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书局、拜石山房与点石斋印书局在石印业的三足鼎立之势。此后石印业迅展光绪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有石印所5o余家为铅印所之两倍有余。原因是石印业投资少、见效快致使光绪年间石印较之铅印占有明显的优势。
石印术传入约半个世纪同业中出现了彩色石印。此后彩色石印因其能以区分图像的浓淡层次而饮誉一时是清末石印术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之标志。
1875年珂罗版、胶印工艺传入中国使得平版印刷工艺技术更是锦上添花。上海土山湾印刷所曾用以印刷精致的圣母画。1876年有正书局用其大量印刷书画碑帖。19o2年文明书局又出版了大批书画册。商务印书馆于19o7年采用此工艺印品质量十分精美。清末珂罗版印刷也曾饮誉一时颇受青睐。
中国1911年前引进、使用的平版印刷机均采用直接印刷。最先使用的是木质石印架到英人美查创办点石斋印书局改用轮转石印机。石印架和轮转石印机均系手工操作效率低且费人力后改用自来火引擎以代人力印数稍有增加。光绪末年商务印书馆购进轮转铝版印刷机印数可达15oo张/小时为平版印刷术之重要改进。宣统三年(1911)上海英美烟草公司购进小型胶印机为间接印刷在中国之先采用者。胶版印刷的引进和展为近代印刷术的进一步展和中国近代民族印刷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ii)凹版印刷术的展。近代雕刻凹版技术传入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o5)商务印书馆聘请日本雕刻技师和田满太郎等来华传授雕刻凹版技术。这时雕刻凹版技术除手工外开始采用机械。凹版印刷得到初步的展。19o8年清政府在北京建立的度支部印刷局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堪称亚洲之最在中国印钞和凹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o9年该局从美国购进“万能雕刻机”全套设备和打样机、试印机;191o年美国技师海趣亲自设计、雕刻了大清银行钞票的钢凹版。该版分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图案设计精致雕刻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六色印刷。这套钞票的印制对中国印钞及凹印技术的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该局又6续添置了切纸、铅印、石印、打孔以及电动凹印等设备。其规模建制、技术设备均居亚洲领先地位。
(2)近代印刷机构的建立和展。
(i)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据不完全统计184o—1919年仅西方基督教徒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就有5o多家另有一些外国商人也投资印刷在中国建立印刷机构。外国人所建印刷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和申报馆。
“墨海书馆”系英国伦敦布道会于1843年在上海创办。初建时仅拥有中文铅字二副西文铅字七副并从英国运来印刷机三台。因当时上海尚无电力出现了用牛拉机器进行印刷的奇闻。
美华书馆系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设前身是1844年创建于澳门的花华圣经书房186o年经宁波迁到上海是当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活版、机械印刷机构。
申报馆系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创建于上海。二年后用其所获利润又开办了点石斋印书局和图书集成铅印书局及申昌书局。其中点石斋设有在当时来说全国最大的石印工场。
(ii)国人自办的近代印刷机构。清末民初国人自己也创建了一些新的印刷机构其中影响或规模较大的当属同文书局、商务印书馆、度支部印刷局和中华书局。
人们较为看重同文书局是因为同文书局——还有与其同时建立的拜石山房的创建打破了外国人建立的点石斋印书局称霸中国石印业的局面形成了点石斋、同文书局、拜石山房在石印业的三足鼎立之势。它的创立既是西方近代印刷在中国已站稳脚跟并开始加展的标志又是中国近代印刷业蓬勃展之先兆。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北京路开业。19oo年又盘入日办修文书局的印刷机、铜模和铅字。至此商务印书馆已初具规模。19o3年商务与日本合资利用日本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使商务迅展。此后商务在技术、设备、管理诸方面一直处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对近代民族印刷业的崛起和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o8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印钞企业度支部印刷局。
该局19o9年购进美国先进的“万能雕刻机”及全套设备设备先进技术精良承担着国内纸币、邮票等有价证券的印制任务。
1912年以出版行业务为主的中华书局在上海成立。次年该局在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等地设立分局1915年开始自办印刷厂。到1916年该局在各地的分局多达4o余处。各厂的铅印机、胶印机以及相关设备数百台。是国内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大出版印刷企业。
从上述四个大型印刷企业、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创立及展不难看出西方近代印刷术从十九世纪初传入后经过约一个世纪的展到二十世纪初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印刷之势业已形成。
第五章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演变及自然经济的分解第一节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清皇朝)占有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绝对支配的地位从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基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这一基本特点没有生显著的变化。封建土地关系不仅继续得以保存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日益结合起来。
尽管封建地主经济继续保存了下来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封建土地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打击了封建土地制度。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加剧了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爆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它严重地动摇了清皇朝的统治也打击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关政策集中反映在它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它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根据这个原则制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以每亩土地按一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田“不论男妇”15岁以下者减半等等。可以看出这些主张虽然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而且在实际上也没加以实施同时也不可能实现。但是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所到之处命令大地主交纳金银、粮食等物品征收地主的田赋。所到之处“地符庄帐付焚如官牒私牒总扫除”。使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受到不同程度打击。第二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有些地方的农民把租种的土地暂时当成自己的产业不交地租使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受到了冲击。第三太平天国后期有些地区采取了允许地主收租纳粮的办法但对地租率严加限制监督和限制地主的收租额。
其次封建军阀、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出现了许多非土著地主。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土地集中趋势日趋严重。由于清军的野蛮烧杀人民大量死亡不少地区土著死亡殆尽土地大量荒废地价非常便宜。江苏嘉定原地价“亩至二十余金地狭民稠之处有贵至四五十金者”。起义失败后“亩不过三五金”。与此同时地主、富豪和商人趁机大量购置和侵占土地。安徽南陵土著地主“死亡殆尽地广人稀、劳工缺乏因致土地几等无价值乃有他处豪富多量收买而造成四家大地主其有田最多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1页。者约两万余亩。”1大军阀大官僚兼并土地更为突出。他们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抢劫巨额财富大量收买和强占民田。曾国藩及其亲属仅在湖南长沙、湘乡就有田1。3万多亩李鸿章一家在安徽合肥就占地6o万亩。其他官僚军阀在各地兼并的土地也很多。到清朝末年以后随着封建军阀势力的不断增长地方割据逐步形成土地兼并的现象更为激烈。袁世凯在河南一些地区占有田产4oo余顷徐世昌在辉县有地5o多顷。至于那些中小军阀也同样在各地大肆兼并土地。
中国近代土地集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除了封建官僚、军阀兼并土地之外商人和高利贷者也参与了土地的兼并。在封建剥削依旧保存并在农村占优势的情况下一些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也是主要的土地兼并者他们当中不少原来就是由地主商人转化而来的。他们在投资近代工业同时也热衷于对土地的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迹的产业资本家如大生纱厂的张謇、恒丰纱厂主聂缉椝等都在农村占有大量土地。
这一时期军阀、官僚、商人和资本家所以热衷于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主要原因是: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二者之间求得展工商收益没有保障利润很不稳定而地租率则往往高于工业利润率土地收益较高又可靠土地经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即使工商业中有较高盈利也往往为求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而不断购置土地从而使一部分资金流向土地。
土地兼并的结果一方面使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占有的不合理状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土地兼并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这一时期也造成自耕农户显著减少和佃农的增加。如江苏昆山县全部农户中自耕农所占的比例由光绪三十一年(19o5)的26%下降到1914年的11。7%与此同时佃农由57。4%上升到71。7%。南通也有同样的情况自耕农的比重由光绪三十一年的2o。2%下降到1914年15。6%而佃农同时期由56。9%上升到61。5%。佃农比例上升不仅意味着大量农户的破产和自耕农的没落而且破产后仍是束缚于土地上的贫苦农民。因此这一时期总的反映出土地所有权的更加集中及土地使用权的更加分散和缩小。
再次官田公地的逐步私有化。
官田公地主要指清廷的屯田、旗地等各种官田及庙田、学田、族田等等。清末以来这些官田大量转入私人手中。屯田和旗地原来是不准买卖的然而实际上在暗中已经出现了典卖这些土地的现象。虽然历经政策上的变化但是旗地、屯田买卖之势已成必然。进入民国以后北洋军阀政府更加彻底地实行出卖官田的政策逐步完成了官田私有化进程。清末以来各种官田大量低价转让给私人先得利的仍然是一些大官僚、大军阀及新兴地主。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土地所有制虽然出现了“官田”私有化但是这种变化大大削弱了自耕农经济和展中的农村资本主义因素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封建剥削制度仍然占着明显优势。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下同)第176页。第二节封建租佃关系的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