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辽宁1950-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一起坐在田埂边喝水休息。

    “嗯,咱们人手还算够,这二十多亩水田还能有机器帮忙,那些辽宁省的同志们竟然连今年大概什么时候会下雨这种事情都知道,有个好收成应该不难。”王大柱看着面前已经储好水,等待播种的水田,心中满是自信。

    在今天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试验田的改造工作,按照学到的办法对村子里的土壤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使用生石灰或酸性肥料中和土壤酸碱度到合适程度,并施加底肥,最后才引入河水。这个时代的水源大多没有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因此也省去了检测水质的步骤。大多数村民们在农技员们改造土壤的时候都围在旁边围观,他们并不清楚村子里这几位去北方学习回来的干部是在做什么,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往土里拌石灰,也不知道那些刺激性极强的化肥会不会有用。有几个思想观念比较陈腐的老人,甚至还对这几个年轻人的举动冷嘲热讽,让贡献出试验田的几户人家颇有压力,要是最后这试验田里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如以前,那他们可就亏了不少啊,要知道他们取得自己的土地才过了一年而已。

    田地的改良和灌溉系统都在播种季节前及时完成了,至于对最终产量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种子,这次大多直接从辽宁省制种育秧完毕才送到其他省份,基层的农业合作社只要把已经准备好的稻苗插到试验田里面就好了。一般不制作早稻稻种的辽宁省育种中心为了这批秧苗也算是费劲了心思,最后拿出的成果虽然比起原本南方省份育种中心的早稻稻种差一些,但是和这一时代的原生稻种相比肯定是强很多的。

    当然了,合作社的农技员们也不可能仅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试验田上,他们还得尽力指导其他村民改进种植技术。村民们虽然对那些化肥、农药、良种之类的新东西还有些疑虑,不过农技员们教导的其他技术他们还是很欢迎的。李水生和王大柱等人会教导村民们把溪水中的淤泥、路边的腐殖质垃圾收集起来集中发酵生产土制肥料,以便在化肥不够用的时候作为替代。至于粪便和尿液这些东西,村民们也早就知道是是有用处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从泉州城里开来的卡车把李水生他们村的试验田要用到的秧苗都送了过来,当李水生和王大柱合力把秧苗运到田边的时候,早已等在这里打算看看传说中能一亩地种出三百公斤粮食的“神稻”究竟是啥样子。尤其关心这件事情的贡献了试验田的那几户人家人更是天天翘首以盼,但是当他们真的看到秧苗的时候,却心中一紧。

    “水生,这是咋回事啊?怎么就这么一点?”一名贡献了试验田的村民很快凑过来向正在喘气的李水生提问。

    “哦,你是说秧苗少了?”李水生知道会被这么问的。

    “对啊,这一亩地插多少秧我们心里都有数,你这些肯定少了啊!”村民有些急了,他看得出这些秧苗肯定少了有一两成的量。

    “诶,之前咱们都说过了嘛,这个叫水稻稀植,插得少才能长得多。”在一边给自己摇扇子的王大柱抢先回答道。

    “这这这。。。。。。”村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在一边围观的其他人也有些迷惑。

    哪有少播种还能多收稻子的道理呢?只要秧苗不会相互错根,大家播种一般都是尽量密植,那几个上了年纪、思想保守的老农更是不阴不阳地说李水生他们到北方去读书读傻了,连种田怎么种都不知道了。贡献了试验田的村民们虽然非常焦急,但是农技员们一再担保说肯定没有问题,他们就等着瞧好了,这样一来村民们也只好把心中的疑虑先收起来。

    就这样,播种季节很顺利的过去了,在农业合作社的干部们的努力之下,试验田的秧苗长势良好,没有一株秧苗坏死。每天路过试验田的村民们经常驻足旁观,对田地里面那些稀稀拉拉的秧苗指指点点。

    在之后的时间里面,几位农技员和前来帮忙的村民们细心地照料着试验田里面的水稻,缺水了有抽水机引水、缺肥了有早已准备好的化肥。到了闹虫害的时候,李水生他们一边指导村民们用尿液和奇怪的液体制造土农药,一边在试验田里面喷洒泉州城那边运过来的化工农药,村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试验田用的化工农药比他们按照李水生等人的指导制作的土农药要有效得多。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村民们发现今年种田在农技员们的帮助下确实有了很多的改变,出了平常在地里的劳作之外,农技员们还能弄到很准的天气预报,说哪天下雨就哪天下雨,连下多少雨都能报个七七八八。以往种水稻最担心的什么旱涝灾害、蝗虫飞蛾、锈病粉病全都在农技员们的指导下化险为夷。村民们欣喜地看到自家田地里面的水稻都长势良好,如果下一季晚稻也能顺着这个势头的话,今年大约就是个大丰收了。

    而令村民们感到惊奇的是,村里那二十几亩试验田的水稻,在农技员们的精心照料之下,已经显现出了它们的特殊之处。这些比平常地里少种三成的水稻,不仅杆长低矮,在大风的时候不易倒伏,而且在灌浆期分明能看出稻穗更多更饱满,原先很是担忧的提供了试验田的村民们现在也变得期待起来了,说不定李水生他们所说的增产是真事。

    到了六月的时候,田地里面的水稻已经完全看得出样子了,收获的时节越近,村民们的心也就越紧张,不过李水生他们倒是放松下来,到了这一步他们的工作大约能够成功了。

    “看来果然成了,咱们这几个月时间没白干!”王大柱光着脚走在水田里面,他们几个农技员都很高兴地看到田里面的早稻即将成熟。

    “嗯,说不定能增收个二三成,这下大家就不会怀疑我们了。”李水生蹲在田埂上,手里托着一簇稻穗,他能看得出手中的稻穗十分饱满,没有空壳。

    “不过,咱们能得到的配额好像也撑不起全村啊,今年的晚稻大家都想要新技术种田咋办?”王大柱有点担忧地说道。

    “你放心好了,咱们上次去城里面开会,不都说如果我们能说服大伙儿,辽宁那边拼了命也会给咱们续上物资吗?”

    李水生对下个季度的晚稻也很有信心,现在看来说服村民们不是什么难事了,而村子里需要的农业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泉州城运过来,看来党中央承诺过的事情绝对不会办不到。按照这样的速度,村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五成不止,不仅下一年的粮食能囤满,还能剩下不少粮食让国家收购,大家手里说不定都能留下一点钱来。

    村民们的粮食够吃了,要下地的劳力也就不那么紧张了,泉州那边要开的厂子大家能去打工,村里的孩子们也能去镇子里的学校上学。

    “上次去泉州,城里面的供销社好像送来了很多漂亮的新衣服,你要不要给你老婆买几件?你家老大那身衣服也穿了很久吧?”

    “嗐,钱还没攒够呢,说不定到了明年就行了,现在咱们还是先把村里人都带起来再说,我们几个吃的是公家饭,先得给公家的事情做好。”

    七月下旬,今年的早稻终于进入抢收时间,村民们发现试验田里面的那些水稻比村里的其他稻子要更早成熟,大概早了有五六天的时间。贡献了试验田的村民们和合作社的干部们每天用镰刀和一台小小的收割机进行收割,并用新式的脚踏打谷机脱粒。

    村民们震惊地看到,在称重之后,试验田的亩产比起村里丰年的亩产多了整整两成半,这还是在每亩插秧数比其他田地少了三成的情况下!贡献出试验田的村民们这下子乐开了花,而那几位思想比较陈腐的老农也终于改变了看法,之前他们都以为那些“吃螃蟹”的村民是傻子,白白拿一个季度的收成当人家的小白鼠,但现在谁才是傻子已经不言而喻了。

    而村里的其他田地收获之后,村民们也非常惊喜,他们的收成普遍比过去的丰年多了一成以上,合作社的农技员们的教导显然很有用。

    很快,所有村民都挤到合作社里面要求让自己家田地当晚稻的试验田,李水生他们不得不把村民们先劝回家,然后一家一家的跑去登记。

    在谷仓的前面,村民们看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黄澄澄的稻米,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第220章 幽灵

    刚刚迎来春季的英国像往年一样进入到雾蒙蒙的时节当中,走在伦敦大街上的人们都戴着雨伞、穿着风衣,行色匆匆的公务员们穿梭在政府机关的大楼中间,他们今年的任务十分的繁忙。

    约翰·克莱特(虚构)在早上六点钟的时候离开了他居住的公寓楼,他身上穿着暗色的风衣,一手拿着黑色的雨伞,另一手则提着自己的公文包。邻居们总是觉得克莱特先生是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他不喜欢和别人谈论股市和八卦,每天都板着脸出去工作,然后板着脸回家,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干的什么工作,也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离开家门之后,克莱特很快就抵达了离自家最近的一处地铁站,走进昏暗的地下空间之后,周围满是嘈杂的人声,既有上班族们的谈论声和抱怨声,也能听到一两句被淹没在脚步声当中的流浪汉们的乞讨。他像往常一样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在地铁站的楼梯跟前把硬币扔到几个流浪汉的碗里面,然后又从报刊亭那里买了今天的报纸,并登上前往工作地点的火车。

    今天每日邮报的头版头条是国王陛下的长女伊丽莎白殿下的一次广播演讲,这位未来的女王在演讲当中号召英国的国民们要团结一致来共度难关,并声称大英帝国的荣光永世不灭。看到这些内容的克莱特皱了皱眉头,他不知道白金汉宫和唐宁街的那群官僚是怎么有脸让伊丽莎白殿下说出这样的话的。

    大英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衰弱是有目共睹的,英国人对此其实已经习惯了,美国人成为世界霸主又怎么样呢,他们又不是不能移民去美国。不过冷战的局势变化还是让英国的人民变得难过起来,尤其是发生在十万八千里外那场看似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朝鲜战争发生了惊天大逆转之后,那个英国政府口中十恶不赦的共产主义恶魔似乎已经把镰刀架在了欧洲人的脖子上。

    最近几个月时间里,伦敦的金融市场随着美国金融的震荡而频繁爆雷,本就奄奄一息的英国经济受此重创,变得有点一蹶不振起来。民众发现国内的物价莫名其妙地飞涨,那些有钱人莫名其妙地开始带着自己的财产跑到美国去,一无所知的他们当然不知道辽宁省穿越的内幕,也就不知道现在的英国处于什么样的威胁之下。

    然而,在军情五处的总部工作的克莱特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他不仅知道,而且知道得非常详细。

    经过几次换乘交通工具之后,克莱特来到了军情五处的办公大楼,和他一样面色凝重的同事们川流不息地来回奔走着,电讯室中不断传来敲击电台的声音。自从冷战开始之后,军情五处的员工们就一天也没有闲着,英国政府每天都需要知道来自铁幕另一边的消息,以便做出重要的外交决策。这种忙碌在中国发生剧变之后变得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