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封侯-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海部一半的财物成了宋军的战利品,包括上万匹战马,二十万只羊、两万头牛以及三十余万张羊皮,同时还失去了东部土地。
这一战使西宁州的边疆向西拓展了二百五十里,向南一百五十里,将三个盐湖全部纳入了西宁州的版图。
三年后,这里修建了一座县城,叫做盐湖县,成为宋朝最西面一座县城,驻军一千士兵,保卫三座盐湖。
……
高定率领大军和战利品返回西宁城,陈庆则率两千骑兵南下积石州,宋军的到来,意味积石州再一次回归熙河路。
积石州、洮州、河州以及廓州四个州性质差不多,属于汉人管州县,羌蕃守原野,它们都是畜牧州,以牧业为主业,羌人和吐蕃人都在原野里放牧,汉人则生活县城以及县城十里的范围内,以种田为生。
这天上午,陈庆抵达了积石县,这时一座小县城,县城周长十余里,城内生活着两千余户,一万多人,基本上以汉人为主。
县城没有被战争涂炭,城内非常安静,百姓淳朴,俨如世外桃源一般。
知县叫做虞秀明,三十余岁,汴梁人,曾是东京太学生,后来带着父母妻儿来到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县城,开办了一座学堂,由于他知书达理,又见过世面,城中百姓便推举他当了知县。
虞秀明带着一群乡绅来城外迎接陈庆到来。
陈庆命令军队在城外驻扎,他只带着数十人进了城。
城内干净整洁,没有喧哗声和吵嚷声,十分安静,空气也十分清新,让陈庆很喜欢。
“县里就只有虞知县一名官员吗?”陈庆笑问道。
虞秀明有些不好意思道:“我们积石县实际上已经被朝廷遗忘很多年了,知县病逝三年都没有新官上任,其他官员都陆陆续续离去,城中百姓才一致推举我为知县,我也是无为而治,平时只负责调解一些邻里矛盾之类,然后我还继续教书,我这个知县做得很不合格,可有可无。”
“我感觉你做得不错,你能将县城维持下来,这就是最大功劳,我正式任命你为积石县知县,回头我再派两名官员给你当助手,你的俸禄由我来发,就不用教书了。”
“感谢节度使厚爱!”
陈庆又笑问道:“积石部吐蕃人相处如何?”
“相处还不错,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他们也需要来县城购买生活物品,我们也需要他们的羊皮和肉食,各取所需。”
正说着,一名士兵跑了过来,“启禀都统,城外了一支吐蕃人队伍,为首者是积石部首领,叫做阿桑,特来叩见都统!”
陈庆忽然有一种直觉,对方一定知道宋军和西海部交战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村落
陈庆对吐蕃人还抱着强烈的警惕,他接受阿桑的长身跪拜大礼,却一口回绝了举行篝火夜宴的邀请。
但这种看似无礼的拒绝邀请非但没有让对方生气,反而让他们更加敬畏,毕竟宋军杀气尤在,连最强大的西海部在宋军面前都不堪一击,更不用说他们了。
宋军强大的拳头将他们征服,阿桑主动提出,送他儿子去成纪县读书,陈庆欣然同意了。
至始至终,陈庆都没有表现出兄弟般的情谊,而是以一种统治者的姿态俯视阿桑和他的随从,他可不是来拜访积石部,而是巡视自己的地盘。
当天下午,陈庆正式任命阿桑为熙河路积石州团练使、抚远将军,任命虞秀明为积石州通判兼积石县知县。
陈庆在积石县没有久呆,次日一早,便率领两千骑兵离开积石县,返回了西宁州。
陈庆夺取湟州和西宁州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河湟谷地,使自己的军粮彻底得以保障,当年湟州的十万斤粗银也是他志在必得的军费。
从今年以来,川陕宣抚司的军俸就已经停止拨付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他必须未雨绸缪,防止朝廷用军俸来卡他的脖子,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吴阶,被文官钳制得几乎要窒息。
相比积石州的一日游,陈庆却把大量时间放在河湟谷地内。
河湟谷地是由三条大河冲积而成,北面的通河,中间的湟水和南面的黄河,面积数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还有湟水优良运输条件,历朝历代,河湟谷地无论在军事上和农业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海虽然周围地域广阔,但它是咸水湖,不能灌溉农田,也不适合人畜饮用,再向西都是高原山地,生活艰辛,各族人都向往有淡水有水草的河湟地区。
可以说,谁控制了河湟地区,谁就控制了周围方圆千里的各民族,令他们臣服、顺从。
所以隋唐以来,中原王朝就和吐蕃激烈争夺河湟谷地,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延续了整个唐王朝。
所谓的不断会盟,其实就是想用这种方式逼迫对方承认自己控制河湟的法律地位。
宋朝虽然羸弱,但并不代表它没有战略眼光,伍约之战后,吐蕃分裂,青唐王朝的弱小以及亲宋使宋王朝看到了机会,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向西拓边,控制河湟谷地,从西线对西夏形成巨大的战略压力。
陈庆无疑是幸运的,他击败西夏后,面对的河湟西羌和吐蕃势力,却是千年来最弱小的时刻,他便采用了杀一儆百的方式,利用盐湖争执屠戮了西海部落,震慑了其他河湟地区各部落。
他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加大河湟谷地的开发,尽快牢牢控制河湟地区。
这天上午,陈庆带领一队骑兵来到安陇城,这里是通水和湟水的交汇之处,分布着一望无际最肥沃的土地。
安陇城是一座小军城位于湟州东部,距离兰州不远,这里之前一直是西夏控制之地,数万汉奴被西夏人集中在这里屯田种粮。
之前陈庆进攻湟州经过这里,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大片麦田,但现在不一样了,随处可见白色的帐篷,往往是几十顶或者上百顶帐篷聚集一起,这其实就是村落的雏形了。
近十一万百姓离开兰州城,拖家带口来到这里,陈庆的承诺给了他们巨大的诱惑,每户百亩土地,免税十年,他们还得到了临时居住的帐篷,当然可以告别破烂的贫民区,来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春小麦的种子已经播撒了,百姓们开始结成互助组修建房屋,基本上都是几个或者十几个大家族聚集成一个新村落,村落都坐落在一条条小河边。
陈庆在官道上看见了两里外有一片帐篷,大约有八九十顶,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树林另一面,一座座草屋已初具雏形,还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里长满了水草。
陈庆对百余名亲兵笑道:“看看去!”
他们调转马头,下了一条田埂小路,沿着小路向大树方向走去。
一队骑兵的到来早惊动了村里的百姓,十几名老者迎了出来,为首老人忽然认出了陈庆,吓得他连忙跪下,“小民参见节度使大人!”
听说是节度使,其他老者纷纷跟着跪下。
陈庆笑道:“各位老丈请起,我就是来看看你们,了解一下情况!”
“节度使请去帐篷那边坐吧!”
“我先看看你们造的房屋!”
陈庆翻身下马,带着十几名士兵在大群老人的簇拥下来到了正在修建的茅屋前,数十名青壮男子纷纷从屋顶下来,站在一旁。
陈庆看了看墙,是用泥土和麦秸混在一起,再用木头为骨架,这座茅屋制式延续了几千年,看起来很简陋、省钱,实际上也比较保暖,只是不够美观,在江南一带比较容易漏雨,但雨水不多的西北地区,倒也无妨。
而且百姓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汉族农民与自然共存的理念比较强烈,比如房屋距离小河都要有一点距离,这也是为了防止人畜粪便对小河的污染,再比如房屋院子的大门都开在南面,朝阳。
“每家都一样吗?”陈庆指了指院落问道。
为首老者道:“都一样,我们事先都商量好了,每家每户都占地一亩,基本上每户都是四间屋。”
“什么时候能全部修好?”
“再过一个月吧!整个村落就形成了。”
陈庆点点头,又问道:“村落叫什么名?”
“还没有名呢!恳请节度使给我们村子起一个名。”
众人纷纷道:“节度使给我们村子起一个名吧!”
陈庆笑了笑,指着小河道:“这条小河叫做小汤河,估计很多沿河村落都会叫小汤村,这样肯定不行,我看小河在你们南面转个弯向东去了,那就叫汤湾村吧!”
众人大喜,汤湾村这个名字好听。
几名老者又把陈庆请到大帐处休息,陈庆在空地上找一条长凳坐下,周围都围满了村民。
“各位有什么困难吗?如果能解决,我会尽量给大家解决。”
众人面面相觑,其实困难太多了,他们一时不知该怎么提,这时为首老者道:“要不我先说两句吧!”
陈庆见老人颇有威望,估计会是村长,他便笑问道:“请问老丈贵姓?”
“不敢当,小人免贵姓陈,陕西路宁州人。”
陈庆呵呵一笑,“咱们是本家啊!陈老丈请说。”
“我们现在最困难就是燃料问题,官府之前说平原上严禁砍树,砍一棵树要重罚十贯钱,大家都不敢砍树了,目前只能烧以前留下的麦秸做饭,但我们觉得只要不动树干,砍一些树枝应该没有问题吧!”
陈庆点点头,“大家都是陕西路人,都知道树木稀少的危害,像秦州和巩州,渭水两岸还好一点,北面的甘泉堡周围一棵树都没有,还有巩州中部也一样,都光秃秃的黄土地,河流很少,真的是生存都困难。
难得河湟谷地这么富饶,能看到一片片树林,像江南一样,所以官员们都希望保护这里的树木,大家应该明白,如果树木没有了,小汤河就没有了,我希望所有百姓都爱护树木,至于燃料,很容易解决,以后大家都烧煤,很快就会供应。”
第四百八十七章 监军
天刚蒙蒙亮,北仙人关前人潮汹涌,上千百姓聚集在关前不耐烦地等待开关北上。
这时,一队骑兵从南面疾奔而来,他们没想到前面堵满了百姓,纷纷勒住战马。
骑兵有百人左右,护卫一名官员和他们十几名随从,为首官员头带斗笠,白面无须,脸庞削瘦,一双三角眼显得格外阴冷精明。
他一开口,声音尖细,立刻让人猜到他是一名宦官。
“前面怎么回事?”他说话很慢,慢得让人心痒。
立刻一名随从奔了上去打听,不多时回来道:“监军,都是去陇右种田的家庭,说是可以分田百亩,十年免税!”
宦官细细的眉毛一挑,不满道:“官家可没有答应过,什么分田百亩,免税十年,谁敢擅自做主?”
随从都没有人吭声,宦官哼了一声,冷冷道:“不说我也知道,肯定是陈庆所为,难怪川陕安抚司说他是陇右王,果然有点像了。”
这时,关城大门缓缓开启,只听有人在城门处大喊:“大家都跟着我,不要走散了,我们直接北上,不走陇州道。”
一名随从小声对宦官道:“直接北上是羌人地盘,听说很危险!”
宦官冷冷道:“这些升斗小民都不怕,我们有军队还害怕。”
他当即令道:“跟着大队一起走!”
这名宦官叫做王铣,之前是福建路盐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