涉。既然惩儆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顺水推舟于十六日布上谕:恭亲王奕䜣著即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四月十四日(5月8日)慈禧太后又以奕䜣因谢恩召见伏地痛哭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理由让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议政王名目则不再恢复奕䜣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
同治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同治帝亲政两宫太后撤帘归政。
第四节再次垂帘听政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一日(1874年12月9日)同治帝染病御医诊断为天花。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又由她批览裁定。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酉刻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戌刻慈禧、慈安太后就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奕誴、奕䜣、奕譞、李鸿藻、徐桐、翁同龢等2o余位王公大臣。慈禧太后先问:“此后垂帘如何?”一位军机大臣回答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慈禧太后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敬听。”她选的这个人就是醇亲王奕惇的儿子她的侄子年仅4岁的载湉。这个决定使与会诸臣都感到吃惊醇亲王奕譞“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1。
诸臣遵命退至军机处拟旨。慈禧太后派遣御前大臣及孚郡王奕譓等以暖舆前往宣武门外太平湖醇亲王府迎接载湉。初六日(13日)凌晨数百名侍卫和太监手提灯笼簇拥着4岁的载湉蟒袍补褂入大清门从正路入乾清门至养心殿谒见两宫皇太后以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的名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年号光绪。慈禧、慈安太后又一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三月九日(1881年4月7日)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死去。她的死因引起人们的怀疑。有人认为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1。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4月)中法战争中清军接连受挫。慈禧太后以奕䜣“因循委靡决难振作”为借口免去他的一切职务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宝洌А⒗詈柙濉⒕傲⑽掏樀人奈痪蟪既堪彰狻A罾袂淄跏李煸诰蟪忌闲凶摺G炜ね蹀葎凉芾碜芾砀鞴挛裱妹攀挛瘛J李臁⑥葎敛啪咂接刮┐褥笾翘4褥蟮娜Φ玫浇徊郊忧俊
光绪十一年二月(1885年3月)清军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慈禧太后不顾中民的反对决意乘胜求和下令撤军并授权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光绪十二年六月十日(1886年7月11日)慈禧太后面谕醇亲王奕譞及军机大臣世铎等: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光绪帝当即长跪恳辞奕譞、世铎等也恳请从缓都遭到慈禧太后的拒绝。不久布懿旨:“皇帝亲政典礼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举行。”1王大臣等又纷纷上书恳请训政。经过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才表示同意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光绪十四年十月五日(1888年11月8日)由慈禧太后作主将自己的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指立为光绪帝的皇后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同时入选封瑾嫔、珍嫔。次年大婚礼成。二月初三日(3月4日)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御史屠仁守请明降懿旨:外省密折廷臣封奏仍书皇太后圣鉴字样恳恩批览然后施行。慈禧太后斥为“乖谬”将屠仁守开去御史1吴语亭:《越缦堂国事日记》第2册第159—16o页。
1《翁文恭公日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1《慈安后薨逝二则》《清朝野史大观》卷1第86页。
交部议处2。但是慈禧太后的急于归政并不是她自愿放弃权力她的一再推辞甚至处分屠仁守只不过是企图使人们相信“垂帘听政本非意所乐为”她的垂帘听政、训政都是“一时权宜”出于“万不得已”。
2《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二年六月丁丑。
第五节六十寿典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十一年九月(1885年1o月)成立海军衙门派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劻、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会办。他们禀承慈禧太后的意旨以办海军的名义修葺咸丰十年(186o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为了掩人耳目恢复昆明湖水操并设水师学堂于昆明湖。
光绪十四年二月一日(1888年3月13日)以光绪帝的名义布上谕将这一工程公开取“颐养冲和”的意思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后的6o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进行庆祝。光绪十八年十二月(1893年1月)委派礼亲王世铎、庆郡王奕劻总办万寿庆典。不久又成立庆典处专办庆典事宜。仿照乾隆年间为皇太后祝寿的成例自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o段点景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江南、杭州、苏州三个织造衙门特造彩绸1o万匹以供庆典之需。光绪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中日战争爆中外舆论都认为中国必胜。光绪帝主战慈禧太后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1。但是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却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1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海军又在黄海之战中受到严重挫折慈禧太后转而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幻想外国出面调停。由于形势日益紧张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2在大连陷落旅顺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在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o岁生日。十月二十四日(11月21日)旅顺失守。美使田贝根据美国政府的指示为中日调处先令停战若议不成再开战。光绪帝认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无以计误我耶?”3不愿接受。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珍妃之兄礼部侍郎志锐“上书画战守策累万言”4。并与文廷式等弹劾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主和派大臣。为了打击主战派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慈禧太后以“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为借口将晋封不久的瑾妃、珍妃降为贵人5。一天之后又说珍妃位下太监高万枝“诸多不法”交内务府杖毙1。接着将奉光绪帝之命在热河练兵的志锐召回北京调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并裁撤满汉书房以孤立光绪帝。但是主战的呼声并未因之停止。十二月初一日(12月27日)御史安维峻上书请杀李鸿章并弹劾军机大臣认为“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且卖国”。并托之传闻说“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尽管他表示对于这样的传闻“未敢深信”而“未敢深信”的理由则是:“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