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代末年风云录-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眼人一听便知郭威这是给慕容彦超面子,若换成真正的铁剑,方才那凶险的一幕,韩奕至多受轻伤,而慕容彦超已经被砍成了两半。

    “多谢慕容公承让了!”韩奕扔下木剑,自顾自地回到席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显出他的风度。

    慕容彦超并非不识人间烟火,见郭威等权臣们给自己面子,见好就收。只是连番在韩奕面前没讨到便宜,反而一再受辱,让他羞愧难当。或许在慕容彦超此时的心目中,他已经没有了轻视韩奕之心。

    倒是看热闹的人,觉得这太不过瘾。尤其是史弘肇,眉飞色舞,更是大呼小叫起来,令文官们连皱眉头。

    “今日在窦某寒舍设下此宴,为的是为郭公饯行,我等不如为郭公满饮此觞?”窦贞固身为主人,自然不忘本次宴会的主旨。

    “为郭公饯行!”众人纷纷冲着郭威举觞说道。

    之所以有今日的宴会,并非是窦贞固太好客,而是近来大臣们为着郭威出镇邺都一事,吵得太厉害。昨日终于有了结果,今日皇帝制以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如故,仍诏河北诸镇,兵甲钱粮,见郭威文书立皆禀应,不得违抗。今夜窦贞固设下此宴,也算是为郭威饯行。

    关于郭威以枢密使的头衔出镇邺都一事,朝中大臣们意见不同,苏逢吉自然是强烈反对,其他人也各有各的主张。就是杨邠,他虽与郭威交好,但身为首相,他更多考虑的是别人的不同意见。

    史弘肇在这次廷议中,最终获胜,他邀功似的举起大觞,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郭威大声说道:

    “昨日廷议,大家的意见是何等的不同,只有我史弘肇鼎立支持贤弟。今日借主人家的酒,史某与贤弟痛饮!”

    苏逢吉大感冤枉,他忍耐不住,举觞道:“彼此为的是国家大事,并非私怨,何必介怀?”

    杨邠身为首相,也要一碗水端平,也举觞说道:“我意也是如此,为的都是公事。”

    “杨、苏二公说的是,郭某不敢如此。”郭威也举觞道。他暗恼史弘肇多事,虽然朝中将相为着他的事情激烈争执,但那毕竟是关起门来的争论,要是如此当众抖落出来,那不就是向全天下人宣布,朝中文武不合吗?

    这次事件,让郭威陷入了漩涡之中,既然朝廷只能派他郭威去镇守邺都,那么如果继续能以枢密使的职衔号令河北诸郡,自然是求之不得之事,否则纵是他郭威,也难以让河北各地的藩臣们遵从自己的调遣。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能统一指挥和统一调遣,如果各自为战,更不可能让辽人知难而退,那样朝廷不如不派他去。

    但近日来朝廷之中的争吵,让郭威背上了个爱权的名声。所以郭威在廷议中,只好一言不发,坐等朝臣们争出个结果来,你们说怎么办,我郭威就怎么办。如今尘埃落定,郭威也算是得偿所愿,当仁不让地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不料,史弘肇又老生常谈起来他一贯的认识:“安定国家,靠的是长枪大剑,毛锥子有何用处?依我看,文臣不足以同谋!”

    王章尽管也看不起文人,但听不得史弘肇的这种论调,因为史弘肇将所有使毛笔的人都打倒在地,但王章身兼三司使,掌管国家钱粮,平日里不使长枪大剑,用的当然是毛锥子:“不用毛锥子,不知财赋从何处而来?史兄未免太目中无人了!”

    “我这是就事实而论,天下纷争之时,王兄何曾见过文官们披坚执锐,浴血奋战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动辄引经据典,呜呼哀哉,不过是人云亦云,徒耗钱粮罢了。”史弘肇讥笑道。他的话引起在场的武官们,频频点头。

    不看僧面看佛面,史弘肇这话打击面太广,尤其是此间的主人窦贞固,更是个文官。窦贞固听史弘肇如此说,面上难免不好看。陪坐的文臣们,也个个不太高兴。

    “今日窦某设宴,为的是郭公即将出镇邺都,史公不如多陪郭公饮上几觞?”窦贞固说道。

    “窦公说的是!”郭威连忙称谢,又对着众位宾客说道,“郭某今日受命,北上抗辽,难得窦公及诸位厚意,郭某先干为敬!”

    说毕,郭威仰起脖子,将满满一觞酒灌入腹中。但既便如此,宴会原本被韩奕与慕容彦超比剑带动起来的热烈气氛,变得有些冷清。

    人人各怀心事,少顷席散,各自怏怏归第。

    次日,郭威入宫向皇帝辞行。

    皇帝刘承祐愁眉不展,原因是他宠爱的夫人耿氏最近卧病在榻,日见憔悴,弄得刘承祐也是茶饭不香。

    那耿氏生有绝色,又能哄得刘承祐开心,刘承祐本想立她为后,不料杨邠以皇帝登基不久,立后之事太速为由,拒绝了刘承祐的要求。眼见着耿夫人就要香消玉殒,刘承祐更是愤愤不平。

    闻听郭威入宫辞行,刘承祐勉强更衣召见。

    郭威毕恭毕敬地伏阙奏请道:“臣就要出镇邺都,惟虑朝堂纷争。太后随先帝多年,经历丰富,陛下春秋正盛,遇有重事,不妨多禀太后知晓。依臣拙见,陛下应亲近忠直,放远谗邪!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旧臣,尽忠徇国,愿陛下推心任之,必无败失。至于疆场戎事,臣愿马革裹尸,为陛下分忧!”

    刘承祐知晓苏逢吉对郭威屡有不逊之辞,见郭威反而推崇苏逢吉,不禁敛容称谢道:“郭卿老骥伏枥,朕心宽慰。”

    郭威这次要出远门,一年半载是不能回朝的,本有一肚子话要跟皇帝说,但见皇帝频频打着哈欠,只好在心中哀叹了一声,告辞而去。

    又过了几日,郭威领兵出征。韩奕与大臣们在封丘门外的陈桥驿,为郭威送行。韩奕望着禁军雄壮的兵马,和万军丛中赫赫的“郭”字大旗,不禁浮想联翩。

    “子仲,你何日返镇?”郭威望着韩奕问道。

    郭威深知韩奕极有将略,韩奕的兵马他使唤得又极为顺手,便想召韩奕同赴邺都,威慎辽人。韩奕也屡次请求赴郭威麾下听令,但郭威此去,将禁军大部带往邺都,京师显得空虚,经过韩奕与慕容彦超、刘铢二人的纠葛,朝臣们反倒一致认为可调韩奕镇守东京东边门户——郓州。

    韩奕由西京留守迁为天平军节度使,实际上是暗含征戒之意,因为论地位,洛阳终究是陪都,辖地又广,乃水陆交通之大都会。高行周改镇西京,慕容彦超移镇兖州。符彦卿早已离开兖州,移镇青州,据说符彦卿在青州刘铢的宅院里发现的一口井中,塞满私盐,上面覆盖着粪土,汉法极严,民间犯盐禁达一两者皆死罪,符彦卿据实以奏,朝廷却知而不问。但刘铢也就成了另一个王守恩,没了再授实职的指望。

    “今日为郭公送行之后,我便要赶赴郓州。”韩奕回道,他瞧了瞧将校丛中的郭荣,见郭威出征只带了妾室董氏,又问道,“郭公此次出镇,怕至少有数年才能返京,何不将家眷儿女一齐带上?”

    “此事休提!”郭威满不在乎道,“我身为主帅,领兵出征,带着一家老小,那像什么话?再说我此番率大军出征,兵甲齐全,钱粮充足,又有敕令在身,辽人能奈我何?辽人退后,我便可返京了。”

    郭威大权在握,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脸上洋溢着纵横捭阖的神态。

    “话虽如此,若是郭公有用到韩某之时,可修书一封,遣一小卒送信召我,韩某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哈哈,我可不想有用到韩子仲之时!”郭威高兴地开玩笑道,“今我有雄兵在手,若是还不能让辽人知难而退,还须子仲领兵北援,那就是表示我郭威不妙了。”

    他却不知韩奕心中却是百味交集,欲言又止。

    送走了郭威及他的大军,韩奕浑浑噩噩地驰还京城,想去找李小婉,但见李宅早已经是人去宅空。

    韩奕只觉得心中空荡荡的,想了想,也不在京城继续停留,便与郑宝向梁山疾驰而去。

………………………………

第五十六章 惊变1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第五十六章 惊变1

    乾佑三年的深秋,郓州城外被数百里水泊包围的梁山上来了一群游客。

    当中为首的正是微服的天平军节度使韩奕,从者有都押牙刘德,郓州兵马使蔡小五,义弟郑宝,除此之外,还有新任的天平军掌书记李昉。

    昝居润与沈义伦二人,因新任西京留守高行周的极力挽留,所以没有随韩奕来郓州。考虑到在郓州的军政事务,韩奕便聘在京城小有名气的李昉为掌书记,掌管四方文书往来及机要。李昉在京城里过得不太顺心,因自己族叔李崧的关系,他害怕在京城里遇到陶榖,见韩奕主动聘用自己,便欣然来郓州履新。追随藩臣,或许是一个小文官,走向升迁之路的最好途径。

    韩奕对李昉极厚,李昉平日里并不忙碌,也乐得跟着韩奕巡视辖地,顺便游山玩水。此番登临梁山,正是韩奕查勘漕运河道之余,顺便来此游览的。李昉为人厚道,又从不搬弄是非,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这样的人别人也爱与他相处。

    登临高处,极目西北望,天高云淡,鸿雁南飞,水面上烟波浩渺,使人心旷神怡。落日余辉未了,一轮弯月早已升了起来。

    一行雁南飞,千帆湖畔休。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

    李昉宽衣博带,秋天傍晚的风将他的衣带吹起,显得风度翩翩。他轻声吟诵着,转头看向韩奕道:

    “韩侯今日可有新作?”

    “韩某虽读过不少书,也背过不少汉赋唐诗,但作不得诗。”韩奕笑道。

    “韩侯果真如此吗?”李昉深表怀疑。

    他事韩奕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次偶然从废纸篓中捡到几页格调高雅的词作来,其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语,那是韩奕练习书法时所写,其实是准备寄给李小婉的。若是当面问起,韩奕又说那是亡父所作。李昉百思不得其解。

    韩奕没有答话,指着山下横斜的渔船道:“郓州虽屡造战乱,但我郓州其实大有可为。这方圆数百里的大泺,有渔业之利,或是将来能开通漕运,则更有通商馈运之利。就是我等公务之余,来此游历,也可怡情自娱。”

    “军上这话未免言不由衷了。”刘德在旁说道。

    李昉知道都押牙刘德在韩奕心中的地位极高,刘德参赞军伍,协理经济民事,居功至伟,但并不倚老卖老,凡事谨守以下事上的本份。他听了刘德这泼冷水的话,不免感到惊奇:“刘公,此话何解?”

    “明远或许还不知道。”刘德说道,“三日前,三司使王相公在府中设宴,为的是借一场酒宴弥消将相之间的仇隙。”

    “文武不和,在下亦有所闻。”李昉答道。

    “明远与同窗同年饮酒时,不知是否要行酒令?”刘德问道。

    “酒至半酣,当然免不了要行酒令以助兴,通常酒令有误者,不是罚酒一樽,便是罚诗一首。”李昉回道。

    刘德抚掌笑道:“那是你们文人墨客的拿手好戏,要是换成我等粗鄙武夫,却是摸不到门道。通常武人饮酒,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讲究的是豪气,哪里懂得附庸风雅呢?”

    “刘公说的是,但这也不奇怪。”李昉不禁面含笑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