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孽子-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李宽也对这段时间东方平的感悟很感兴趣。

    特别是泉州与广州,是大唐这个时候与海商接触最多的两个州府,异国番邦的商人绝对不少。

    并且,这些人从海上而来,跟长安城西市的那些胡商又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李宽有着后世的眼光,对这个年代的国际形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也只是有一定了解而已。

    具体南洋各国是什么情况,印度洋沿岸又是什么情况,其实知道的也不算多。

    特别是南洋的很多番邦国家,名字奇奇怪怪的,想记住都有难度。

    “你说的没错,香料在大唐是稀罕物件,但是在南洋却是不算罕见。本王听说南洋还有一座香料岛,整座大岛上,全部是各种各样的香料。”

    后世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调味的香料,在历史上为何也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贪官都是喜欢收集价值昂贵的东西的。

    可是,据说唐朝中后期的时候,一名宰相级的官员被查之后,家里居然搜出来来了八百石的胡椒!

    八百石啊!

    可不是八百斤!

    他又不是卖胡椒的。

    由此可见,香料在唐朝的时候,是属于贵重物品,具备一定的货币属性了。

    之前李宽之所以没有想到这一茬,主要是因为下南洋的难度比去倭国要高不少,整个南洋群岛遍布,水域复杂,还有一些海盗盘踞其中。

    贸然让东海渔业的船只下南洋,还真可能有去无回。

    要不然你以为广州和泉州那么多商人,他们不知道南洋有香料吗?不知道直接去南洋买会便宜很多吗?

    “香料岛?”

    东方平倒吸一口冷气,“那岂不是就跟金山银山一样?”

    虽然不知道李宽口中的香料岛到底有多大,但是产出的香料,绝对不是一船两船可以搬运完成,这么一想

    那就是一座活生生的金山银山啊。

    “差不多吧,关键是你要能找到这座岛。要不然,单单只是在林邑等国家的话,香料虽然也是有的,但也不是遍地都是。”

    李宽一边说,一边在心中盘桓,是不是可以考虑下南洋了?

    “王爷,如今泉州码头的船只,已经渐渐习惯了市舶司的管辖,属下准备这次回去之后,就转到广州去,把那里的市舶司也建立起来。”

    “行!一旦广州的市舶司也进入正轨,你就可以考虑和东海渔业商讨下南洋的事情了。”

    登州的造船作坊已经在尝试制作更大的飞剪船,等到明年下水的时候,差不多也就可以考虑下南洋的事情了。

    既然东方平有这个意思,本身下南洋又符合自己的布局,李宽自然没有反对的意思。

    “王爷,你放心,最多半年,属下一定让广州的所有船只都听令于市舶司。”

    有了接连几个地方的经验,东方平如今也是信心十足。

 第306章 出海的热潮

    一股从北往南的寒流一夜之间让长安城进入了冬天模式。

    街上匆忙行走的人群,都纷纷的穿上了厚厚的冬装。

    不过,一条消息的流传,却是让长安城的勋贵百姓心中充满了火热。

    东海渔业在倭国发现了一座银山!

    就程处默几个的大嘴巴,这么重要的一个发现,自然是回到长安城之后就跟着家里的吹嘘了一番,紧接着又来到楚王府别院述说了一番大伙的丰功伟绩。

    这么一来,石见银山的事情自然就迅速的传开了。

    “李忠,那石见银山的事情,可是属实?”

    长安城里都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李世民自然也是听到了。

    “陛下,是真的。属下也是刚刚接到百骑司的汇报,这石见银山,应该是在好几个月前发现的,据说程大郎他们回京的时候,那里日产白银已经超过三千两了。”

    李忠心中不由得感叹李宽真是狗屎运。

    随便派一帮人在倭国找一找,居然就真的发现了一座超级大银矿。

    就连自己也忍不住要考虑,是不是把儿子送到观狮山书院去学习,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跟着沾点光呢。

    “朕一直以为大唐物产丰厚,人杰地灵。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倭国,居然有如此巨大的银矿。看来宽儿之前说的发展海贸,还真是大有可为啊。”

    “陛下,东海渔业虽然是楚王殿下建立的,但是大部分的份子都已经送给了陛下和朝廷,说起来,属下还得恭贺陛下喜得石见银山呢。”

    李忠难得的趁着李世民高兴,也拍了一个马屁。

    “说是这么说,可是朕当初也跟宽儿约法三章,这东海渔业的事情,一切都由他说了算。这账上哪怕是有金银无数,只要不分配,那也是进不到内帑之中的。”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有点不满。

    李宽这么安排,搞得好像自己随时都在觊觎东海渔业一样。

    朕是那种人吗?

    五合居。

    最近一段时间,郭得志的压力有点大。

    点都德力压五合居,成为长安城最有名的酒楼,连带着过来听郭得志说书的人都少了一些。

    这几天,坊间里面流传着东海渔业在倭国发现超级大银矿的消息,郭得志立马就眼前一亮,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题材。

    这种类似探宝的故事,之前自己也有说过,反响非常不错。

    只是,一般人不会轻易渲染寻宝的事情,所以题材十分难寻找。

    如今这个石见银山的传说,无疑正是郭得志最想要的故事。

    只不过花了三天功夫,名为倭国寻宝记的故事,就已经在郭得志心中酝酿完成。

    “各位客官,今天小老儿要给大家说的一个故事,和长安城里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石见银山有着密切关系。且说大唐东北面,有一个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度”

    好些在五合居吃着饭的客人,都不自觉的停下了筷子。

    作为长安城最著名的说书人,郭得志很善于把握说书的节奏,对于如何调动听众的情绪,可谓是游刃有余。

    不过是两三天的功夫,五合居的生意居然就比往常要好了三成。

    而其他酒楼的说书人,看到倭国寻宝记居然这么受欢迎,立马就推出了类似的石见银山探宝大揭秘、一座银山的故事、我和石见银山不得不说的故事的说书内容。

    如果有热搜排行榜的话,那么石见银山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头条。

    点都德中,郭阳和邓峰心情愉悦的坐在雅间里面品着新出的菜式。

    “郭兄,这几日木材的销量,就快要赶上上个月一整月了,特别是那些巨木,原本是接连跌价了两年,如今居然有了回涨的趋势,实在是大快人心啊。”

    “我这边的情况也差不多,往日一般都是自己直接采办木材的几家造船作坊,突然都开始找我买木头了,特别是那种适合造船的木头,几乎就是有多少要多少。”

    自从当初修建大明宫的时候吃了个大亏,郭阳和邓峰可谓是缓了好几才缓过劲来。

    要不是水泥的推广有个过程,有些思想老旧的人家又不爱使用,郭阳和邓峰估计就撑不到今天了。

    “着实如此,来我那买木材的,基本上也都是用来造船的。这几年,渭水河边的造船作坊可是多了不少,没想到现在又有这么多人准备去造船。”

    邓峰作为木材商人,自然很关注造船作坊这种用木头的大户的变化情况。

    按照他的理解,大唐的造船作坊,这几年可是多了不少。

    正常情况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都不会再有什么新的造船作坊成立了,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石见银山的发现,彻底的刺激了勋贵世家参与到海外贸易的热情。

    这次是东海渔业,下次指不定就是自己了。

    也不用石见银山那样的超级大银矿,只要发掘一个普通的银矿,也足够一个世家兴奋不已了。

    登州刺史府。

    “淳于使君,这几天从长安的方向来了不少陌生的商队,要不要派胥吏去调查调查,看看这些人都是来干什么的?”

    淳于家作为登州的地头蛇,消息是非常灵通的。

    “调查什么?这有什么好调查的。当初程处默他们那帮人一回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挣钱的机会来了。”

    淳于难露出了一个迷之自信的微笑。

    “挣钱的机会?”

    淳于博一520 时没有反映过来淳于难说的是什么意思。

    “是啊,你别只顾嫉妒东海渔业在倭国发现了大银矿,你要想到这个消息传开来之后,大家的反应。”

    “莫非使君你这段时间频繁安排属下去各个造船作坊里面买船,就是跟这个有关系?”

    淳于博也不傻,很快就联想到最近家族的各种动作。

    登州府的各个造船作坊,但凡是有现成的船只,不管是什么船,都被淳于难派人买下来了。

    童叟无欺的价格,谁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甚至一些作坊里面还在建造的船只,只要肯买,淳于难也让人下了定金。

    长安城那些世家勋贵,但凡是想要早点出海,不找自己买船,短时间内就别想买到多少船只了。

    淳于难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没错,为的就是今天。记住了,最近买下的船只,如果有人要买,全部加价三成!”

 第307章 怎么说话不算话呢(五更求月票)

    十一月十一日,是个良辰吉日。

    天还没有大亮,李宽就被叫醒了。

    楚王府中,早已经热闹非凡。

    马周、王玄策、褚遂良、东方平、上官仪、薛礼、王富贵等人就不用说了,昨晚直接就在王府里面忙碌了一晚上。

    哪怕是李孝恭、李道宗等长辈,也是早早的来到了楚王府。

    在李孝恭的亲自主持下,李宽规规矩矩的完成了一些列繁杂无比的告祖仪式,然后骑着马前往宿国公府迎娶王妃。

    大唐的亲王成亲,如果不是陛下赐婚或者对方不是朝廷重臣的女儿,只需要派迎亲队伍过去就行。

    不过,程静雯既是李世民赐婚,又是宿国公程知节的女儿,这迎亲,李宽是逃不脱了。

    当然,这么重要的仪式,哪怕程静雯只是普通人家女子,李宽也是不准备缺席的。

    爱她,就给她一场盛大的婚礼。

    李宽的迎亲队伍很壮观。

    衣着统一,步伐一致,就连挥手的动作都是一模一样。

    队伍两边,身披红色披风的楚王府护卫是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长安城很多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踏着正步前进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驷马轩车,红幔翠盖,上面插四爪金龙,四角挂着丝穗。

    鼓乐一应俱全,随从人员高达几百人。

    这一支队伍,刚刚出楚王府,就成为了无数人的焦点。

    程处默作为大舅子,今天自然是不在迎亲队伍之中的,但尉迟环和房遗爱,甚至是连李治这个晋王,都规规矩矩的跟在李宽后面。

    亲王的婚事,本来就是皇家的大事。

    李宽这个近几年来风头正盛,深的李世民喜爱的亲王,就更不用说了。

    “陛下,楚王殿下的迎亲队伍已经出了王府,正按照规定的时辰往宿国公府而去。”

    楚王殿下成婚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