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封侯-第4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们无计可施,没想到一个汉人老船工愿意帮助他们。
唐骞让两名士兵坐上船,他率领骑兵在岸上跟随,老船工向北划船数里左右,指了指一处水湾,水湾被茂密的芦苇覆盖,还真不容易看出来这里是一处水荡。
立刻有二十几名水军士兵划着皮筏子下河了,奋力向对岸的水湾内划去,他们跟随着老者划船进了水荡。
不多时,三艘平底大船从水荡里是驶出,岸上的士兵一片欢呼。
这三艘大船只是第一步,但它却是基础,三艘大船将几百名士兵运过黄河,很快,在对岸的一条河道内,又找到了二十几艘藏匿的大船。
这二十几艘大船和前面三艘大船完全一样,都是极具西夏特色的平底船,也是因为西夏一带黄河风平浪静,没有什么风浪,两边的船舷比较低,但船底却很宽大。
如果用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中原的船只像碗,而西夏的船只则像盘子,一次能运输很多人和马匹,也能运载很多粮食。
但宋军先后找到了二十七艘船也只是西夏船只的一小部分,老船工说,西夏一共有三百多艘这样的船只,一部分运入城内,另一部分则隐藏起来。
他知道不远处还有一处藏船的地点,根据老船工提供的线索,宋军很快同一条小河上,又找到了二十艘平底船,短短一天内,宋军便找到了四十七艘大船,这个收获着实不小。
“多谢老丈提供的线索。”唐骞再三感谢。
老船工的汉话已经不像最初那样生涩,已经说得十分熟练了,众人知道他姓乔,具体名字已经忘记了,大家都叫他乔驼子,延州安塞堡人,世世代代都是清水河上的船工,宋神宗年间被入侵的西夏军队掳掠到西夏为奴,西夏人见他会驾船,索性就让他在黄河上当船工。
刚开始几年,乔公无时无刻都想逃回家,西夏人为了牵住他,便一名回鹘女子嫁给他,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下彻底把他牵住了,回家的念头被渐渐消磨了,一晃就做了五十年的船工。
他妻儿都在十年前先后病逝,两个孙子也被西夏军队带走,不知所踪,乔老船工再次变成孤身一人,西夏人见他年迈,没有剥削价值了,便不再管他,他自己也不敢再回家了。
直到今天终于见到宋军,他再一次有了回家的念头,只要能看一眼父母的坟堆,他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我是宋人,能帮助故国的军队,我也很高兴,我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年,都这边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你们想知道什么,我都告诉你们。”
“太感谢老丈了。”
唐骞又问道:“请问老丈,这附近有没有庄园?”
乔公笑道:“这边庄园不多,要北面才多,但还是有一座大庄园,就是在我们发现二十几艘船的旁边,我忘记告诉你们了,二十几艘船其实就是那座庄园的财产,主人是西夏的皇族,住在都城内,秋收的时候会来庄园。”
“庄园内有汉人吗?”
“怎么可能没有呢?西夏人掳掠汉人,就是给他们种粮食,其他胡人不会种粮啊!西夏人自己也不会,庄园内至少有三千汉人,有百余名士兵看守,前两天又送来一批奴隶,两三百人,也是从京城送来的。”
“运送奴隶过来,也要用船吧?”指挥使王简笑问道。
乔公愣了一下,他低头思索片刻道:“你提醒我了,庄园内不仅有船,好像还有一支军队,也是前两天才来的。”
“军队有多少人?”唐骞连忙问道。
乔公摇摇头,“具体有多少人我不知道,我都是听别人说的,那座庄园我不敢靠近,里面有很凶狠的恶犬,我曾经被咬过。”
唐骞站起身对几名指挥使笑道:“我们就去看一看西夏人的庄园是什么样子?”
第六百七十一章 庄园
黄昏时分,唐骞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庄园,首先看到的是一排高大的杉树,像宝塔一样矗立在平原上,青黑色的杉树枝叶厚密,一棵棵靠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堵黑色的高墙。
这种杉树蓄水能力很强,挺拔笔直,往往高达十余丈,不仅使土壤保持水分,而且质地较密,有着很广泛的用途,西夏的各种木制器具基本上都是用它制作。
庄园内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极远之处有不少破旧的矮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估计就是粮奴的住处。
这些粮奴都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西夏人不光掳掠青壮男子,也掳掠年轻女子,就是让他们组成家庭,安心为主人种粮,他们生的子女同样也是奴隶,西夏立国百年来一直在掳掠宋人为奴,以至于很多奴隶都传承了几代人。
唐骞吸取了轻敌的教训,没有草率进攻,而是派两名水性极好的手下从小河潜入庄园探查情况。
五千骑兵在庄园的两里外等候,这时夜幕已经降临,漫天星光,俨如天鹅绒的幕布上缀满了宝石,处暑时节已经过了,西夏的夜晚有了一丝寒意,士兵们都有点不习惯,纷纷把军毯裹在身上。
这时,庄园内忽然传来一阵阵凶狠的狗叫声,紧接着犬吠嘎然停止,不多时,十几名接应士兵带着两名探子飞奔而来,为首都头向唐骞抱拳道:“一群凶狠的獒犬在追赶我们的兄弟,它们竟然能跳过壕沟,卑职不得已下令将它们射杀。”
“我知道了,庄园里情况如何?”唐骞问两名探子。
一名士兵道:“回禀将军,庄园军确实有一支军队,在东北角,安扎了百顶帐篷,大约有千人左右,乔老丈说得庄园护卫和他们不是一批人,他们另外居住,靠民居很近,估计在百人左右。”
唐骞点点头,“你们被发现了吗?”
“有可能被发现了,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恶犬来追我们,但他们不一定能猜到我们身份。”
唐骞心中叹息一声,看见被弩矢射杀的獒犬,对方就能猜到了。
他当即立断道:“全军集结,准备出发!”
宋军骑兵纷纷上马,一夹战马,跟随着主将向庄园冲去……
刚靠近庄园正门,便听见庄园内传来急促的警报钟声,‘当!当!当!’应该是巡逻庄丁发现了獒犬的尸体。
唐骞喝令道:“杀进去!”
宋军骑兵拉倒了庄园大门,唐骞纵马疾奔,率先冲进了庄园,向庄园东北方向杀去,数百名宋军骑兵手执火把跟在他身后引导,后面骑兵的洪流一般冲进了庄园。
一百顶大帐就在东北角,大帐内的庄丁听到了钟声和战马的奔腾声,数十人刚刚从大帐内奔出来,骑兵们便张弓发箭,密集的箭雨向他们射去,数十名庄丁惨叫着中箭倒地。
宋军骑兵随即分成三队,从三个方向包围了军营,西夏庄丁纷纷奔出来拼命,但实力悬殊,被宋军骑兵无情的杀戮。
十几名宋人奴隶在远处看清了局势,撒腿向密集的民居内奔去,大喊道:“宋军骑兵杀来了,是宋军骑兵!”
聚居村落沸腾了,村民都听说了宋军攻打西夏的消息,他们憋足了怒火,就等着这一刻,数百名青壮男子举着锄头和木棒,愤怒地向看守他们庄丁帐篷冲去。
他们饱受欺凌,妻女也被这些看守肆意污辱,仇恨早已深埋在他们内心,这一刻,积压了多年的仇恨瞬间被引爆了。
村民们潮水般地冲进大营内,不少冲出大帐的看守被锄头和棍棒打倒,后面的看守们被吓坏了,并不是村民的报复,而是五千宋军骑兵杀来的恐惧,他们顾不上和村民拼命,撒腿逃命,但跑出没有多久,便被宋军骑兵团团包围,悉数被杀死。
半个时辰不到,千余庄丁都被宋军斩杀殆尽,宋军士兵点燃了无数火把,将庄园内照如白昼,十几名老者战战兢兢上前,跪下行礼,“恳请将军饶过我们!”
“你们都是宋朝百姓?”唐骞问道。
对方说的是同样的语言,十几名老者顿时泪流满脸,“我们都是,都是大宋百姓,有的被抓来几十年,有的两年前才被抓来。”
“你们不用害怕,我们是西军,前来拯救大家回家!”
听说是来拯救他们回家的宋军,三千百姓顿时哭声震天,不少人哭得死去活来,伤心过度,晕厥了过去。
唐骞又问道:“请问老丈,你们这里可有主事的人?”
“有!有!”
几名老者回头喊道:“宋大郎,这位将军找你有事。”
一名中年男子走过来行礼道;“在下宋成,是农庄里的汉人管事,请将军吩咐?”
唐骞问道:“庄园内可有船只和粮食?”
“有十几艘大船,还有粮仓,都在西北面,我带将军过去。”
唐骞点点头,“你先让大家收拾东西,等会儿就跟随我们一起南下。”
男子回去吩咐几句,几千农奴都纷纷跑回家里收拾东西,男子这才带着宋军向西北面的仓库走去。
西北角修建了十几座仓库,四周有高大的营栅,还有一排平房,庄园的两个管事就住在这里,此时庄园出事,两名管事和十几名巡夜的庄丁都吓得跑光了,唐骞估计他们没有跑远,便命令指挥使张燕率领一千骑兵去外围搜寻。
士兵们打开了十几座仓库大门,里面不仅装满了粮食,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兵器库,光长矛就有三千多支,战刀两千把,盔甲八百副,还有上千把弓和几万支箭。
但钱财没有,应该都存在都城大宅内,唐骞又看了看粮食,估计有两万石左右,草料十几万担。
这时,汉人管事宋成带着五百名青壮男子过来,抱拳道:“将军,我们愿意出力搬运粮食!”
唐骞大喜问道:“船只在哪里?”
“就在庄园北面,那边有条小河,十五艘大船就停在河里,距离这里不到百步,另外,牲畜棚内还有上千头骡子和骆驼,可以用它们驮运粮食。”
“那就辛苦各位了,去把牲畜都牵来!”
唐骞随即命令士兵们一起参与搬运粮食和兵甲,很快,青壮奴隶们牵来了八百头骡子和三百头骆驼,一起参与搬运粮食。
天渐渐亮了,最后一艘船离开了庄园内,庄园内已无生机,庄丁的尸体也被挖坑深埋,逃出去的两名管事和十几名庄丁都没有能逃掉,被宋军抓回来处死,一并深埋,只剩下大片大片青黄色麦浪在晨风中起伏。
第一批一千宋军骑兵在指挥使张燕的率领下向鸣沙县撤离,带着六十二艘大船,二十艘大船满载着粮食和兵甲,其余四十余艘船上都坐满了老弱妇孺,紧紧抱着他们微薄的家产。
黄河西岸,青壮男子则骑着骡子跟随宋军骑兵,数十头骆驼则临时充当纤夫,拖拽着船队缓缓而行。
船队过了峡口,唐骞便率领四千骑兵掉头向北疾行,继续北上寻找船只。
第六百七十二章 软肋
十几万被驱赶出兴庆府的百姓已经全部送去韦州和盐州安置,刚刚空置下来的大营又迎来新的居民们,第一批三千名汉人奴隶住进了大营内。
负责安置这些汉人奴隶的行军司马陶春来向陈庆请示道:“这些汉人都对未来十分迷茫,都来问卑职,但卑职也无法回答他们,都统能不能告诉卑职,接下来怎么安置他们?”
“我打算让他们继续留在河套,给他们土地,三十年免税赋,给他们足够的利益诱惑,让他们在河套扎下根来。”
陶春来迟疑一下道:“他们回宋的意愿很强烈,恐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