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孽子-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玄龄跟李宽也是来熟人了,某种程度上说,两家还是同一条战壕的朋友。

    “这个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首先第一条,从今往后,所有的报纸,都需要在这个机构之中先登记备案,提交这个报纸掌柜、东家的相关信息,并交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一旦哪家报纸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我们可以从警告、扣罚保证金、限期停业整顿、取消发行资格等各个方面进行惩罚。”

    长安城报纸行业的乱象,李宽自然有听说过。

    骆宾王可是不止一次的跟自己抱怨,那些月亮报之类的报纸,抢了大唐日报不少的客户。

    甚至有些头铁的小报,编造各种绯闻居然编到楚王府头上了。

    所以,整改几乎是必然的。

    “楚王殿下不愧是报纸的祖师爷,这第一条就非同凡响,解决了老夫的燃眉之急。”

    听了李宽说的话,房玄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来今天专门请李宽吃饭,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啊。

    “房相过奖了。这第二条,就是对报纸的内容要做一定的约束。像是胡编乱造、构陷中伤、诽谤朝廷之类的内容,肯定是不允许发行的。当然,这也得有一个度,可别搞得到时候报纸上面都是一样的官面章,那就失去了报纸传播信息的意义了。”

    “再者,这报纸的发行对象也要有一个限制。像是有些内容,明显是不适合一些蒙学、小学里头的学员阅读的,就要多加引导”

    李宽林林总总的给房玄龄说了小半个时辰,算是把怎么管理各家报纸给说了个通透。

    “楚王殿下,老夫突然觉得,这报纸的影响力如此巨大,我们朝廷是不是也要办理一份官方的报纸呢?”

    房玄龄稍微有点尴尬的看了看李宽。

    这个主意,显然是会对大唐日报带来一定冲击的。

    “可以啊,房相你不说我也正想提出来呢,我连报纸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贞观盛世。”

    李宽的回答,出乎房玄龄的意料。

    他有点搞不清楚李宽这话有几分真几分假了。

    “这名字是不是稍微有点”

    房玄龄也是要脸的。

    这么谄媚的报纸名称,一不小心,他就会被人弹劾为佞臣呢。

    不过,李宽都这么说来,他要直接反对,似乎也不大合适。

    总不能他反对贞观是盛世这个说法吧?

    “我觉得挺好的,陛下想必也是喜欢的。户部下面现在有大唐运输集团,礼部下面多一个贞观盛世的报纸,正好可以用来刊登各种不涉密的朝政大事,解读朝廷的各种大政方针呢。”

    李宽是准备把大唐日报办理成综合性的报刊,跟贞观盛世相比,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冲突。

    再说了,有这么一份朝廷的报纸来引导舆论,他也是赞同的。

    “那老夫回头整理一下再跟陛下汇报吧。”

    房玄龄突然觉得有点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感觉。

    长安城的商人,经常抱怨朝廷的办事效率很低。

    其实,这得看是什么事情。

    只要朝廷重视,那效率高到超出你的想象。

    房玄龄只不过跟李宽吃完饭的第三天,就有官员带着一帮胥吏来到了曲书院,找到了启明。

    “大唐报业管理规则”摆在了启明面前,与此同时,还有一张限期整改的通知书。

    月亮报作为销量巨大,争议最大的报纸,成为新政之后的首家倒霉蛋。

    当然,房玄龄亲自操刀制定的策略,倒也没有把它的路完全给封死。

    你要是只在平康坊中的青楼酒肆之中贩卖,那么许多对月亮报的限制就会变松。

    反正,整改期间,启明得拿出自己的诚意来,直到它的整改方案得到批准为止。

    大唐日报的总部,李宽再一次的来到了这里。

    “宾王,从明天开始,我们的报纸由三天出一版变更为两天出一版,然后里面的字要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

    每当行业混乱之际,往往也是大鱼吃小鱼,强者变强的时候。

    李宽对大唐日报是抱有比较大的期待的。

    如今在凉州、登州、洛阳、襄州,甚至是扬州和杭州等地,都有大唐日报的销售。

    虽然时效性差了一些,但是没有更好的信息传播工具出现之前,并没有人觉得看过期了的报纸有什么不妥当。

    事实上,哪怕是李世民,每天看到的各个州县的消息,基本上也都是过期的。

    就像是岭南,哪怕是从广州乘坐最快的飞剪船去长安,没有一个月也是到不了的。

    这就注定了大明宫中得到的消息,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个问题,哪个朝代都是存在的。

    “王爷,这些章,属下已经参照三国演义的写法,尽量的口语化了,如果还要进一步进化,那就真的只能变成大家日常说话一样了。”

    骆宾王作为一名传统人,对于使用白话写章,其实内心一直是有点抗拒的。

    不过,形势比人强,他又不想失去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只能捏着鼻子说服自己接受了。

    “用大家日常说话一样的词语写章,有什么不好吗?”

    李宽这话一出,骆宾王居然无言以对。

    “王爷,属下担心这么一来,会引起风波。毕竟,长安城的士子和大儒,都是学者言而来的,如今猛地变化这么大,很多人都会接受不了的。”

    骆宾王将心比心,觉得自己都很难接受,那么其他人肯定更加难以接受。

    读书人为什么显得清高?

    因为这个社会读书人少啊。

    那些圣贤之语说出来,没有读过书的人,压根就听不懂。

    这种优势感,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

    这要是以后真的什么报纸和章都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嗯,就连这白话也是楚王殿下创造的词,那这些读书人怎么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

    毕竟,长安城里,如今识字的匠人、帮工,可是不少呢。

    “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先秦时候,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毕竟,在竹简上面刻录三五个字,跟三五十个字,时间差的太多了。所以,那个时候,言就是最适合的东西,言简意赅的将信息记录下来。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如今纸张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鹅毛笔也得到了普及,多写几个字,并不会增加多大的困难。相反的,写的太过简洁了,搞得好多人看不懂,这才是问题。”

    李宽要是连骆宾王都搞不定,怎么可能成功推进白话?

    自然而然的,就要多费一些口舌了。

    “王爷这话,属下自然是认同的。但是,我听说了一些风言风语,国子监的一些生员,据说对我们现在报纸中的字,就已经有意见了,要是再搞得更加白话话,属下担心给王爷带来麻烦。”

    “观光,你放心。本王最不怕的就是麻烦。这么多年来,哪年不得有一堆麻烦事找上门来的?要是怕麻烦,本王早就在长安城活不下去了。”

    反对白话的,李宽估计都是那些儒家子弟。

    如今观狮山书院经学之外的学院都在蓬勃发展,跟儒学的矛盾可不是一星半点,李宽根本就没指望能够一点冲突都不起。

    不服就干!

    就这么简单!

 第491章 孔颖达的怒火

    国子监在大唐的地位是比较特别的。

    一方面,它算是教育管理机构,有着一部分类似后世教育部的职能。

    另一方面,它也算是大唐的最高学府,李世民去年下令扩建国子监之后,里面有学员和教谕超过五千人。

    规模上,并不比现在的观狮山书院差多少。

    这段时间,长安城的各种报纸那么火爆,国子监自然也是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还起了一个绉绉的名字雅风。

    “孔祭酒,这是我们最新一期雅风的销售情况,除了国子监里各位生员自己订购的八百多份,外面售卖的还不到两百份。”

    司马才章是国子助教,在国子监里负责雅风的编纂工作。

    作为跟孔颖达等人一起受诏撰定五经义训的大儒,司马才章的才华自然是不凡的,要不然当初房玄龄也不会向李世民举荐他。

    不过,才华再厉害,也并不表示能够把雅风经营好啊。

    “不到两百份?我也是没有记错的话,那大唐日报如今在市面上已经卖了接近三万份一期了吧?”

    孔颖达觉得这个差距有点难以接受。

    一直以来,他都有点不爽,不,应该说是很不爽李宽的。

    偏偏这个家伙的日子却是一年比一年过的滋润,这让自己怎么受得了?

    “孔祭酒,如果把销往大唐各地的全部累加在一起的话,他们最新的销量已经超过三万份了,基本上他这个销量,就等于后面所有的其他报纸加起来的销量之和。”

    司马才章面露苦涩的补充说明了一下。

    不是我不努力,实在是对手太强大了啊。

    “就他们那种写给田舍奴看的章,也能卖掉三万份,为什么我们的雅风却只有这么一点?论笔,十个大唐日报加起来也比不上我们啊。”

    孔颖达对于大唐日报越来越白话化的写法是很有意见的。

    但是,这种东西,你要找个合适的理由去攻击他,还真有点困难。

    他毕竟不是御史,不好空口白牙的在那里乱说。

    “笔?孔祭酒,你可能没有看他们最新一期的报纸,他们哪里有什么笔?完全就是大家平常怎么说话,就用什么字把它写出来,根本就看不出字的优雅来。”

    司马才章作为雅风的负责人,被一份毫无笔可言的报纸打的落花流水,自然也是脸上无光。

    “这这完全是将我们士大夫放到一个田舍奴的地位啊,长此以往,以后谁还能看懂先贤的精彩章?这是要断我们儒学传承的根子啊。”

    孔家之所以能够屹立天下这么久而不倒,不就是因为有孔子这杆大旗吗?

    要是大家都看不懂儒学经典,那他这大旗还能矗立不倒吗?

    孔颖达越想越担心,越想越生气。

    不能放任这种现象不管啊。

    李世民有点头疼的看着眼前的一堆弹劾奏折。

    写这些奏折的人,好多都是当朝大儒,虽然官位不见得多高,影响力却是不小。

    特别是伴随科举在大唐的影响力的上升,这些大儒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毕竟,科举的五科当中,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地位,一直都是遥遥领先。

    偏偏这两门科目的教授老师,基本上都是儒学传人。

    论搞事的水平,儒家传人可不差。

    不像是明算科、明医科和明法科,没有凝聚成一条绳子。

    “李忠,去把李宽召进宫,朕有话问他。”

    李世民把这些奏折都浏览了一遍,基本上明白了根源在哪里。

    这段时间,李宽的表现很让李世民满意,所以他也不想因为这些奏折就直接训斥。

    以李宽过往的举动来看,这白话的推出,应该是有他的理由才对。

    “陛下日理万机,怎么有空听微臣在那唠叨?”

    李宽在进宫的路上就知道李世民今天为何找自己了,倒是心情放的很宽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