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几乎同时直隶乐亭知县于成龙更进一步察觉到“田与丁分”是产生赋役负担严重不均的根源因而在该县推行了一种能使“富户正供之外所增无几而贫者永得息肩”的“按田均丁”法3;五十二年(1713)御史董之燧则更提出在全国推行“统计丁粮按亩均派”的建议只是由于被户部议为“(旧册)相沿已久未便更张而止”4。其他尚有多处。以上种种名虽不同实质则一均属“摊丁入亩”性质有的并已取得显著成效故当雍正初年清朝廷一声令下便得以在全国各地迅而集中地普及起来。当然康熙雍正时空前强化的主义中央集权也提供了顺利推行的政治保证。摊丁入亩的确立和贯彻执行对当时历史的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先它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度展。这对清初以来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是一次空前的统一和完善使“一省之内(亦)则例各殊”的徭役形式“始归划一”地丁制度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统一的赋役内容既有利于国家财政法令的贯彻又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迅展。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摊1《皇朝经世文编》卷3o《户政》曾王孙《勘明沔县丁银宜随粮行疏》。2道光《太康县志》卷2《田赋·人丁》。

    3乾隆《乐亭县志》卷4《田赋·户口前序》。

    4《松江府志》卷21《田赋》下。

    丁入亩的基本原则是“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1而且“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2。这是比较公平合理的。就全国而言东南地区(如江浙)原本赋重役轻今将较少的丁役银均摊于较多的田赋银中每两田赋银具体增加只有少许而北方诸省丁役虽重然田赋却轻往往几亩或十几亩甚至几十亩才负担田赋银一两故每两田赋银摊入二钱左右的丁银平均到每亩田里为数也极有限。这样南北两方的赋役负担重者轻之轻者重之渐趋平衡。再就各阶级阶层来说摊丁入亩也使其中大多数人负担有所减轻。不单“寸土皆无”的佃农、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基本上摆脱了丁银的“赔累”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和谋生出路而且“丁多地少”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也在废除丁银后只在自己负担的为数不多的田赋银中摊入极少量的丁银负担较前也有所减轻即使中小地主其田赋负担虽“较诸原额为过之然一切杂办丁徭尽行除豁民止知有田赋一项胥吏不得以为奸则浮费省别无算岂不名增而实减哉?”3咸丰时人王庆云在评论摊丁入亩时说:“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其有田者也。甲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便者独家止数丁而田连阡陌者耳。”4这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赋役负担的比较公平合理当然会对久困于役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此是有密切联系的。第三进一步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人口的迅增长。“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丁役或丁银包括所有匠班银、盐钞银等历来就是封建国家对其臣民部分人身占有的具体体现和显著标志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强制”。经过人民群众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这种依附关系在不断地被减弱着。在明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入清以来这种削弱的趋势更为加。康熙十一年(1672)浙江的盐钞银摊入地亩银中;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697—17o2)浙江、湖北、山东等地的匠班银也6续摊入地亩;五十一年(1712)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将全国现有的丁银固定取消了以后滋生部分的人丁税;而摊丁入亩则最后将所有的人头税目也统统摊入田赋银中总称为“地丁银”。至此不仅相沿千余年的人头税完全匿迹于史册开始只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而且长期束缚人民人身自由的户丁编审制度也日渐松弛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终被“永行停止”此后甚至连过去为征差役和限制农民外出的里甲制也开始被专职防盗的保甲制所取代。

    由于摊丁入亩使清廷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解除了丁银的赔累致使不仅经济达的江南和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1甚至地处边远的贵州等省也使“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2。因而人民不再大量逃亡和匿隐人口的统计也较前更为精确符1康熙《嘉兴府志》卷9《户口》。

    2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题请豫省丁粮按地输纳以均赋役事》。3乾露夏津县志》卷4《田赋》。

    4王庆云:《石渠余纪》卷3。

    1乾露常昭合志》卷3《户口》。

    2道光《贵阳府志》卷44《食货略》1。

    实。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共有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余按丁与口比例为1∶3。16计算共计人口七千七百八十余万。雍正八年(173o)则增至二千五百四十八万丁八千零五十一万余口。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三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四亿大关。其增长度是十分惊人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为我国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但那已是近现代的事情不能全归咎于此。恰恰相反在当时人口的增长为社会生产提供了足够的劳动人手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又使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其中不少人即相继离开农村纷纷转入城镇和场、矿为手工工场(或作坊)和矿山增添了大批的雇佣劳动力靠劳动换取计日(或计时、计件)工银以糊口或养家从而客观上推动了明代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缓慢增长。

    最后暂时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地主的兼并土地起了一些抑制作用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主义中央集权。由于摊丁入亩的基本精神是完全根据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地主阶级地多丁少农民则丁多地少因此推行的结果势必使原来由农民负担的一部分丁银转摊到地主身上。故王庆云称“(摊丁入亩)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便者独家止数丁而田连阡陌者耳。”甚至在推行摊丁入亩的当时就有人揭示它“实与贫民者益但有力之家皆非所乐”1。因此这一改革遭到大批地主官僚的强烈反对。尚在其试行阶段归善知县邱家穗便跳出大叫:“人无贫富莫不有丁身可役。而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乃欲专责富户之粮包赔贫户之丁将令游惰复何惩?”而甘“使富户坐困于役?”待到摊丁入亩全面推行后地主阶级反抗更为激烈。理学名臣李光地的本家李光坡极力辩解:“富者虽田连阡陌不过一身;贫者虽粮升无合亦有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食毛输税赋既无偏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均履后土戴皇天。(今对)富者则急其从公贫者必尽蠲其手足之烈除其公旬之义则役非偏枯乎?”1他们不仅千方百计“阻遏其请”;而且竭力煽动“有田之家同心协力赴上台力辩”2妄图逼迫清廷收回成命。有的甚至公然纠众闹事“蛊惑百余人齐集巡抚衙门喊叫阻拦摊丁”并借乡试之机“聚众进城”3“鸣锣执旗喊叫罢市”进行阻挠4。

    当然摊丁入亩改革最大的获利者还是清廷。先在经济上不仅使原额丁银连同田赋银一起得到切实保证而且将原属根本无法征收的“户绝人亡”者的丁税也一起摊入地亩起死回生有了可靠的着落因此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顺治时每年仅二千万两左右康熙、雍正时则增长到二千五、六百万两左右。从乾隆至清末则每年都一直保持在三千三百万两以上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三成为清皇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清代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它曾三令五申无论哪级政府无论何种情况都一“概不准借用地丁银两”。

    第二更重要的是清廷通过摊丁入亩的改革缓和了同广大农民和手工1《雍正硃批奏折》雍正元年七月李维钧奏折。

    16燿:《切问斋文钞》卷15李光坡《答曾邑侯问丁米均派书》。

    2康熙《户县志》卷4《田赋志·赋役》。

    3《雍正硃批谕旨》雍正四年八月初二日浙江巡抚李卫奏折雍正四年九月初二日浙闽总督高其倬奏。4《雍正硃批谕旨》雍正四年八月初二日浙江巡抚李卫奏折雍正四年九月初二日浙闽总督高其倬奏。业者之间的阶级矛盾获得了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使之能够顺利而果断地制止和查处了大地主们的反抗。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加强了其封建的统治。

    但是摊丁入亩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政策是在旧的传统的赋役制度陷入绝境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情况下作为保证政府赋税收入与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出现的。至于它对大地主的这种限制打击乃是清统治者从本阶级总体的长远利益出利用其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缓和地主同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并力图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即通过对绅衿富户的限制和打击将其一小部分地租剥削物转化为国家的赋税用以抵偿因免除无地贫民和手工业者的丁税而失去的税额进而达到既能保持赋税足额又可缓和因征丁税而引起的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这正是其正常国家职能的一种表现并非与大地主的有什么根本的矛盾。而且随着清廷财政状况的好转统治秩序的稳定和大地主阶级的不断反抗清廷对大地主阶级的限制也就日益放松了并转而包庇和支持大地主转嫁赋役的罪恶行径。甚至公然以“粮从租出租自佃交”1“租未收赋从何来?”2为理由明令“租户完租者每亩米加二升银加二分以助产主完丁之费”。这些都充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也再次证明整个地主阶级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1《永禁顽佃积弊碑》。

    2梁绍壬:《秋雨盦随笔》卷7。&1t;第八章军制和法制第一节八旗与绿营入关以前的八旗军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帜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管辖。万历四十三年因归附日众遂以原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上一道边子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合为八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设固山额真一员和两员梅勒额真后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辖有十几个牛录牛录亦改称佐领甲喇为参领官名亦相应改变固山额真称都统梅勒额真为梅勒章京或副都统甲喇额真称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满洲(当时称女真)蒙汉数十万人分别编入八旗各牛录。后清太宗皇太极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原来的八旗称满洲八旗合共为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入关之前八旗壮丁是兵民合一“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1。他们平时耕猎牧放战时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