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明朝当暴君-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方从哲看来,这样做都比提高商税要少很多阻力,毕竟这样不会让靠经商为业的普通士民和权贵士绅们的利益都受影响。

    而且,方从哲觉得,朝廷尽可能地多收一些粮食,比多收一些银子好。

    因为粮食在朝廷手里如果再通过粮业局捣腾一下,也能产出更多的利来,毕竟现在大明的商品比之前还要受欢迎,白银也因此更多的流入大明,使得银价持续走低,而粮价则因此依旧在上涨,明显持粮比持银更划算。

    朱由校听了方从哲的提议后,没有表态,只问着其他大臣:“诸卿以为这官绅一体纳粮如何?”

 第三百四十六章 辽东比武胜者进入西厂当差

    “取消士绅优免,倒是一项可行之策,如今有田者,多为士绅,故而优免数额巨大,若取消优免,令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至少能让如今岁赋多两千余万石粮,养百万精兵目前是足够的,只是朝廷开支是在增加的,宗藩与百官俸禄与荣养银,士子补贴、退伍军人的抚恤银,这些大额支出都在增加,将来是否足够就不得而知了。”

    内阁大臣徐光启这时候先说了一句。

    他的家族是最早和皇帝合作经营官办产业的人,和方从哲一样,不在乎朝廷怎么征税,因为他们和皇帝合作的官办产业,本身的大部分都已经归于朝廷。

    而对于官绅一体纳粮一事,商贾世家出身徐光启就更加没什么自己被割肉的感觉。

    所以,他也就表态支持官绅一体纳粮之政。

    但徐光启作为朝廷重臣,在其位,得谋其政,自然也会在国家层面思考“官绅一体纳粮”的必要性,因而,继续说出“官绅一体纳粮”也难以让朝廷岁赋持续增长的话来,倒也没有想到要照顾方从哲的面子,只说“官绅一体纳粮”好的一面。

    “要足够的话,还不如直接提高商税!”

    但户部尚书毕自严这时候则顺势语出惊人地回了一句。

    朱由校和其他重臣皆抬头看向了他。

    毕自严是山东官僚大地主出身,除其本人为尚书外,其弟以及族中其他人都在朝廷为官,甚至担任督抚要职。

    大明的权贵士绅虽然既是地主也是富商。

    但因为地缘经济的不同,也有偏重,像毕自严这种家族更多的成分是传统的地主,主要经济收入还是农业,商业比重不大。

    所以,毕自严更愿意让朝廷直接提高商税。

    “朝廷的商业税收和关税是一直在增加的,而且增加的远比田赋快!而取消士绅优免,与加征田赋本就没有区别,只能解决一时之增益,而不能让朝廷岁赋一直增加,唯有商税如果能提高,直接成为朝廷主要税种,那将来只要通商到哪里,大明的岁赋就会因为到那里而增长!”

    毕自严接着说道。

    “好一个通商到哪里,大明的岁赋就会因为到那里而增长!”

    朱由校这个皇帝听了都有些心动。

    但要实现这一目的,是需要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的。

    大明如今是这个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度。

    庞大的人口基数,数千年农业文明的积累,使得能工巧匠众多,生产的商品物美价廉。

    在全世界有着绝对的优势。

    但别国的统治者也不是傻子,自然会搞贸易战,禁止大明通商,改变与大明贸易逆差的形式。

    而这就需要大明先有足够的坚船利炮去到那里,才能通商到那里。

    如此一来,大明依旧需要先用钱养更多的水陆精兵。

    朱由校觉得方从哲的提议不错,可以先官绅一体纳粮,先用官绅一体纳粮后征收起来的钱粮把兵养起来,等养起这么多兵后,商税征收也不是问题,扩大大明对外贸易的市场、增加商业利润也不是问题。

    但毕自严所说的官绅一体纳粮相当于变相加征岁赋,他也不得不仔细思索一番。

    一旦取消士绅优免,的确相当于向士绅加征田赋,而士绅自然会将这笔债务向佃农身上转移,逼迫佃农缴纳更高的地租,使得佃农的经济收入下降。

    很明显,官绅一体纳粮,即取消士绅优免,以前那些靠投献田地给士绅而避税的佃农受损最严重。

    他们要么逼着他们的士绅一起造反,要么就只能为自己当初为逃避国家赋税的选择买单。

    这样的话,官绅一体纳粮是可以抑制投献的,也可以抑制兼并的,至少不会再使自耕农主动投献到士绅大户为奴,利于改变社会结构,促使更多的自由民出现,而减少农奴。

    朱由校因此心里拿定了主意,便道:“商税之事以后再议,继续说说这官绅一体纳粮之事。”

    已经大病痊愈的次辅韩爌见此,猜到了皇帝的意思,一向沉默的他也就忙持着象笏躬身道:“陛下!臣认为官绅一体纳粮不但是切实可行之政,还是善政!读书做官是为报效君王、安民辅国的,而不当是为了什么优免不优免,为国纳赋乃天经地义之事,王侯将相、士农工商,皆当有此觉悟!”

    韩爌说完后就站在原地未动。

    但朱由校和大臣们接下来却都很沉默。

    气氛因此显得有些尴尬。

    朱由校是个锐意革新的帝王,聚集在他身边的自然皆以锐意革新的能臣为主,就算有见风使舵的能力,但也有自己的政治主见,而像韩爌这种只想多磕头少说话,顺着皇帝意思做官说话的大臣,也就和在场的其他大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方从哲因此笑了笑。

    他和韩爌一样,也是只以皇帝的意志行事,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但他比韩爌更高明的是,他知道提出一些让皇帝意外但也会高兴的建设性意见来。

    在讨皇帝喜欢方面,韩爌的确还是比不上方从哲。

    而在讨大臣喜欢方面,韩爌似乎也不怎么如以前。

    毕自严这时候就没好气地看了韩爌一眼。

    因为他还想在商税的事上多怂恿一下皇帝呢,结果韩爌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表态支持官绅一体纳粮,完全没想过以后税政改革的事。

    “尸位素餐!”

    毕自严因此暗自骂道。

    刚刚替皇帝整顿完京营的袁可立也神色复杂地看了韩爌一眼,他记得以前的韩爌挺有自己的主见的,那个时候,还是东林党把持朝堂的时候,韩爌之所以被廷推为阁臣,就是因为他敢和皇帝争锋。

    “如今竟成了这样!”

    袁可立因此心道。

    接着,袁可立就也跟着表态道:“陛下!以臣之见,官绅一体纳粮是可以实施,可抑制地方豪强之势,但难免引起天下士绅乃至佃农不满,或有个别极端者,因此生事,故臣认为,若真要推行此策,则朝廷当一鼓作气,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就会使朝廷威信彻底损失,臣建言,增强西厂征税之能力,令天下各军比武,选最厉害之官兵组成西厂之差,向士绅加征本当优免的田赋,如此一旦有士绅和佃农生事,可直接镇压!”

    “准!先下旨九边各镇督抚总兵与京师近卫军、勇卫军,选出本镇最强一营,齐聚辽东比武,比武类型,各自出兵袭扰东虏,谁杀的东虏多,谁就供职西厂!此次比武行动代号就为‘辽东犁庭’”

    朱由校站起来说道。

    他这是把后金直接当成了猎场。

 第三百四十七章 各边镇积极训练

    “辽东比武,优秀者入西厂值守两年?这倒挺公平,如今,谁不想去西厂做两年事,油水是真的多,关键还不用在刀尖上舔血,本来我还想派人去京城走走门路呢,能不能让我贺家的家丁也去西厂做两年事,没想到,如今朝廷搞这么一出,那就告诉儿郎们,现在就给老子抓紧着练,早上少睡半个时辰,多练会儿骑术,把马都喂饱,准备接下来的比武,谁也不准偷懒,不然,老子打烂他的屁股!”

    沈阳总兵贺世贤在得知朝廷最新旨令后,就因此开始要求自己的家丁加强训练。

    无独有偶。

    已经在西厂待过一次的宣府总兵赵率教也把自己麾下家丁都召集了起来,且亲自传达了旨意,然后扯着大喉咙喊道:“都给老子听清楚了吗,还想回西厂再过以前的那段日子,接下来,就给老子抓紧的练!”

    山海关总兵满桂也对自己的家丁们训示道:“之前在西厂当值,你们都发了财,再加上,如今朝廷粮草给的足,你们一个个都有些懈怠,开始养膘了,遇见鞑子来袭,也不愿意出城追了,别以为本帅不知道,接下来,谁都不准再懈怠,不然老子先砍了他!别等到时候,各镇比武时,就我们最差,到时候,你们自己没脸,老子也没脸!”

    总之,当朱由校要求各镇派精锐到辽东比武后,大明的各镇边将都如打了鸡血一般,开始不要命的折磨起自己的家丁来。

    有是真的想进西厂待两年的。

    有的是想表现一下自己,毕竟谁都知道,这种事,谁要是表现的好,是会简在帝心的。

    袁可立建言的这法子的确很有建设性,比韩爌这种纯粹的附和皇帝要有意义多。

    在以往,要想让大明军队加强训练,和让士子多读书不要去青楼瞎玩一样不容易。

    毕竟,懒和追求享乐都是人的本性。

    但现在这些大明各镇官兵都有了动力。

    另外,朱由校有意亲自出席这种比武,也就是军事比拼。

    至于为什么?

    一是因为眼下已经是天启六年三月,虽然,现在的朱由校没像历史上一样已落水,但他记得这一年的五月,历史上还会发生一件涉及皇帝与皇嗣安全的大案要发生。

    所以,他决定暂时离开京师一会儿,无论历史上发生在这个时间段的三大世界未解之谜是真的因为地震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人为造成而被官夸大的,他和他的皇家亲眷暂时都不能待在这里。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朱由校决定以比武为名,直接与大明各地战将建立联系,如同历朝历代一些尚武的皇帝,会以狩为名,会见诸将乃至外番一样,而朱由校也想让大明武功昭彰,所以,他也就想趁着这次机会,见一见所有边军战将,以收其心,另外,他这次要带几名皇子离京,他也希望让这几名皇子提前感受一些沙场点兵、旌旗的武事之魅力。

    而朱由校把比武地方选择辽东,也是有他的考虑在里面。

    朱由校知道大明欲要彻底解决东虏之患,不在于东虏,而在于辽东许多武将官绅与东虏瓜葛太深。

    虽说,辽人与东虏有族别之分,但其实族别之分不甚很大,何况这个时代,还没有多强烈的民族意识。

    即便是努尔哈赤自己在历史上占领辽阳和沈阳后而攻掠大明时,打的都是“有房同住、有粮同食、有田同耕”这种口号,而没有民族色彩。

    所以,朱由校知道,辽人和东虏之间,没有后世抗战时期那种民族矛盾,甚至上层人物之间,没准还连着亲。

    因为在边镇,汉胡杂居本就是常见现象,甚至彼此通婚,奴酋努尔哈赤就和宁远伯李成梁关系匪浅。

    有些辽东大族,其兄在朝任官,其弟在东虏,或其子在东虏,其父在朝,甚至有些辽东将领和建州女真的关系比一些生女真和建州女真的还要近,很多历史上属于八旗贵族的佟佳氏、魏佳氏什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