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垂安笑道:“卑职觉得可能性不大,之前卑职说过,陈庆这个人并不卑劣,他会狮子大开口,可一旦主公满足了他的开价,那么交易一般就是货真价实的,不会搞名堂。”
  刘光世点点头,“你说得对,说起来卑劣,张俊这种人才是卑劣小人,我绝不会相信他,陈庆虽然和我有过节,但他比朝廷值得信任。”
  “关键是他也希望主公一直存在,朝廷的关注点就在主公身上了,他的压力就会小得多,他卖猛火油的本身,其实也是在暗中支持主公,这种高价值的战略物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刘光世哼了一声,“他把我推在前面当盾牌呢!”
  “是这个道理!”
  这时,一艘小船从对面驶来,吴昌带着随从上了大船,躬身抱拳道:“卑职任意抽了五十桶,确定都是猛火油,货物应该无误!”
  刘光世点点头,回头高声喝令道:“可以交易了,第一艘船过去!”
  一艘满载铜钱和粮食的三千石货船在对方纤夫的拉拽下,缓缓向长江对岸驶去。
  与此同时,对岸一艘满载火油的货船也缓缓向这边驶来。


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者
  蒲津关又叫大庆关,是河东路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无论两地的商人还是军队,蒲津关都是必经之路。
  这天上午,一艘渡船缓缓停靠在蒲津关,一名金国汉人官员走上前,向码头上的宋军士兵抱拳道:“金国特使从上京过来,之前联系过,请给予放行!”
  “等稍候,等我禀报后你们再上岸!”
  士兵奔了回去,不多时,两关镇抚使刘瓒快步走来,他对金国官员道:“我确实得到宣抚使的指令,宣抚使要求使团人数不超过三百人,我们会清点人数,三百人以上将禁止上岸,请你们自己安排好!”
  官员行一礼,回去禀报了。
  一个时辰后,几艘大渡船前后驶来,上面站满了牵马的金兵,在最前面的一艘大船上,数十名金兵簇拥着一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此人并不像其他女真大将那样相貌粗犷,是一张瘦长脸,下颌微尖,长得一双三角细眼,不过他身材还是很强壮,虽然穿着紫色文官袍服,但依旧是一个武将的形象。
  此人便是金国副宰相完颜希尹,目前是金国的第四号实权人物,受金国朝廷的委托,前来京兆城和陈庆谈判。
  现在女真人青壮是如此宝贵,事关国运,他们怎么可能不赎回来?还有完颜喝离撒和完颜齐,两人都是女真皇族,而且十分重要,也必须赎回去。
  完颜希尹没有和陈庆打过交道,但通过完颜昌的描述,他大概了解了一些陈庆的特点,肯定能达成赎回战俘的谈判,关键是战俘的条件,陈庆可不是那么容易打发的。
  “在下金国副宰相完颜希尹,封金国朝廷的委派,特来和陈宣抚使谈判,请将军不重要阻拦!”
  刘瓒高声道:“既然是谈判使者,我不会阻拦,更不会为难,但我家宣抚使有令,使团总人数不得超过三百人,请使者遵守规则!”
  “我们没有三百人,一共只有二百八十五人,将军可以清点!”
  “那请吧!”
  刘瓒命令士兵让开通道,完颜希尹和手下上岸,不到三百人牵马向山腰处走去,完颜希尹发现他们只竟然在一条一丈宽的通道内行走,两边都是高墙,数百宋军士兵拿着弓弩站在高墙上,冷冷地监视着他们。
  过了蒲津关,刘瓒命令副将关滔继续守关,他亲自率领一千骑兵护卫使团一行向京兆城而去,名义上是保护,实际上是监视,他们怎么能允许三百金兵在关中平原上不受监督的随便乱走。
  ……
  科举已经结束五天了,按照正常流程,明天就是发榜的日子,所有的士子都充满了期待。
  一万八千都在关中各地游玩,没有人返家,毕竟科举考不上,还有太学呢!今天京兆太学太学招收四百名学生,加上科举录取的一百人,也就是前五百人都会被录取。
  试卷已经全部批阅完成,刚刚更名为国字署的署令赵复生将一百一十人的名单交给了陈庆,原本是计划录取一百人,增加十人是担心一百人中会有德行不合格者,也会有人不愿接受京兆同进士的称呼而放弃。
  没错,同进士出身是陈庆敲定的,宋朝科举分五甲,同进士出身就是最后一甲,太学优秀毕业生也被赐同进士出身,陈庆要求不高,把京兆科举录取者视为第五甲同进士出身,也向朝廷礼部备案,至于朝廷同不同意,其实也不重要了,至少在川陕得到承认。
  官房议事堂内,蒋彦先、张晓、周宽和赵妙连同陈庆一起讨论最后的录取名单。
  第一名叫做韦济,是京兆大族韦宁远的长子,诗赋做得很出色,对策内容过硬,书法相当漂亮,陈庆亲自把他点为第一名,原因是他在对策中提出了汉中向东发展的建议,拓宽取直沿汉水官道,疏浚汉水航运,使五百石货船从南郑直通襄阳。
  更重要是韦济的对策中言之有据,目前影响航运只要是沿途山体石块坠入江中,严重影响了汉水的航运,一个七个地段,共计三十余里,如果能把这三十余里的碎石块疏浚干净,那么航行五百石平底货船完全没有问题,到了丰水期,甚至能走千石货船。
  陈庆也很清楚,如果能打通这条航运通道,汉中就盘活了。
  第二名是简州的士子王拓之,他就是汉中南郑人,因为金兵入侵而举家逃去简州,他提出的方案是屯田论,汉中人口稀少,很多逃去巴蜀的汉人都迷恋巴蜀的富庶舒适,不愿回乡,为了防止汉中荒芜,他建议在汉中实行军队屯田,用汉中的土地奖励军功,逐渐把退伍军人全家安置在汉中。
  王拓之这个建议解决了陈庆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奖励军功土地不足问题,关中土地已经不够了,如果用河湟土地奖励军功,很多士兵都不愿意,那么新的土地来源在哪里?
  陈庆原本考虑陕北,但这个士子提出汉中人口稀少,土地大量富余,那么用汉中土地奖励军功,要比陕北更好。
  第三名便是晁清,他原本被蒋彦先定为第一名,他的汉中经略写的很宏大,从川陕一体的角度来写汉中,把汉中视为连接川陕的纽带,在汉中建立中转仓库群,建立川陕南襄三地货物交易中心,他也提出了打通汉水东道的建议,把荆襄南阳的资源引入汉中。
  陈庆之所以没有把晁清定为第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诗题偏弱了,厚重度不够,太单薄,言之无物,让人体会不到深沉的情感,这和他年轻有关;第二个原因,他是妻子的表弟,必须避嫌。
  另外,出乎陈庆意料的是余氏姐妹的表兄林建青居然考中第五十四名,虽然陈庆对此人很厌恶,但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个人爱憎而而毁了别人的前途,所以他没有划掉林建青的名字。
  “大家都看看还有其他的建议吗?”陈庆问众人。
  周宽笑道:“没有面试这一关吗?相当于殿试。”
  陈庆摇摇头笑道:“太敏感了,咱们不能做得太过份,咱们的名称还是叫做川陕宣抚司府试,优秀者推荐去临安参加明年的春闱,也可以留下来在川陕为官,这是由士子自己选择,咱们没有强迫,对不对?”
  众人都笑了起来,好一个没有强迫,就看士子们愿不愿意丢了实缺官,去临安赶考了。
  蒋彦先道:“我来提个建议吧!索性就录取一百一十人,也不用什么候补了,走几个算几个。”
  陈庆点点头,“可以!我也同意这样安排。”
  “德行考察如何?”张晓又问道。
  德行考察是情报署署令张妙负责,众人向他望去,张妙苦笑一声道:“名单我也是刚刚看到,无法具体考察,但最近我派人去各处的青楼、妓院、赌馆查看,搞了一份违规名单,一共七十余人,但我仔细对照过,今天的名单中没有违规者,太学清单我还没有看到。”
  陈庆又看众人一圈,便笑道:“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就按照这个名单发榜吧!”


第六百三十七章 发榜
  天还没有亮,晁清和两个好友都睡不着起来了,今天是发榜的日子,估计很多士子都彻夜难眠,苏策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夜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苏策也是和晁清一样,诗题没有考好,对策自认为还不错,他也处于一种被录取或者落榜的边缘状态,使他格外焦虑,之前他说自己不在意能否被录取,最后他却是最在意的一个。
  倒是种桓很冷静,他才是真的不在意,能吃能睡,一夜睡到天亮,要不是苏策起床动静太大影响他,他还会睡到天亮。
  “什么时候发榜?”种桓睡眼惺忪问道。
  “听说好像是巳时。”
  “那现在什么时候了?”种桓看了一眼窗外黑漆漆的天空。
  “刚到卯时!”
  种桓一头栽倒在床上,“我真服了你们两个,还有两个时辰啊!我不管,我要再睡一会儿。”
  晁清也有点不好意思,对苏策道:“是早了点,小苏,你也眯一会儿吧!你一夜都没有睡。”
  “我睡不着啊!万一考不上,我怎么回去向家人交代?”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想开点吧!”
  两人又躺了下来,不知不觉都睡着了。
  三人醒来时天色已经大亮,马上就要到巳时了,客栈内的士子都走空了,就剩下他们三个。
  他们互相埋怨,连早饭也顾不上吃,简单梳洗一下,撒腿就跑,跑出客栈没有多久就遇到一辆空牛车,三人上了车,不多时便来到了国子署。
  国子署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一万八千名考生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面巨大的告示牌前,三人跑得气喘吁吁,见榜文还没有贴,都松了口气。
  “那边是在贴什么?”
  晁清指向对面的围墙,有几名官员好像在贴榜文,周围也挤满了士子。
  旁边一人道:“那是太学的录取名单出来了,一共四百人,你们可以去看看。”
  晁清看了一眼两个同伴,用目光征求他们的意见。
  “不去!”
  苏策很硬气道:“考不上科举,明年去临安,绝不读太学。”
  种桓笑道:“其实读太学也是不错的,三年读出来,我听说也有十个同进士出身的名额,相当于科举考上了。”
  “还是不去,我都二十三岁了,老种,你二十五岁了吧!再读三年就老了,晁清倒是可以去读。”
  “来了!来了!”忽然有人大喊,士子顿时骚动起来。
  十几官员从大门里走出来,手中拿着几卷长长的红色榜文名单,还有官员拿着浆糊桶和梯子,在前面是二十余士兵开路。
  “大家让一让,不要耽误发榜!”
  士子们纷纷向后退,一万八千多人聚集在广场上,全部都是黑压压的人头,每个人都伸长的脖子,满脸渴盼榜单上有自己的名字。
  几名官员开始贴榜单了,还有七名官员走到人群中,分别站在高高的花坛上,开始向周围士子高声读榜,这是很有必要的,否则近两万人拥挤上来看榜,非出现严重踩踏不可。
  “第一名,京兆府韦济!”
  左边一片欢腾,一名年轻士子被众人抬起,他就是第一名韦济,念榜官员摆摆手笑道:“知道大家很激动,但最好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到其他人听榜。”
  韦济满脸欢喜地挤出去了,周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