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0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勿2信而勿疑”。还一再说明“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祯帝皆“优诏答之”。2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当即单骑入营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又将兵变为者枭示众以严明军纪。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军心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饷济远。

    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心中颇为不悦。

    在召集众臣讨论时崇祯帝没好气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站在一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听出了崇祯帝的弦外之音趁机挑拨说什么军事哗变实非缺饷而是另有隐情。崇祯帝一听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时减去三分虽然勉强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他在岛上择壮为兵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毛文龙恃功跋扈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强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很快便会师于遵化直逼京师而来。

    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

    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十分惊喜连忙饷犒师并命各路勤王军统归袁崇焕调度。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马卒疲怠请求入城休整再战。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

    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心中又恨又怕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祯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此信一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谤纷起。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诬其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o)八月十六日以“谋叛1《烈皇小识》卷一。

    2《烈皇小识》卷一。

    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直到后来清军入关后人们方知所谓的袁崇焕通敌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两名逃回的宦官是清军有意识让他们听到议论后又故意放归的。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

    第二节孙承宗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青年时代就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在边境教书时“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1。

    万历三十二年(16o4)孙承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当时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孙承宗以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上任后上疏条陈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主要内容有:(1)“兵多不练饷多不核”。这是说当时军队训练差后勤供应混乱。(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指出当时“以文制武”指挥策略的失误。(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此外还要抚辽西、恤辽民、简京军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对此明前线军事将领意见不一。辽西经略王在晋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

    所谓“抚虏”即以金钱收买蒙古对付后金。所谓“堵隘”即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关城。很明显这是置辽西走廊这一缓冲地带于不顾消极防御的方针。天启二年(1622)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其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在阅察八里铺新城时孙承宗曾与王在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孙承宗问。王在晋回答说:“否当更设兵。”孙承宗又问:“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答:“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答:“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孙承宗责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有宁宇乎?”严厉批评了王在晋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在晋无以难”但仍固执己见。

    1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辽宁兴城东三十里海中今称菊花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王在晋则主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附和王在晋的意见。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1。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并建议解除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及辽东经略之职。熹宗接受了孙承宗的意见将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八里铺筑城之议遂息。王在晋调走后山海关的防务采取并贯彻了孙承宗与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此后经数年艰辛的努力布置成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先大力整顿了关门防务。“是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1“乃定兵制立营房五人一房三千一营十五营为三部而将帅以营部为署。兵不离将将不离帅教肄分而稽核便。”2经过整顿使“兵将一清”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

    在关门防务上“并夹城之役修筑关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则从望海台出芝麻湾三面环海安大炮为横击。6则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3。经五个月的惨淡经营稳定了关门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强固了根基。

    同时是修筑宁远城。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又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确保军需。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1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

    1《明史》卷二五o《孙承宗传》。

    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3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七《孙公行状》。

    1《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2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3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4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澋幕芭杀闪酉∫葜蟹獍堋Q说辰杌√獯笞魑Чヂ硎懒⒉污浪锍凶凇K锍凶谄隙枳郧氚展佟>旁路迪纭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