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孽子-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周的几辆马车,乘坐的人基本上都是石明相识的村民,所以他也不介意给大家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信息。

    正好,这样似乎也能缓解一下大家紧张的情绪。

    “国有企业?”

    石富跟石养面面相觑的看了一眼。

    这个词,可是第一次听说过。

    看来,这在观狮山书院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石养心里莫名的有了几分欣慰。

    而石富却是觉得,等自己孩子长大了,一定也要让他去观狮山书院读书。

    石明:“没错,这企业的意思,跟作坊差不多,而这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大唐的企业了,它背后的东家,就是朝廷六部之一的户部。据说,为了这国有企业的事情,户部下面还专门增设了一个国有企业管理司呢。”

    “这么说来,这马车也算是户部的了,那我就不担心了。当初我家石良和石去襄阳的时候,也是户部的人负责安排一路的行程,结果一切都是顺顺利利。”

    石富松了一口气,看了看马车上的家人,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作出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也挺不容易的。

    石良和石在襄阳已经打开了局面,作为大哥的他,只要带着家里的其他人直接过去,就可以过上舒服的日子。

    但是,种植棉花的收益,他也是很清楚的。

    在听了石明的劝说,当然,最主要是听说石养一家居然也准备移民河东道去种植棉花,一晚上没睡的石富,最终也选择了去县衙报名。

    “大家都上马车坐好了,车队要出发了!”

    很快的,有户部的胥吏在车队里头不断的吆喝。

    这一次,大唐运输集团一次性出动了两百辆四轮马车,将两千多人一次性的运输到河东道。

    在加上一些家境相对不错的人家,自己驾驶着马车跟着大部队行走,差不多这一次就直接完成了三千人的移民任务。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也在长安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蓝田县刘家村,今天一大早,族长刘老头就被从长安城赶回来的刘方给叫醒了。

    小小的刘家村,四面环山,上千口人,就靠着小溪两边的一些田地生活。

    所以,一旦碰到什么天灾人祸,就只有逃荒的份。

    当初刘大郎,就是这么成为长安城的一名流民的。

    不过,借着楚王府作坊招工的机会,刘家村的不少人都去到了长安城讨生活。

    原本贫穷落后的刘家村,如今也成为蓝田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了。

    每逢过年的时候,总有一些在长安城混的还不错的村民回到刘家村,大摆宴席,让周边的村子的人羡慕不已。

    “族长,这一次我回来的目的,就是建议大家尽量搬迁到河东道去种植棉花。这可是朝廷大力鼓励和支持的事情,一路上的花费,基本上都由户部解决,到了河东道,每个成人都可以分到一百亩的永业田。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去江南道和山南道的移民目的地,也可以分到这么多水田。”

    刘方简单的跟族长寒暄之后,立马就开始说起来自己回来的目的。

    “那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老头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头脑却是还非常的清醒。

    “最重要的是种植棉花的收益比粟米要高十几二十倍。要不是朝廷命令关中道各地不准种植棉花,哪里还能轮到我们刘家村?我们就是连棉花的种子都别想买到。”

    刘方回来,自然是劝说族人去河东道种植棉花的。

    作为南山建工的四级工,刘方如今也算是识断字,消息也算是比较灵通。

    对于长安城最近发生的事情,自然也是耳熟能详。

    朝廷的政策一公布,他就立马感受到了这对刘家村来说,千载难寻的机会来了。

    虽然他刘方如今在南山建工过的很好,刘家村其他一些农户在长安城作帮工,日子也算不错。

    但是在老家,村子里还是有几百口人家没有出来。

    虽然日子过得比周边村落要强不少,但是跟刘方从大唐日报中看到的那些移民们的美好日子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大唐日报创刊以来的每一份报纸,刘方都是看过的。

    对于移民们的幸福生活,他也算是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这棉花是什么东西,我们听都没有听过,你说收益这么高,怎么让大家相信呢?”

    刘老头这一生也算是经历了不少事,虽然刘方说的东西很让人心动,但他还是冷静的问着各种问题。

    “族长,不会种棉花,这很正常。事实上,关中道就没有几个人会种棉花,不过你完全不用担心。观狮山书院农学院专门安排了学员跟随移民前往河东道,指导大家种植棉花。今年,长安城外也种了一万来亩的棉花,听说比种粟米还要简单呢,大家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pp, !

    “刘方,这河东道毕竟离蓝田县好远,这贸然移民过去,人生地不熟的,到时候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就在刘老头和刘方说话的时候,附近的一些村民也过来了。

    刘方:“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族长将我们整个刘家村都搬迁到河东道去,连祖宗的灵位也一起请过去。我们几百号人,周边都是其他的移民,谁敢欺负我们呢?”

    刘老头:“去年听刘大郎回乡的时候说你们正忙着修建晋阳通往朔州的水泥路,这么说来,去河东道,是有水泥路可以走吗?”

    刘方:“没错,这晋阳到朔州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好了。所有的移民,都可以乘坐四轮马车,沿着水泥路去到河东道。并且啊,这早出发的移民,安排在河东道偏南的地方,晚出发的移民,就会往北安排,越往出发就越往北安置。族长,你也是知道的,这越是往北,就越荒凉,离胡人也越近呢。”

    “这你给我半天时间,我召集村里的各个壮劳力,大家商量一下,看看有多少人呢愿意去。”

    听刘方这么一说,刘老头有点着急了。

    作为刘家村的族长,他也是有点见识的,自然是知道这安置在北边跟南边,区别大了去了。

    不客气的说,河东道的南边,那可就在关中道旁边,算是繁华之地。

    而北边朔州那些地方,则算是边疆了。

    同样的一百亩永业田,单单地价就差了不少呢。

    杜府。

    “大哥,你真要亲自去朔州吗?虽然朝廷赏赐了三万亩地,但是这些地都是虚无缥缈的,压根就是一片草原啊。要把它们开发成棉田,少说也要花上近万贯,并且还要安排不少人手过去。”

    杜如晦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二十四功臣里面,仍然有他的位置。

    作为继承了爵位的杜构,自然拥有朝廷赏赐的这三万亩地。

    “二弟,我知道你不喜欢楚王殿下,说实在的,我也不喜欢。但是,这棉花种植的收益有多大,你难不成真的不清楚吗?今年要不是因为你的阻止,我们家也至少会种个几十亩的棉花,让佃户们掌握棉花种植的技术。如今错过了一次,你还想再错过第二次吗?”

    杜荷显然是准备集中杜家的力量,把朝廷赏赐的三万亩土地给经营起来。

    除非你想错过棉花的这一波收益,否则就只能去河东道或者云中都督府。

    “大哥,种植棉花虽然收益很大,但是一下子那么多人去种植,到时候楚王府要是将收购价格压低到一个很低的程度,岂不是大家都为他做嫁衣裳了?”

    杜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觉得要是自己的话,很可能就会这么干。

    “呵呵,你太小看楚王殿下了。虽然棉花价格的走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楚王殿下绝对不会让它在短时间内变成廉价无比,否则长安城那么多勋贵,谁会放过他?就连陛下也会有意见。”

    “可是可是”

    杜荷一时不知道要怎么反驳。

    “不要可是了!这一次,我带人去河东道,你再带一部分人去岭南道去买些地种植甘蔗。如今,棉花和甘蔗可是长安城勋贵们都紧盯着的东西,阿耶去世的早,我们杜家要是不把握这次机会,说不准诺大的家业,就会在我们手中衰败,到时候你怎么去见阿耶?”

    “去岭南?大哥这这岭南,它根本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啊。”

    杜荷看到自家大哥这说话的态度,立马就知道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了。

    “哼,楚王府、房家、程家都已经捷足先登了,你还在这纠结这个?二弟,你整天跟长孙冲混在一起,你睁大眼睛看看长孙家在干什么?人家去云中都督府的车队,昨天就已经出发了。去岭南买地的掌柜,更是上个月就出发了。”

    杜荷:

 第484章 马车产业的春天要来了吗

    巢方和吴起再一次相约去那味之素品尝最新出品的美食。

    不过,出了大明宫之后,他们在丹凤门外,却是等了足足一刻钟才拦下了一辆四轮马车。

    这长安城太大了,很多时候大家出门的时候,都要借助马车。

    自然而然的,就有一些车夫专门依靠跑马车接送客人来挣钱。

    往常,在丹凤门外,总是有一些马车在那里候着,随时等候可能来临的生意。

    不过,很显然,今天的情况跟往常有所不同。

    “巢郎中,今天真是奇了怪了,居然在丹凤门外浪费了一刻钟的时间,往常那些马车都哪里去了?”

    吴起有些虚胖,虽然气温已经慢慢的降下来了,但是穿的也变多了。

    从大明宫中走出来,又在阳光下多站了会他,他的额头上居然开始出汗了。

    “是有点奇怪,按理来说,丹凤门大街算是这些车夫比较好招揽生意的地方,应该有很多车夫在这等候才对,今天却是一个都没有。”

    巢方上了马车,好奇的看了一眼车夫。

    “两位郎君,这一点都不奇怪呢。如今,长安城不管是哪个地方,想要找一辆马车,都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你们等了一刻钟就等到了,算是比较快的了,昨天我接了一个客人,足足等了半个时辰,搞得他是等下去也不是,不等下去也不是呢。”

    马车夫比较健谈,虽然眼前两位似乎是从大明宫中走出来的贵人,不过他却是并不怎么惧怕。

    贞观年间的官员,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并不会轻易去欺负百姓。

    再说了,他是城南运输队的车夫,只要自己不惹事,出了什么意外,掌柜的都会帮他们出面。

    “啊?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轮马车,不是越卖越多才对吗?怎么现在就变得这么紧缺一样呢?”

    巢方倒也不介意跟一个车夫聊天,很是虚心的问着。

    “四轮马车是越来越多,但是这跟紧缺不紧缺,是两码事。不知道您留意了没有,这些天,每天都少则一百辆马车,多则好几百辆马车,从长安城往河东道而去。这段时间内,这么多马车离开长安城,自然也会有一些关联影响咯。”

    不管是哪个年代,这些类似出租车司机的车夫,都是比较健谈的。

    特别是天子脚下,这些车夫更是上到朝政大事,下到黎明百姓生活,什么都能侃一侃。

    “你这么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