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孽子-第3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棉花种植的收益有这么高?还是说你想在那里种甘蔗?”

    李宽最近一年在折腾的作物,无非就是南洋水稻、棉花和甘蔗。

    很显然,在云中都督府那边,种植水稻不是那么靠谱,哪怕是种植了,也不可能一年两季,收益远远达不到十倍。

    这么一来,就剩下棉花和甘蔗了。

    “陛下,甘蔗喜欢气候炎热的生长环境,长江以北都不具备种植的条件,所以微臣是在岭南道推广甘蔗种植。”

    “这么说,你是想让大家去河东道北部和云中都督府种植棉花?这种棉花,真的有十倍于粟米的收益?”

    李世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段时间那么多朝臣提议放松关中道棉花种植的限制了。

    别说是十倍,哪怕是五倍,不,只要有两三倍,就有无数的人改种棉花了。

    “第一年有个十倍收益,这个微臣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长安城也有不少人家今年种植了一些棉花,只要稍作打听,也能知道这些棉田今年的收益情况。如今长安城已经有水泥路直通朔州,移民去河东道是非常的方便,去云中都督府也麻烦不到哪里去。这棉花的种植,对灌溉的要求比较低,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平原,只要一把火,就能开荒出大量的土地出来,稍加整理,就能变成棉田。”

    “第一年有十倍收益,那以后呢?”

    “以后自然不可能这么高。现在是棉花的产量比较低,所以棉制品的价格会比较高。一旦棉花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相应的价格肯定会慢慢的下降,但是,只要朝廷限定棉花的种植区域,这些地方的棉田收益,做到比种植粟米多个两三倍,那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广个告, 手机都支持!

    这年头,可不是老百姓你想种植什么就种植什么。

    朝廷要是限定棉花只能在哪些州府种植的话,那么它的收益就能比较容易得到控制,也不会对大唐的粮食产量造成太大的冲击,李宽这个提议,自然也是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的。

    “虽然收益很诱人,但是要让普通百姓主动移民过去,应该难度还是非常大啊。”

    李世民基本上认可了李宽的观点,不过还是觉得大规模的移民,执行起来非常的难。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土地赏赐给功臣勋贵,没有人去耕种的话,也没有意义。”

    “普通百姓移民的时候,最麻烦的就是长途跋涉,这方面,朝廷可以考虑协助解决,当然,让更多人意识到移民的收益,意识到树挪死,人挪活的真谛,想必还是会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树挪死,人挪活?”听李宽这么一说,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大唐日报这段时间的章,“你搞出那大唐日报出来,不会就是为了忽悠百姓去种植棉花的吧?朕就觉得奇怪,怎么最近几版的报纸,都是讲江南道和山南道移民们的幸福生活,感情你是有后招在等着他们啊。”

    “大唐日报上说的内容,也都是真实可靠,并没有凭空捏造。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朝廷的政策其实是很好的,这个比制定政策本身更重要呢。”

    “你这推广棉花种植的想法,朕算是明白了。但是这根草原的长治久安,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李世民没有理会李宽的解释,而是将话题转回到了最开始的主题。

 第481章 北边的江山大有可为(继续五更大章)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许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么游牧民族必然会是农耕民族的天敌,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游牧就注定了它的产出稳定性不如农耕,一旦遇到了天灾,立马就断粮。

    这个时候,掠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从早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一直到隋唐,这个规律都没有任何改变。

    如果没有李宽,在接下去的几百年,上千年里,也不会有改变。

    “陛下,草原之所以没有办法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地方还不是真正属于大唐。哪怕是通过战争,短暂的征服之后,最终大唐的官员也没有办法把这片土地纳入统治之中。要让草原长治久安,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

    “你的意思,推广棉花种植就能改变这种状态吗?”

    “单纯的靠推广棉花种植,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在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推广棉花种植,只要规模上去了,这些地方到处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镇,那么这些地方慢慢的就会跟关中一样,成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这些地方的牧场全部都变成了棉田,当这些地方都修筑了城池,当这些地方随时随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没,长治久安,岂不是必然的吗?”

    李宽现在的想法,就是让草原不再是草原,变成一片片良田,那么这些地方,就会是大唐稳固的州县了。

    至于对环境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这个年代,谁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老虎满山跑,树木遍地长。

    在这样的年代谈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一点意义都没有。

    “朔州自古就是边城,不说那些勋贵功臣,普通百姓有几个愿意去的呢?”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已经有点心动。

    不过,他还是对这个建议没有太大的信心。

    在他看来,真要是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草原问题,哪里还能有这样的难题落在自己头上呢?

    其实,这也算是当局者迷吧。

    以前,那是没有棉花这样的特殊作物,也没有水泥路联通长安到朔州,更没有充足的粮食。

    所以,李宽的这一套,放在以前,那绝对是属于纸上谈兵,昏招一个。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登州的鲸鱼肉干、江南的稻谷,都可以直接走水路运输到洛阳,然后通过四轮马车,走水泥路快速的转运到洛阳到朔州沿线的州县。

    有了装载量大的四轮马车和水泥路,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

    养活一个一两百万人,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这些人虽然主要种植棉花,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什么其他的作物都不种的。

    按照大唐百姓的习惯,哪怕是分给他一百亩地,他肯定多少也会种植一些菘菜啊,粟米啊之类的,解决自己的口粮问题。

    再加上这些地方紧挨着草原,牛羊也是不缺的,其实倒不至于所有的东西都依靠外地运输。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陛下,百姓也是人,只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移民的好处,那么自然有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观狮山书院医学院附属医馆准备在这些移民的州县,每个县都建设至少一座医馆,并且,微臣也会安排人手在每个州府至少设置一座棉花作坊,配套建设相应的蒙学和小学,并且鼓励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去到这些地方实习,全力支持这些州县的建设。”

    李宽推广棉花种植,显然是准备了一堆组合拳。

    百姓担忧什么,我就给你解决什么。

    一个人一百亩永业田,女人也给你分田地,一家人整体搬迁过去,很可能就是几百亩地。

    这对家中良田无几的百姓来说,诱惑力不要太大。

    一旦朝廷真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绝对会迎来一大波移民潮。

    这几年,关中的人口增加的非常快,已经有点超出土地的承受负荷了,正好外迁缓解一下这种局面。

    “如今薛延陀人也不安分,要是大量移民到朔州周边,难保大战一起,搞得生灵涂炭,到时候朝廷的威信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世民基本上已经被李宽给说服了,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担心。

    “陛下,薛延陀人已经难成大气,只需让薛仁贵带着五万大军,就可以灭了他们。之后,按照微臣的想法,西起凉州,连接银州,再通朔州,之后连上幽州,这一条横线,四个节点,将会是我大唐北方边疆的第一道纺线,如今凉州到银州的水泥路已经在修建,朔州到幽州的也已经开工,两三年后,这条纺线就已经稳固。”

    “你为何把幽州也放进去了?”

    “幽州是连同辽东的关键之地,我大唐要掌控辽东,大力建设幽州就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微臣的想法,最好就是在幽州修建一条水泥路到海边,直接走海路将大唐河东道、河北道各地连接起来,可以大大提高货物周转的效率,不管是对于商人还是对于军队,都大有裨益。”

    李世民注定是要去攻打高句丽的。

    虽然李宽早早就已经开始布局,但是幽州这么一座重要的州府,不好好经营一番,实在是不利于稳固大唐东北边疆。

    “需要朕怎么配合你这个移民的事情?”

    李世民沉默了好一会之后,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很显然,李宽的提议让他心动了。

    如果李宽的这个方案真成功了,那么黄河以南,就算是彻底纳入了大唐的实际统治范围,大唐的边疆也将往北推进一大截。

    假以时日,真正实现草原的长治久安,还真不是梦想。

    特别是建设幽州,这触动了李世民心中的某根弦,更是得到了他的认可。

    “陛下,微臣需要的支持其实很简单。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大唐纪念碑建成之时,陛下可以将朔州周围的土地大肆封赏,留下朔州以南的区域给到关中各地百姓移民使用。然后户部需要准备移民们路上的粮草,以及到达移民地点之后的农具、御寒物资”

    移民的整体方案,李宽已经跟王玄策、武媚娘等人商量了好多次了,如说起来自然是头头是道。

    大唐日报最新一版的内容,让好多红楼梦的粉丝恨得咬牙切齿。

    这个楚王殿下,又断更了!

    原本应该连载的地方,却是被棉花种植相关的章给占据了。

    在这里,不仅简单的介绍了棉花从播种到采摘的各个时间节点、注意事项,还着重说明了长安城目前的棉花收购价格和棉花的产量。

    一亩棉花地的收成,顶得上二十亩粟米地。

    渭水河边的棉田收益,今年就是这么高。

    这个数据,长安城很多勋贵都心中有数。

    不过,谁都没有去宣传,没想到现在却是楚王府自己在大肆宣扬。

    这份报纸一开始售卖,长安城,甚至是整个关中道,都开始蠢蠢欲动。

    但凡是有点冲劲的人家,都想着明年怎么能够种上棉花。

    “阿郎,你说这楚王殿下卖的是什么名堂?明明朝廷已经明令禁止在关中道继续扩大棉花的种植,为何他却是在大唐日报上面大肆宣扬棉花种植的高收益呢?这不是鼓励大家偷偷的去种棉花吗?”

    杨东看完今天的报纸,很不解的去跟杨本满商量着事情。

    今天,杨家也种植了一点点的棉花,收益倒是跟大唐日报上面说的基本吻合,比种茶叶还要高上不少。

    “没那么简单,以为对李宽的了解,他不是那么蠢的人,要不然我也不会在他手上吃那么多的亏。”

    杨本满紧皱着眉头,脑中不断的猜测李宽的真实想法。

    “他这么一搞,关中道的百姓都没有心思种田了,都想着怎么才能弄到种植棉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