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封侯-第7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军副将,跟随杨元清镇守江陵,前年成立黄河水军,李勤功被调来出任水师副统制兼任黄河水军都督。
牛皋率领战船袭击大名府的羊肉补给船,牛皋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实际指挥作战的将领正是李勤功,牛皋回太原继续坐镇,李勤功便成为真正的水师都督。
清晨,李勤功此时站在城墙上,注视着西面的动静,他已得出消息,六千女真骑兵驻扎在二十里外的一座山坳里,无数小队在彭城县四周寻找战船。
李勤功暗暗好笑,城外连一个百姓都没有,还能找到战船?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居然想来摧毁西军的黄河战船,什么时候冬天会将船只冻在冰面上?
彭城县内有八千军队,都是水军,虽然人数比对方多,但对方是骑兵,况且水军并不擅长陆战,把八千水军派出去只会被对方全歼,还不如死守县城。
这时,一名斥候骑兵从城外奔来,奔至城下大喊道:“李都督可在?”
李勤功探身出去,“我在这里,有什么事?”
“启禀都督,六千女真骑兵南下了。”
“什么时候的事情?”李勤功急问道。
“一个时辰前,天还没有亮他们就出发了。”
“知道他们去哪里吗?”
“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只知道他们并没有过黄河,而是沿着黄河西岸一直南下。”
沿着黄河西岸南下,那就是走邳州,邳州被黄河一分为二,东岸属于金国,西岸属于宋朝,对方走的是西岸,那就不是退回去,而是去骚扰宋朝了。
邳州也是黄泛区,百姓不多,只有一座大县,宿迁县,因为这里是宋朝的最北边界,所以宋军在邳州驻扎了重兵。
宿迁县可是有王建的两万军队驻守,由于邳州不是西军的管辖范围,没有实行坚壁清野,如果金兵在邳州抢掠民财、奸淫妇女的话,王建一定会出兵。
李勤功和王建的关系很不错,虽然王建是郦琼的死对头,但李勤功却认为王建很厚道,而且守规矩,有时候徐州没有一兵一卒,王建也绝不会逾越边界一步。
王建尤其善待百姓,这一点连雍王都很欣赏王建。
李勤功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王建,这支军队并不是女真铁骑,而是东胡骑兵,两万宋军完全可以与之一战。
李勤功当即派出两名斥候骑兵携带他的亲笔信,骑双马疾速赶往宿迁县报信。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察访
此时,陈庆正途经太原,他是前往大同府巡视防御,顺便视察太原,陪同陈庆访问官员是河东兵马使、都统制牛皋、以及太原知府曹德。
曹德原本是演武堂教谕,也就是军校校长,因为原太原知府兼河东路尚书行台长史张纯孝重病缠身,辞官回乡后,陈庆便任命曹德出任太原知府。
曹德是大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后人,在仁宗年间曹家又因为曹皇后的缘故,成为大宋重要的外戚,在大宋威望很高,不过南宋建立后,这些从前的外戚并不受新天子赵构的重视。
曹德是曹家嫡子,原本是刘光世手下重要将领,刘光世在淮北几次惨败,他有韦太后庇护,没有被追责,追责的板子最后却打在曹德身上,从统制官降为统领,并剥夺了他的爵位。
曹德深感不公,一怒之下前往京兆投靠了陈庆,得到陈庆的重用,先后出任兰州兵马使、凉州制置使,后来又转为文官,筹建并出任演武堂教谕,这次陈庆更是提升他为太原知府兼河东路转运使,并封其为高平郡公,这虽然是一种笼络,但更多却是对他的信任。
至于河东路尚书行台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处于被取消的状态,尚书行台原本是距离统治中心太远,交通和通讯不便,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行政措施,为内政堂的外派机构,内政堂先后在四川路、河东路、荆湖南路、河南路以及灵夏路设立了尚书行台。
但随着京兆执政能力不断加强,政务、财税、监察等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大,行台尚书也渐渐要被取消了,率先取消的是灵夏路尚书行台,那里只需要设立灵州府和夏州府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多一层尚书行台。
其次就是河东路,河东路距离京兆也比较近,甚至《京报》也开始在河东路发行,只比京兆晚两天,河东府距离京兆甚至比距离太原还要近。
所以当内政堂的政令只需两天就能送到河东路之时,取消河东路尚书行台就势在必行了。
但河东路尚书行台取消需要一个契机,张纯孝的病退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内政堂没有任命新的尚书行台长史,副使韩峤也调去出任汉中知府,其他监察、财税、转运都隶属于京兆各署,河东路尚书行台也就徒有其名。
有点扯远了,转回来。
陈庆来到县城东城门旁的一户人家,这是一户北归人,北归人是太原本地人和官府的一种称呼,就是指金国释放回来的被掳汉人,很多是外戚、官员、侍卫、宫女、工匠等等,因为当时河南路还在金国手中,而释放之地正好在太原府,加上太原城人口不足,所以陈庆便将金国释放的被掳之人安置在太原城内。
陈庆视察的这户人家姓张,男主人是礼部郎中张郜的儿子,叫做张纯,他被掳去金国时只有十几岁,父母都因为无法适应辽东严寒天气,在五国城呆了几年便就去世了。
张纯也在二十岁那年娶了一名孤身的宫女为妻,两人相依为命,生下一个儿子,叫做张思南。
在川陕宣抚使司和金国达成交换协议后,五万余名幸存的汉人被释放回大宋,张纯一家也在其中,陈庆特别关照这些被释放的汉人,责令太原府解决他们的居住和生活问题。
张纯一家便分到了这座占地半亩的小院,每月得到一贯钱的补足,还得到三张羊皮。
很快,张纯便在县学堂找到一份教书先生的职务,一个月挣三贯钱,他妻子针线活不错,也接了一些缝制军鞋军袜的活计,每月也能挣一贯三百文钱,家里虽然谈不上富裕,一家人也能其乐融融生活下去了。
陈庆的到来让张纯有点手足无措,好在亲兵护卫和大群官员都在外面,陈庆只有牛皋和曹德陪同,他们也不进屋,就坐在院子里。
陈庆打量一下院子,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一处角落里搭着葡萄架,葡萄藤爬了架子,下面是一副石桌和石凳,张纯不愧是文人子弟,骨子里还透着文雅之气。
张纯见陈庆对石桌感兴趣,不好意思笑道:“这是小人从旧物市场买来的,只花了五十文钱,加上雇车三十文,一共花了八十文钱,估计是哪个大户人家的,金兵也不要这种东西,最后被人搬回家,又拿出来换点小钱。”
陈庆点点头,在一张石凳上坐下,张纯的妻子李氏送来热茶,陈庆看了看茶具,居然是汝窑,可惜不是官窑,只是民窑,但也很不错了。
“这茶具也是从旧货市场淘的?”陈庆笑问道。
“正是!这套茶具只花了八十文,和石桌石凳一起买的,卖家不识货,居然不知道这是汝窑精品,开价一百文,我还价八十文卖给我,虽然它不是官窑,但民窑精品和官窑差不了多少,据说烧窑的工匠都是同一批人。”
“不错,很有眼光!”陈庆夸赞道。
张纯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道:“其实我还收到了好几件宝贝,价格都是十几文钱。”
他妻子李氏忍不住提醒道:“夫君,雍王殿下可不是来看你的宝贝。”
张纯这才醒悟过来,不好意思道:“让殿下见笑了。”
陈庆笑了笑,招呼他们夫妻坐下,对他们道:“我主要是来了解一下你们的生活情况,回来好几年了,不知近况如何?听说张先生在小学堂教书?”
“是,我一直在县学小学堂教书。”
“收入多少?”
“每月三贯钱吧!”
“一直就三贯钱?”
张纯点点头,“从一开始就三贯钱,到现在没有变过,不过有时候也会稍微少一点。”
“所有教书先生都一样吗?”陈庆追问道。
“也不是,比我年轻很多,晚来几年,他们进来是四贯钱,教书满五年,升为教授,则是八贯钱。”
“那是什么缘故呢?”
张纯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开口,妻子轻轻碰了他一下,张纯苦笑道:“是我自己的问题,和官府无关!”
陈庆有些不悦道:“有什么困难?直接说好了,正好曹知府也在,你有什么难处,尽管畅所欲言,如果是规则制度问题,那就想想办法,在规则允许下进行变通。”
“确实是制度问题,小民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官学出身,小人去教书也是临时招募,按天算钱,教一天书给一百文,没有假期也没有病假,如果哪天生病去不了,就少拿一百文,所以小民连助教都不是,如果官学出来,或者考中明经科,那身份就不一样,属于官方文职,算助教,每月四贯钱,旬休一日,遇到节假日也正常休息,不扣薪俸。”
“等一等!”
陈庆忽然意识到不对,问道:“新年休息十天,接下来上元节休息三天,还有两个旬休,一共休息十五天,你一月份能挣多少钱?”
“一千五百文,小人刚才说了,我是按天拿钱,教一天书拿一天的钱。”
陈庆脸一沉,回头问曹德,“是这样吗?”
曹德擦一把额头上的汗道:“这个问题卑职还真不了解,应该是这样的,制度规定文吏要官学出身,或者科举出身,才能成为官方文职,而教书先生属于文吏,但因为教书先生不够,就外聘了一些。”
陈庆冷冷问道:“阳曲县衙六曹都是科班出身?”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北归
曹德无奈解释道:“殿下,这个……要一分为二,以前的老吏确实不是科班出身,自从五年前做出规定后,新文吏都要科班出身了。”
“好吧!是不是科班出身我不追究,但外聘的教书却是按天算钱,这是否合理?张纯的父亲我知道,前朝廷礼部郎中,如果没有靖康之难,他父亲至少是侍郎了,难道侍郎的儿子连个普通的州学都读不完吗?他的情况特殊,难道你们府衙就没有责任写一份牒文给内政堂,要求特殊对待?”
“卑职知错!”
“知错就要改,我提两条意见,第一,同工同酬,外聘教师应该和文吏助教一样的待遇,薪俸应该一样,休息应该一样,绝不允许按天付钱,他们是教书的先生,不是做零活的小工。
第二,曹知府写一封文牒给内政堂,要求内政堂对从辽东回来的百姓放开一个口子,需要官学资格的就视同官学出身,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就给他们资格,别的地方没有这个问题,只有太原府有,所以这是你的责任。”
曹德连连点头,“卑职记住了。”
陈庆又指指张纯,“他的情况是我特批的,视同科班出身,聘为助教,从他入职时算起,该补多少钱,都补给他!”
“扑通!”
张纯两口子跪倒在地,含泪磕头,“感谢殿下大恩大德!”
“两位请起!请起!”
陈庆虚托,请他们二人起身,笑道:“教师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我还想了解一下,大家共同的难处,给我说一说,要说实话。”
“小人一定说实话!”
张纯又坐下,抹去泪水想了想道:“总的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人人都有房住,不至于流落街头,有年老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