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孽子-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微臣赞成修建新宫!”

    “什么?”

    李世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李宽怎么突然

    “微臣赞成修建新宫。新宫修建,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嘭!”

    李世民脸色一黑,大怒道:“你敢讽刺朕?”

    如今的李世民,正当壮年,头脑清醒的很;对于修建宫殿有多麻烦,朝臣为何大规模的反对,他自然很清楚。

    现在突然听到李宽说什么“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立马就感觉那是在讽刺自己。

    真要是这样,那些朝臣还反对什么?

    早就举起双手双脚赞成了!

    这个孽子,现在是连朕都不放在眼里来了吗?

    李世民越想越生气,站在角落里的李忠,觉得御书房中的温度都下降了好几度。

    “陛下冤枉微臣了,新宫修建,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微臣说的是真心话!”

    李宽知道李世民估计想多了,自己要是不好好的解释一下,今天还真要吃不了兜就走了。

    “哼,那你就给朕说说功在何处,利在何方?”李世民死死地盯着李宽,“你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可就不要乖朕不客气了!”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 

    很显然,此时此刻的李世民是真的生气了。

    而一旁的李忠,更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楚王不靠谱,自己又不是不知道,为何自己还要作死啊?

 第187章 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八更继续求月票)

    御书房中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李宽快速的理了一下思路,“陛下,新宫修建,有三个巨大的好处。第一,体现陛下的孝心,为太上皇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乐土;第二,促进大唐新的建筑技术的发展;第三,为施工的百姓提供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第四,有力促进长安城商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流通。”

    李忠在一旁听着李宽说话,头低的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恨不得钻到地洞里。

    楚王殿下就这水平?

    这说的都是什么呀?

    “这就是你说的利在当下,功在千秋?”李世民的脸色并没有任何好转。

    “陛下,太极殿始建于大业二年,当时修建的比较匆忙,事到如今,已经破坏不堪,勉强继续使用,不利于陛下身体健康,不利于展示大唐朝廷的威严,不利于李唐王朝的基业长青。就是今天陛下不修建新宫,那么十年后,三十年后,五十年后呢?

    太极宫迟早是不堪使用,修建新宫是必然的,今天陛下不建,那等到太子殿下即位或者再下一任帝王即位,修建新宫的难度就更大了。陛下何必把这个难题留给后世子孙呢?”

    见李宽总算是说了点稍微靠谱的东西,李世民脸色稍缓,“哼,你说的倒是轻巧。朝中那么多大臣,你以为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肯定想到啦!”

    李世民:

    “但是,他们虽然想到了新宫修建的好处,却是夸大了修建带来的困难。”

    “户部专门测算了,修建新宫,耗费巨大,怎么在你口中就成为夸大了困难呢?”

    “陛下,其实朝中大臣反对,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个问题吧?”

    “什么问题?”

    “钱呗!”

    李世民听了无言以对,这个回答虽然十分简单,却是让人没有办法反驳。

    “大唐年年征战四方,好不容易缓了几年,老百姓的日子刚刚变好,钱确实是一个问题,要不然朕早就直接下旨了。”

    “陛下,钱不是问题!”

    “问题是没有钱啊!”李世民看着李宽,“莫非你愿意慷慨解囊?朕可是听说楚王府富可敌国,长安城没有哪家勋贵比得上呢。”

    李世民半真半假的说了一句话。

    讲真,李忠提议问问楚王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就想到了这一点,并且觉得似乎还挺有可行性的。

    就是,似乎有点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臣。微臣府中的钱财,随时可以奉献给陛下,莫说是用来修建一座新宫,哪怕就是”

    “行了,朕跟你开个玩笑!”

    李世民终究是千古留名的帝王,虽然刚刚小小的心动了一把,但是还是分得清是非。

    “不,陛下,微臣确实觉得钱不是问题。”

    李宽脸色露出微笑,眼神坚定的看着李世民。

    “只要陛下答应微臣一个条件,修建新宫的钱,不需要户部出一钱,微臣全包了?”

    听到李宽这么说,李世民反而皱起了眉头,“朕刚才乃是玩笑之语。修建新宫,耗费千万贯以上,你真以为自己富可敌国啊?”

    “不,陛下,这修建新宫的钱,微臣不打算从府上出一钱!”

    “那钱从哪里来?”

    李世民被李宽的话搞糊涂了。

    不用户部出钱,楚王府也不出钱,钱从天上掉下来吗?

    莫不成这他还想要盘剥百姓不成?

    不行,绝对不行!

    李世民的脸色不断的变幻。

    “只要陛下微臣答应,将市舶司交由微臣负责十年,所有州县出海的船只,都归市舶司管辖,那么这修建新宫的钱,微臣便有办法解决。”

    李宽最终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单单东海渔业在登州一地,出海两次就带回来两百多万两白银,一年下来至少可以有五六百万两白银。

    大唐东南的广州、泉州、明州、杭州,虽然远离长安城,但是海贸却是已经发展多年,当地的豪商绝对不少。

    只要掌握了大唐海贸的管辖权,李宽根本就不担心区区一千万贯的新宫修建费用。

    再说了,是不是真的要一千万贯,也是个问号。

    “你怎么解决?”

    李世民没有直接答应李宽,而是想具体听一听他的想法,毕竟这个事情太大了。

    “有三个办法,第一就是继续扩大海贸,这一点,东海渔业的情况想必陛下是知道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示意李宽继续说下去。

    “第二,就是对所有的出海船只进行管理,征收市舶税。不管是海外来船,还是我大唐出海的船只,但凡是有货物流动,就按照十税一进行征收。”

    李宽的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东南那些州府的,从东海渔业的情况来推测,这部分的税收不会少。

    “最后,就是出售海贸令旗,所有出海贸易的船只,均需要悬挂大唐令旗,否则水师就可以对它进行拦截,各个码头不允许其靠岸。”

    李宽提出这个方案,其实是为了避免大家看到海贸利润巨大,一窝蜂的挤上去,生生让那些番邦商人占了便宜。

    通过出售令旗,可以有效的控制海贸船只的数量和货物的价格,避免出现卖的越多,挣的越少的情况。

    当然,这也是和市舶税相联动的一个措施。

    “按照你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以解决新宫修建的钱财吗?”

    李世民将信将疑的问道。

    “陛下,如果不够,微臣愿意垫付;当然,如果有剩余,那也是微臣的了。”

    看到李宽自信满满的样子,李世民心里稍微安定了几分。

    “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要求,一并说出来,一旦圣旨下来了,可就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李世民心里已经同意了。

    “要说要求,那还是在市舶司上面,微臣希望市舶司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水师和缉捕人手,否则对那些大海商没有任何威慑力;再者,这市舶司,朝廷有监督之权,一切事宜,却是要按照微臣说的去办。”

    “好,就如你所说。在尚书省新设市舶总督,全权负责大唐各地市舶司的事宜,而新宫建设,也要立马行动起来。”

    李世民觉得最坏的情况也坏不到哪里去,思考了片刻之后便同意了李宽的提案。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pp, !

 第188章 接了个大活(九更你懂得)

    李世民圣心独断,第二天就在朝会上宣布了设立市舶总督的决意。

    而新宫修建不需要户部出任何钱粮,只需要协助配合,戴胄自然不会再反对。

    一项纷纷扰扰了一个多月的提议,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了通过。

    “大哥,陛下的旨意你怎么看?你有何想法?”

    阎立本被李世民任命为新宫修建的将作大匠,是最先动起来的人。

    “我原以为这事至少还需要再争论几个月才会有结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定论了。楚王殿下夸下海口,半年之内就要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建设,依我看来,这一次”

    说话的是工部尚书阎立德,也是阎立本的同胞哥哥。

    阎家在大唐也算是一个勋贵之家,特别是北周时期阎立本兄弟是北周武帝的外孙,地位显赫。

    隋朝的大运河,有一部分就是阎立本兄弟的父亲所设计,而到了唐朝,他们兄弟两子承父业,是有名的工艺学家,皇帝的礼服及仪仗车舆伞扇、宫殿、皇陵,基本上都是出自他们兄弟之手。

    这次建设新宫,李世民立马就任命阎立本为将作大监,相当于是项目的总工程师了。

    “工期实在是太短了,宫殿的图纸我可以抓紧弄出来,但是很多材料的准备,根本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阎立本也是一阵头大,不知道怎么才能在半年内把第一期工程完成。

    虽说是第一期,但是既然要让太上皇居住,自然不可能只修建一座宫殿啊。

    “二弟,依我之见,你还是赶紧去找一找楚王殿下,从这几年的行事来看,楚王殿下并非传言的那么荒诞不经,说不定他有其他的想法。”

    李宽揽了个大活回来,楚王府上下立马就忙碌了起来,就连远在凉州的马周都有安排人去把他召唤回来。

    市舶都督府管辖大唐所有海贸事宜,目前只有登州是像模像样的,其他几个州府根本就还没有任何动静,第一期工程估计很难用上这些地方的市舶税,但是活却是得尽快开始。

    新宫修建至少需要动用万人以上的匠人、农夫,这些人员的招募,虽然户部和工部都会协助,但是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得楚王府的人去做。

    施工涉及石头、瓦片、青砖、沙石等物资,都需要安排人马去准备。

    而最核心的水泥问题,更是李宽亲自在带领一帮匠人进行试制。

    好在李宽下面现在有王玄策、上官仪、许敬宗、褚遂良、马周、戴全、周二福、王富贵等水平高超的人手可以调用,要不然还真是忙不过来。

    楚王府的南山建工招人了!

    这个消息快速的通过玻璃作坊、蜂窝煤作坊、镜子作坊、纺织作坊里的帮工们,传到了关中大地。

    特别是蜂窝煤作坊,当初可是安置了不少雍州府的流民,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些人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而当初建设的观狮山学堂、楚王府蒙学以及各个作坊的夜校,让大部分匠人、帮工,都学会了识字。

    虽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吟诗作赋的程度,但是简单的书信却是问题不大。

    特别是现在纸张便宜了,长安城和各地的书信往来就更加频繁了。

    蓝田县刘家村,今天一大早,族长刘元就接到了从长安城捎来的一封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