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寒门书生-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弛冷笑说道:“今日宴席开始之时,我说有你勾结胡人通敌的罪证,结果宴席还未结束,就有刺客行刺于我和成都王,大人难道不觉得这未免太巧了一点么?这么着急就要杀人灭口,未免自露了马脚!”

    梁州刺史一直以为他有把柄握在张弛手中,此时虽然已经盛怒,可又不敢用言语激到张弛,生怕他真有自己与胡人通敌的把柄,如果在殿前抖了出来,那自己可连一点回环的余地都没有了。

    “都督大人稍安勿躁,今天这刺客一事本官是真不知情。”梁州刺史无奈得只好低声下气的说。

    这个时候成都王也看出了一分端倪,梁州刺史平日里嚣张跋扈,曾给过谁人面子?今日里却对张弛百般忍让,难道梁州刺史他当真勾结胡人?

    蜀中益梁二州最大,如果这二州其中一州投敌那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因此成都王不禁问道:“都督大人若有凭据,但说无妨。”

    “禀成都王,微臣大军北伐之时曾生擒一名胡人将领,并找到了梁州刺史他通敌叛国的铁证,我本念及大家同殿为臣的情谊,不忍他受千刀万剐之刑,只要他诚心悔过,我也就既往不咎,所以现在人证物证都在汉中,并未带到成都。可今日梁州刺史竟然要使刺客杀我灭口,先请成都王将梁州刺史收押,我即刻命人北上汉马将人证物证带来请成都王定夺。”

    梁州刺史本来已经冒出了冷汗,可忽然又听张弛所说,到也不见得事情如他想的那般严重,最起码他张弛现在拿不出什么证据。

    梁州刺史的态度大变:“你含血喷人!我是朝廷大臣,你现在无凭无据,说要收押就收押,怎能服人?我还说我有你通敌的罪证在手,只不过现在不在成都呢,难道我也直接将你收押不成?”

    然后他又对成都王说道:“微臣乃是一州刺史,当初评定品级,微臣乃是上中之品,尽忠为国。而他张弛无品无德,如果成都王仅听信他一面之词就使微臣入狱,就算微臣愿意,可我梁州各郡将官兵马怎能心服?”

    梁州刺史说的上中之品,乃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士的制度,将天下之人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并以此来定人品行,也为升迁的重要依据,只不过这九个等级分得却太不公平,士族豪门出生,天生就是上等人,而流民百姓出身,就永远都只能是下等人。

    其实成都王如果现在要抓梁州刺史也不是不可,只不过他担心的是梁州的兵马,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的确难以让人信服,难免梁州兵马就会生事,到时候反攻倒成都来可就不好了,因此成都王想了又想,最后说道:“都督大人既然有铁证就在汉中,不如等取到成都来再行论罪,否则万一冤枉了梁州刺史,难免让天下士子寒心。只不过在此期间梁州刺史身有嫌疑,也就不要出城了,待一切有了定论之后,再做决定。”

    整  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

第150章 兵变前夕



    。梁州刺史的属地当然在梁州,最开始梁州的州治也就是汉中,可后来胡人入侵,梁州刺史勾结胡人未作丝毫抵抗,就将巴山以北所有地区尽数献给了姚秦。

    巴山以北尽皆沦陷,所以梁州的州治也就移到了蜀中平原之上,离成都倒是不远。所以他一直也不在自己州治,反而在成都起了一座府邸,常住成都。

    梁州刺史是个典型的“骑墙派”,当初胡人攻过来的时候,如果他抵抗,那损失的必然是他梁州兵马,而且胡人铁蹄之下也未必守的住,纵使惨烈的败回成都,以后也没有了与益州刺史争锋的本钱,因此他这才勾结的胡人。

    可他虽然勾结了胡人,也将巴山以北尽数奉送,但却始终也没有完全纳降,因为他还在观望。如果胡人势头大好攻入了成都,那他再顺理成章的投靠胡人。

    其实他也真的一度以胡人攻入蜀中已成定局,没料到跑出了一个张弛,竟然轻而易举的将姚硕德三十万大军打得大败亏输。

    姚硕得兴兵要攻伐蜀中,蜀中就要抵抗,就好比两只船,这两只船必然有一艘要沉,既然不知道那艘会沉,那不如先暂时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沉了,他就站在另一只船上。

    总之他是不会吃亏。哪边强势他站在哪边,自己的势力可不能丢。

    可他算计的虽然不错,只可惜有的时候强势的一方却未必容他。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梁州刺史下殿之后回到自己府上,已经怒不可遏,恨声说道:“张弛,这可是你逼我的!”

    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这个道理他梁州刺史怎能不懂,现在这个局势,也就不能怪他梁州刺史先下手为强了。

    梁州的势力虽然不在成都,不过成都里他倒也安插了不少人马,都是他的亲信,为的就是以防万一。他与胡人勾结,凡是怎么能不留个心眼?现在既然已经败露,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命梁州兵马火速来攻成都,同时自己也在成都城内兵变。

    只要能先杀了成都王,再杀益州刺史和张弛,那蜀中还就是自己的了?

    到时候想投降胡人也罢,自己自立为王割据蜀中也罢,等到时候看局势再说,起码眼前足可化险为夷。

    其实这一点上梁州刺史早已经做了准备,问他的一名心腹说道:“刀枪甲胄准备的如何了?”

    “刀枪之类的武器倒是锻造已经只是甲胄还要费不少时日。”

    “等不得了,”梁州刺史说道:“命城内人马到府上聚集,随时准备兵变。”

    其实早在梁州刺史入主成都之时他就早做了准备,他要进成都容易,可是他的大军却都只能在城外驻扎,城内都是成都王直属禁军,不过他倒也有应对办法,先命兵士假扮寻常百姓入城,然后散居成都城内各地,等有需要时再行集结。

    而至于兵器甲胄,他则秘密带进来了一些工匠,在他的刺史府里日夜赶工。

    所谓厚积薄发,现在重要要到了他爆发的时候了:“另外向城外传出消息,命参军谯纵统帅梁州兵马,速来成都接应。”

    “是!”下人领命而去。

    梁州刺史在策划的紧锣密鼓的时候,张弛却好像没事人一般,整日里赴百官请宴,酒倒是没少喝。

    暗刃有些为他担心,曾说过:“你如此逼压梁州刺史,难道就不怕他狗急跳墙么?”

    张弛却神秘兮兮的笑着答道:“跳吧,跳吧,我还就怕他不跳呢。”

    这一日成都王请张弛上殿,又问他说道:“都督派人前往汉中取梁州刺史通敌的罪证,不知几日能回?”

    结果张弛据实以报:“不瞒成都王,微臣其实并没有派人前往汉中。”

    这一句话把成都王搞得一愣:“这是何故?”

    “其实我并没有他通敌的罪证在手。”张弛双手一摊,笑道:“成都王放心,我倒不是信口雌黄,梁州刺史却有通敌的嫌疑,只是他做事缜密,难以抓到他的把柄。我这么做乃是逼他露出马脚,引蛇出洞。”

    “原来如此。”成都王这才恍然大悟,不过想了想又劝道:“但只怕引蛇出洞咬到了自己的手,就反为不美了。”

    “成都王放心,我早已经做了完全的准备。”张弛笑道:“他若没有通敌,自然不怕我所谓的罪证,可如果他当真通敌,必然想方设法自救,现在他人在成都之内不能离开,也就只有一个办法……”

    张弛说道这里却嘎然而止,不过成都王早猜出了后面的内容,跟着说道:“兵变!”

    张弛微笑点头。

    不出两日,道玄已经快马赶到了巴郡,并将谢灵运与韩夫子接了回来。

    此时的谢灵运也与当初他们刚见到谢灵运时大为不同。

    当初张弛道玄以及三桐三人,是在会稽山阴救出的谢灵运,其家已经被五斗米道所屠戮一光,而且后来随张弛等人一起来了蜀中,他也一直闷闷不乐,不过此时道玄再见到他时,他已经变得开朗了许多。

    平日里有韩夫子教导他读书,日子倒也过得愉快。

    韩夫子本来就出身于建康的三无书院,倒也是人尽其用。

    谢灵运他自己向来好学,而且根基又好,连韩夫子也不仅夸赞他年少博学,聪明过人。

    只不过年纪轻轻的谢灵运却多少有些持才自傲,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下人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曹子建当然是指曹植,韩夫子对这番话可不认同,笑道:“你这番话可太藐视当今的饱学之士了,别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今天下仅张弛一人,其才学就不在你所说的八斗之才曹子建之下。”

    说完他就与谢灵运讲了当初张弛在三无书院中杯酒赋诗的往事,并且说道:“当初建康士子中广为流传三绝之说,所谓三绝,即是张诗王字子建子建文章就是指曹子建的王字,就是指王右军之字,而三绝之首,就是张弛的诗文,当真可以说是旷古绝今,稀世罕有。”

    听了这些话,他还真希望能再见见张弛他是不是真的和韩夫子说的那般有真才实学。所以道玄来到巴郡接他二人去成都的时候,谢灵运倒是满心欢喜。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谢灵运轻声吟诵。

    这两首诗当然是韩夫子教给他的,当初张弛在建康三无书院的诗宴之上,杯酒赋诗,早已经将韩夫子所深深折服。

    谢灵运虽然年纪轻,可也是识宝之人,自然知道这首诗千古难得一见,更是对张弛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道玄笑道:“这算什么,我跟在张大哥身边,常常能见识得到张大哥的诗才,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张大哥为人处世上所展现出的智慧,那才当真是学也学不尽的呢。而且其中有很多又暗合我们佛家禅理,当真让人钦佩不已。难怪我师兄当初让我随他入世修行,今日看来才深觉其中道理。”

    有这两人在谢灵运耳边夸赞张弛,所以一到了成都的都督府,谢灵运便缠着张弛,让他写诗。

    谢灵运年纪小,但是还很能磨人,张弛推脱不过,笑道:“就算让我写诗,可总要有个题目吧?”

    谢灵运年纪小,所以也跟着道玄一样,称呼张弛为“张大哥”,此时想了想说道:“战场之上健儿突阵,神威震天,威风飒爽,不如张大哥就以战场上的事情为题吧。”

    张弛叹息,拍了拍谢灵运的头,说道:“你只知道战场之上声威震天,可是难道不知有多少英雄儿女因为战乱而死,多少家庭因为战乱骨肉分离呢,战场之上又哪有什么威风飒爽,有的也只有抱戟望月,三更苦叹。”

    说完张弛也吟诵了一首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谢灵运虽然年纪小,可也听得懂其中的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