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手工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同治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力的迅提高外国资本主义输入中国的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加之西方商人逐渐了解了中国人所喜欢的商品的质量、价格、式样等改变了以前盲目输入商品的做法从而使其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迅上升。这样中国相同产品的销路便受到了愈来愈严重的损害。生产这些产品的手工业因此趋向衰落。

    手工纺织业是衰落较早的部门。造成中国手工纺织业衰落的经济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输入中国的棉纱量迅增加。据资料:同治中年洋纱每年输入不过1oo余万海关两光绪初增至3oo余万海关两中法战争后迅增至一千二三百万海关两甲午战争前后更达三四千万海关两1。光绪初年以前中国棉纱市场由英纱独占此后中国各通商口岸的销量便无不以印纱为主了2。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纱也开始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与此同时洋纱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1872—189o)进口棉纱的价格下降了1/4以上如以同治十一年(1872)的进口棉纱价格为基数光绪十二年(1886)时进口棉纱的价格仅为它的66。9%1。而同时期土纱的售价远远高于洋纱如光绪十三年(1887)时牛庄地区的洋纱售价每包(3oo斤)57两白银而同样重量的土纱却要87两左右2土纱比洋纱贵52。6%。这样自然使一些地区的手工织布者舍弃土纱而改用洋纱。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上原棉价格的提高。由于英国棉纺织业对印度棉花的大量需要以及印度本土棉纺织业的展使印度棉花向中国输出的数量大为减少。不仅如此由于日本的棉纺织手工业也展起来了其本国出产的棉花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从中国大量收购棉花。在这种情势下中国市场上的原棉价格上涨其价格甚至与进口的印度棉纱的售价相仿。宜昌海关在光绪十六年(189o)的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3因此土纱再无市场了。

    洋纱代替了土纱造成各地手工纺纱业大批破产。同治、光绪年间广东、闽南、江浙苏松杭及长江流域各省手工纺纱业纷纷停业破产山东土纱纺织业也“几乎全部停歇”4。到甲午战争前后全国各地“无一省不有大批手工纺纱业破坏的情形”5。《中外日报》载江西的情形:“近年省属各处销售洋棉纱多至数万包土棉纱已无人过问妇女纺业多废。间有无工可作仍从事纺纱者然土纱每斤售钱二百五六十文洋纱每斤售钱二百十文。1杨端六:《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

    2参见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参见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2参见《海关贸易报告册》(英文本)1887年牛庄口第2页。

    3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79页。

    4《海关贸易报告册》(英文本)1887年烟台第43页。

    5樊百川:《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土纱不及洋纱匀洁故价格日跌。乡村妇女因失业而困苦者不知凡几”1。江南一带“乡间几无自轧自弹自纺之纱”2。贵州黄草坝“过去曾为不可少的纺车都摆在一边满布着灰尘被遗弃了”3。广州附近“纺纱之业风流云散至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4。大致到民国初年中国手工纺纱业除了偏僻地区和纯粹为了自给之外大部分都已在外国机制棉纱的压迫下停歇了5。和手工纺纱业同时出现衰落趋势的是与之相关的手工织布业。洋布最初输入中国只是城里的一些有钱人才穿用。一个外国人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沿海城市里一部分富裕阶级穿用我们的布匹在夏天为了节省丝绸与绉纱;在冬天则加上棉絮节省皮衣和厚重的缎子。商店的账房先生和店员穿用我们的布匹也相当普遍。洋布比同等的土布好染色而显得光彩富裕阶级之所以穿洋布也不是因为洋布好而是因为做起所需衣服来碰巧洋布比他们土布便宜罢了。”6而大多数人尤其是广大农民仍使用土布。道光以后欧洲棉纺织业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费用显著降低布匹的售价也大幅度下降。“例如:本色布在1866年(同治五年)的售价是2两9钱至4两1867年是2两5钱至3两而1868年的价格大约在2两2钱到2两5钱之间。外国棉布在这样的低价下就能与土布竞争并能负担运输费用而深入到内地去”1因而洋布得以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同治末年以后进口棉布增长的度尤为明显光绪元年(1875)棉布进口金额为17oo多万海关两光绪六年(188o)为19oo多万海关两光绪十一年(1885)为25oo多万海关两光绪二十六年(19oo)达45oo多万海关两光绪三十一年(19o5)更是达到11ooo多万海关两2。由于洋布价廉在农村中穿用的人也日益普遍起来。“过去中下层人因土布比洋布价廉耐用而偏好土布现在这一层理由可以说已不存在了洋漂布主要流行于本省(浙江)贫瘠和人口稀少的区域如衢州、姚州(即余姚)、金华便是”3。同治十年(1871)《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中也提到:“中国(汉口)农民开始现这种外国货物(洋布)比他自己的(土布)便宜得多在某种程度内(洋布低廉的价格)抵补了(洋布)不耐用的(缺点)。”4光绪元年至二年(1875—1876)的该报告还称:“土布和进口商品(洋布)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而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洋布)了。”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指出:“迄今通商大埠乃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其1《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六日。

    2《利国宜广制造论》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一日《申报》。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14页。

    4邬庆时:《番禺末业志》“工商业”第四卷4;又见梁鼎芬等:《番禺县续志》卷12《实业志》“工商业”第36页。

    5参见樊百川:《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6转引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8o页。

    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2o—221页。

    2参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棉布商业》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16页。3《关册》(英文)1871—1872年第133—134页。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2o—221页。

    5转引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222页。

    言虽不很准确但也可见一般。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的手工织布走上没落的道路。如浙江鄞县所产土布因结实、耐用而闻名俗称结布或老布“为民间家庭工艺之最普泛者”1。但是“迨至光绪十年后则巡行百里不闻机声”2。在江苏同治中期以前“土布遍销内地为土民出产之大宗十年之后逐渐稀少。又十年而通都大邑竟至绝迹。今日虽在穷乡聆纺织之声诧为异矣”3。甲午战争前后北方“畿辅深、冀诸州近来外国布来尽夺(我国)布利间有织者其纱仍购之外国”4。湖南岳州“目下欲求一匹真土纱都布(布名)几如披砂拣金”5。广西贵县也因“洋布输入土制纱布相形见绌纺织之业遂一落千丈”6。

    但是手工织布业的衰落在进程上较手工纺纱业缓慢。这是因为一些具有长期商品生产传统手工纺织业收入在农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当其手工纺纱业几乎全部停顿时大量的劳动力又以低于价值的价格投入到与之接近的手工织布业中同时在手工织布中大量使用价格低廉的进口机制棉纱从而使手工织布业在洋布的强大冲击下得以保存甚至有了新的展。光绪八年至十七年(1882—1891)《海关十年贸易报告》(英文本)载:广东琼州“随着大量的洋纱进口土纺织业几乎全部停止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据说她们的收入现在已较前些年约增加一倍”1。江西《庐陵县志》也载:“十数年来纺车朽蠹而机杼不减于旧盖业布者市洋纱为之贫妇计段责值而已。”2有些地区用洋纱织成的土布不仅比用土纱织成的土布便宜甚至比进口的洋布还便宜。光绪十八年(1892)镇江口海关报告称:“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售价廉而坚。”3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江口的海关报告也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4这样使土布得以抵抗洋布的冲击甚至挤占洋布的销路。如江苏“通州所出布匹销场极大。各省之人皆闻其名皆乐于购”5致使从镇江进口的“洋布减销尤甚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6。一个外国人在他对贵州安顺府、黄草坝和独山的调查报告中说:“这三个主要织布中心近二十年来织布业有了迅的成长。据消息灵通的外国侨民说这种情形正方兴未艾。我们不论在那里参观人们都以愉快而直率的态度向我们解说进口洋布贸易范围过于狭小和家庭织布业的范围之广大。例如黄草坝一个最大的商人曾着重指出洋布的1郑观应:《盛世危言》卷7《纺织》第2o页。

    2蔡藏卿、马厓民:《鄞县通志》第三《博物志》第81页。

    3《书徐侍御请减土布落地厘捐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中外日报》。4吴汝纶:《深州风土记》记21第46页。

    5《关册》(中文)19o3年下卷第3o页。

    6梁崇鼎等:《民国贵县志》卷11第337—338页。

    1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233页。

    2曾灿材等:宣统《庐陵县志》卷4第14页。

    3《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十八年镇江口。

    4《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二十一年九江口。

    5《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十八年镇江口。

    6《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光绪十九年镇江口。

    进口每年不过15oo匹而另一方面黄草坝镇上和近郊的织布机数据他的合理估计有25oo台。这些织布机共出多少布可惜无法确定。但是进口的布匹不论在价值和数量上和本地布比较起来便显得不足重视。”1上述情况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湖北沙市附近广东佛山、兴宁四川重庆、乐山直隶高阳、宝坻等地均有生使手工织布业又有了新的展。

    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外省手工织布者的大量涌入使本地织布业迅达。如云南府光绪十七八年“城内仅有少数几架织机”到二十一二年已展到几百架“这种增长完全由于四川移民和廉价的印度棉纱几乎是同时来到云南所致”2。其时云南南部“全体人民都是穿的印度棉纱织成的布”3。而“云南府的洋布贸易所值甚微重庆一天的贸易等于云南府一年的贸易”4。

    从整体上看中国手工织布业在进口洋布的打击下总趋势是日渐衰落了。但由于这种打击的程度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破坏程度较轻其手工织布业还可以有一定的展。而个别边远地区甚至从未见过洋纱洋布其家庭纺织业自然也就仍占统治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