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孽子-第14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站在小玉米旁边的是淳于通。
作为淳于难的侄子,他被安排过来给船队做向导。
淳于家在海上的产业,基本上都是淳于通在负责。
不客气的,论起对大海的了解,淳于通在登州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不要以为勋贵子弟就都是不无术的。
其实恰恰相反,大部分的勋贵子弟,其实人家的识和修养,是比一般的百姓要高的。
个别纨绔子弟,另当别论。
这个情况,其实不管是在大唐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的。
“我之前有看一些海员出版的航海日志,好像是这么描写的。”
秦怀道在旁边补充了一句。
虽然他跟淳于通没有什么交情,不过人家既然出来帮忙,那么能够帮忙的还是帮忙几句好话。
毕竟淳于家也算是太子党的成员了。
这些年虽然一直都在登州这里发展,实力跟五姓七望没有办法比较,但是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这么来,之前阿耶跟我的捕鲸的故事,应该也是真的咯?
这些鲸鱼在海里面,真的会喷水吗?
它们看到我们的海船不仅不逃跑,反而还要靠近过来?”
小玉米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变成了一个张口闭口都是“为什么”的“问题少女”。
“太子殿下的这个事情,绝对是真的。
不过鲸鱼在登州附近的海域,已经不是每天都能碰到了。
运气好的话,我们出来三五天可以捕捉到一条鲸鱼。
要是运气不好的话,估计等好几天都碰不到鲸鱼的影子呢。”
淳于通可不敢在小玉米面前话。
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是什么养的,他就如实来。
这样自己不需要额外的承担什么责任。
“我就不信我们在船上一直漂着都等不到一只鲸鱼。
作为海里面最大的动物,我要是不捕捉一条鲸鱼回去,那我就在船上住下了。”
小玉米可不是那么愿意妥协的人物。
她认定的事情,显然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小玉米,淳于通的其实没有错,我听以前在登州这里有几十支捕鲸队,最繁荣的时候一天就有十几只鲸鱼被捕捉回来。
不过后面大家发现函馆港那边和蒲罗中那边的鲸鱼比登州这里更多。
慢慢的,这些捕鲸对就开始分散开来了。
如今的登州,捕鲸业虽然也还算比较发达,但是很多船队已经把海船开到更远的海域去捕鲸来了。
真正大唐最大的捕鲸地点,反倒是蒲罗中了。”
秦怀道跟着小玉米出海,显然也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要不然他也是第一次出海,怎么可能了解那么多相关的东西呢?
“秦郎君的没有错,这个捕鲸业,现在还真是蒲罗中最发达。
那里四周都是大海,又有许多岛屿,很多鲸鱼都会在那里出没,
真的算起来,登州如今连大唐第三都算不上了。
除了蒲罗中之外,还有好几个地方的鲸鱼捕获量都比我们要多了。
不过好在除了捕鲸之外,整个渤海海域和登州外海的海鱼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按照现在的船队规模,每年的收获都还是很不错的。”
淳于通一边着话,一边拿着望远镜观察四周的动静。
小玉米这么坚定的要寻找鲸鱼,他肯定是要全力帮忙的。
要不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了。
“这个季节登州这里的飓风多不多?
我好想体验一下飓风来临是什么感觉呢。”
小玉米这话一出口,众人都很是无语。
飓风这个东西,出海的人都是最害怕的。
小玉米倒好,还想亲自体验一下。
“小玉米,你的《海底两万里》的初稿都已经写完了吗?”
秦怀道很是生硬的转移了一下话题。
飓风这个事情,显然是没有人愿意跟小玉米去深入的交流。
要是回到了陆地上,大家再讨论一下还没有什么。
“已经差不多了,就剩一些关键的章节还没有完成。
阿耶给了我不少的意见,我只要完善一下,今年肯定是可以出版的了。”
到自己写的书,小玉米的注意力立马就被转移了。
没办法,这可是她开始写的第一本书啊。
还是一种全新的题材。
虽然不知道市场反应会怎么样,但是小玉米自己是觉得非常有意义的。
“那大唐的书友们有福气了。
我记得师父当时给了你不少的参考意见。
等到写完《海底两万里》,你还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写呢。
到时候大唐的读书人都会觉得自惭形秽吧。”
在秦怀道的话题转移之下,小玉米已经完全被带偏了话题了。
好在她是第一次出海,大海上的很多东西对她来都是非常新鲜的。
所以很快的淳于通顺利的把话题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
“离‘妖言惑众杨本满号’约两百五十米左右,海面好像是被水底发出的光照亮了。
这光并不是一般的磷光,反倒是有那么一点手电筒发出来的光的感觉,这谁也不会弄错。
这个怪物潜在水面下几米深,放出十分强烈而神秘的光,就像有些船长的航海日志中所指出的那样。
这种特别灿烂的光芒必定是从什么巨大的发光动力发出来的。
发光的部分在海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结构和运动规律中去……”
船舱里头,在两把手电筒的双重照明之下,小玉米在那里开始改着自己的文章。
《海底两万里》的篇幅并不算是很长。
小玉米现在是已经开始精雕细琢,希望把这个文章写得更加有趣、语句更加优美。
这个年代的文章,大家普遍还是比较讲究的。
哪怕是李宽之前发表的,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红楼梦》,里面的语句都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写出来的。
当然了,《海底两万里》毕竟只是一个科幻,要求没有那么高。
故事性才是最主要的。
在故事情节丰富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文字是否优美。
这一点,倒是跟后世的网络有那么几分相似之处。
故事好不好,才是最主要的。
文字要是也好,自然是更好了。
就这样,小玉米一边重新看着自己的手稿,一边修修改改。
结合今天在海上的见识,有不少文字她都开始做了修改。
一本流传千古的,也越来越接近成熟。
第1591章 西湖美景
当小玉米在登州折腾的时候,李世民一行人也来到了杭州城。
一路上,李世民可算是亲眼见识到了自己治下的江山发生了多大的改变。
这让他对大唐的情况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
“玄龄,以前宽儿在我面前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时候,朕还不以为然。
现在到了杭州待了几天,朕总算是对这个话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了。
这江南的景色,跟长安城还真是很不一样。”
李世民兴致勃勃的跟房玄龄一行人在游西湖。
“陛下,自信西晋南下之后,江南这里的发展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更多的士人和匠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杭州这片区域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加上前隋时期,也算是非常重视江南这边的建设,杭州这里的情况自然也就更加不一样了。
之后太子殿下在这些地方大力鼓励发展海贸,不管是扬州还是苏州,亦或是杭州和明州。
这些海贸城池的经济都是非常发达。
这经济发达了,官府的赋税收入自然也就高了。
这么一来,各种道路的修建和维护也就有了钱财。
那些富商往往也都愿意做一些捐资助学,修路铺桥的事情。
时间一长,整个城池的情况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房玄龄看着西湖四周的美景,脸上也满是笑容。
这辈子,他还没有好好的这么游玩过呢。
作为尚书左仆射,他已经担任了差不多十八年的宰相了。
说是位极人臣,也没有什么错误。
如今上了年纪的他,对于仕途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追求了。
所以游玩的心态自然也是发生了变化。
“杭州虽然风景还算优美,但是也没有达到‘天堂’这种地步吧?
太子殿下那话,说的还是稍显夸张了。”
长孙无忌一如既往的发表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好在李世民也好,房玄龄也好,对于长孙无忌说的一些话,已经选择性的无视了。
“杭州之美,在于西湖。
微臣听说当初太子殿下第一次来杭州的时候,就安排人在西湖修建了一座堤坝,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那条横堤。
在这条横堤左右,种满了银杏树,等到秋天的时候,整个银杏树都变成黄色的,那是一年最美的时候。
除此之外,在西湖中间还有一座小岛,这个岛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也算是西湖一景了。
最有意思的是太子殿下当年写了一部《白蛇传》,里面就有不少跟杭州相关的情节,甚至书中说的临安城,据说就是杭州城,只不过太子殿下故意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为了让杭州跟《白蛇传》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上一任的刺史还专门安排人在西湖边上修建了一座雷峰塔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改进,整个西湖终于有了今日我们看到的这个风景了。”
房玄龄陪在李世民身边游玩,显然也是做了功课的。
作为江南道的名城,新华书店里头关于杭州相关的书籍,其实也是不少的。
毕竟现在的印刷成本下降了不少,纸张的成本也变得低了不少。
许多人都有机会去印刷自己的书籍了。
相应的,整个书籍的市场也在快速的扩大。
因为识文断字的百姓变多了,百姓的收入又变多了。
而书籍的价格却是在下降。
这么一来,大唐现在一年出版的书籍总数量,跟贞观元年比起来,那就不是几倍的差距,而是几十倍,几百倍的差距了。
“修建**塔可是使用了杭州府赋税收入的,这一点我当初也是专门提出了疑问。
为了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就去投资修建一座佛塔,这个行为其实是有点奇怪的。
大唐现在的国教是道教,官府主动扶持佛教寺庙修建的行为,显然是不大合适的。”
长孙无忌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切入点去反对房玄龄。
他们两个在朝中也算是斗了很多年,没想到现在跟着李世民游玩,有没有真正的闲下来。
想来李世民自己的内心是深处,也是还没有接受让自己闲下来的状态的。
“大力扶持佛教寺庙的修建,肯定是不合适的。
但是结合当地的情况适当的修建一两座寺庙,我倒是觉得不算什么。
就像是西湖边上的雷峰塔,这都已经成为大唐百姓都知道的存在了。
虽然对于大部分的百姓来说,不可能因为要看雷峰塔而专门来一趟杭州。
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