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9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它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连太平洋都是成为大明帝国的内海,这简直不可思议。
  接着拿出笔在地图上面划出一条线,京河铁路的线路,然后他眼睛很快就微微瞪大起来,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道。
  “上帝啊!”
  “这京河铁路一旦修通的话,我敢断言,它一定会成为敲打西方时间的长鞭,就如同当年的蒙古人一样,依托这条铁路,大明帝国将会狠狠的敲打四方世界!”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
  “那是因为你们无法想象铁路的强大运输能力。”
  “从大明的京城到河中地区,足足有上万里之遥,如果是以前,即便是骑马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修通了铁路,乘坐火车从北京到河中地区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
  “并且一趟火车一次可以运输两千人!”
  “河中地区距离欧洲依然还有很远的路程,但是这是大明帝国继续往西扩张的桥头堡,根据大明帝国报纸上面最新公布的情况来看。”
  “大明帝国在河中地区大量的开垦出良田,单单是今年丰收的粮食足以满足上千万人吃上几年的时间。”
  “河中地区放牧的马匹超过百万匹,足以让大明帝国士兵人手一匹战马,放牧的牛羊超过千万头。”
  “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大明帝国想要继续往西扩张的话,以大明帝国强大的国力,可以轻轻松松调动几十万大军往西扫荡过去。”
  “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哈萨克汗国,还是克里米亚鞑靼人,又或者是斯拉夫人,没有人可以阻挡大明帝国的前进的脚步。”
  “他们的铁路还可以一直往西修过去,铁路所到之处,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大明人的!”
  想到这里,阿瓦罗放下了手中的笔。
  这几年在大明,他并不是闲着没事做的。
  他努力的学习大明的语言、文字、历史,他可以肯定的说,大明帝国还会持续的对外扩张,尽管这几年,大明帝国一直都没有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战争。
  但是这头庞大的巨龙,它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西域、河中地区的苦心经营,那都是为了大牢基础,为后面的扩张做准备的。
  “这比蒙古人更加可怕的帝国!”
  “当年的蒙古人虽然可怕,但是人口毕竟非常的稀少,更加重要的是蒙古人缺乏文化底蕴,是野蛮人,只会烧杀抢掠,根本不懂经营和管理。”
  “但大明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人口众多,上亿的庞大人口,全世界都充斥着他们的身影。”
  “他们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文明是如此的璀璨而耀眼,他们可以将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他们一旦继续往西扩张,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没有人能够阻挡住他们的脚步。”
  “以前的时候,限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即便是统治西域、河中地区,大明帝国都不得不花费大力气去大规模的移民。”
  “但是只要这条铁路修通了,所有的一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天堑变通途,再远的地区,只要有铁路,大明帝国就可以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我们伟大的西班牙终将成为欧洲的领导者,但是我觉得我们需要向大明帝国学习的地方非常多。”
  “不仅仅是学习大明帝国的制度,同时还应该要学习大明帝国先进的技术,他们的皇帝对工匠都极其的重视,有杰出贡献的工匠甚至于还可以获得贵族爵位。”
  “或许我们也应该要修建铁路,大规模的修建铁路,这样才可以将帝国的每一处地方给牢牢的连接在一起,变的更加强大!”


第1199章 大明故事
  京城,刘晋的府上,刘晋正在自己的书房当中非常悠闲的翘着二郎腿,看着报纸,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
  “没想到竟然有人开始和后世的杂志一样,专门出这种类的报刊了。”
  “这连载的、故事,一旦看上了,这一期、一期的跟下去,这销量肯定也是相当不错的。”
  刘晋放下手中的报纸,心里面痒痒的,很想看到接下来的内容,然而报纸上面刊登的内容已经看完,看到最高处就戛然而止,真是比后世某点的网络作者都还厉害。
  这伴随着报纸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报纸也是运营而生,大明早报、大明商报、大明儒报等等,各种各样的报纸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
  这其中最近就涌现出了一种专门连载各种各样、故事的报纸,上面连载的内容都是各种各样的、故事之类的。
  用笔也都是白话文,简单通俗、易懂,所见的故事、虽然在刘晋这个穿越者看来是挺一般的,远比不上后世某点属于百万计的庞大所具有的想象力。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依然是相当不错了。
  特别是对于缺乏娱乐项目的大明人来说,这种连载、故事的报纸一出,迅速的开始风靡起来。
  据说仅仅只是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大明故事》的销售量就已经超过二十万份了,这是很恐怖的数据。
  每次发行销售二十万份,这已经比大多数的报纸销量都要更大了,也就是大明早报、大明商报等少数报纸的销量要比这更高。
  “这一个礼拜发行一期,还真是够慢的~”
  “还是后世好,后世的网文,天天都有更新,每天看不过瘾还可以骂骂作者,这个大明故事,一个礼拜发行一次,真是操蛋了。”
  刘晋有些无奈的叹口气,看到精彩的地方就断掉了,真是不爽,关键是还要等一个礼拜。
  这让习惯了后世网文更新的刘晋忍不住就想要将这个报纸给直接收购了算了,这更新速度,放在后世,早就已经被唾沫给淹死了。
  “历史上的四大名著好像有三本都是明朝时候写出来的吧,这样说来,这明朝的时候,这、故事类的也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了。”
  “有人专门弄出这个报纸来,倒也不奇怪,刚好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脑海中回想起后世的几大名著来,明清的时候,这种东西似乎开始流行起来,也是出现了几大名著,此外还有一些备受争议的书籍,名气都很大,比如兰陵笑笑生的作品。
  总的来说,明朝的时候,和前面的唐宋都不太一样了。
  诗词歌赋已经没有大家出现,既无法像唐朝、宋朝一样涌现出杰出的诗人和词人,也没有什么经典的传世名作出现。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按理来说,这一脉相承下来,应该会有大量的优秀诗人、词人涌现出来,也应该会有大量的优秀诗词出现。
  可是却很少、很少,即便是有,也远不如唐宋时期的诗人和诗词。
  后世的学者也是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太牛叉了,以至于后人很难在诗词领域超越他们,故而即便是有优秀的诗人、词人,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但和唐宋时期的相比,依然显得黯淡无光。
  既然诗词不行,这故事、之类的东西反倒是有了发展的机会,一些不得志的书生转而收集民间的故事,然后加以整理和完善,也是慢慢的弄出了一些重要的著作。
  但在儒家思想独大的情况下,这些东西,其实也并未大肆的传播和流传,后世大名鼎鼎的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在明朝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名气。
  也就是到了后世的时候,他们的名字才广为所知,他们写出来的书才大肆的传播开来,几乎人人知晓。
  报纸的出现,倒是让这些写故事、的人有了新的出路。
  这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金庸,他的起初就是在报纸《明报》刊登,靠着这个才支撑下去,并且最终慢慢的发展起来。
  不过现在的情况却有些不同,在缺乏娱乐休闲的年代里面,报纸的出现都已经让大明的知识阶层欣喜若狂,几乎天天必读了。
  这专门写故事和的专业性报纸一出,这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迅速风靡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销售二十万份,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叹,大明这个池子大了,随随便便都能够养出一条不小的鱼来。
  想清楚了这些,刘晋也是笑了起来。
  这故事、类的专业性报纸出现,这对于推动白话文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有利于打破八股文、文言文对思想和文学上面的思想束缚。
  “就是更新太慢了!”
  看了看这个报纸,里面写的几个故事和都很吸引人,水准也是相当不错,毕竟这个时期的文人,水平都还是可以的,唯一的就是稍微缺乏想象力,不能和后世成熟的相比。
  故事内容很多都还是围绕着才子、佳人来转,就和戏剧里面的内容差不多,无非就是某个落魄的书生,在落魄的时候如何、如何惨,被人亲戚欺负、看不起。
  但是唯独有个富家小姐对书生非常的欣赏,不仅仅背着自己的老父亲暗地里支持书生,而且还芳心暗许。
  最终的结果又多半是这个书生苦心读书,一朝状元及第啪啪的打脸以前那些欺负他的亲戚、邻居等等,然后再明媒正娶、八抬大轿的将富家小姐给娶回家的故事。
  这是非常老套的故事,也是早已经烂掉的故事。
  但依然还非常有市场,大家就最爱看这种。
  这有点类似于后世网文里面的情节,猪脚被人欺负,然后潜心苦修,实力大增,最后啪啪打脸的这种爽快感。
  只是猪脚不一样,这个时期的猪脚是书生,后世网文的猪脚是某点写手笔下的穿越者、幸运儿。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后世金大侠写的那种武侠。”
  看多了这种才子、佳人的故事,刘晋都有些想吐了。
  其中的内容看到了开头就能够知道结尾,而且才子、佳人对于刘晋来说没有一丝的吸引力,还不如看看鬼故事来的精彩。
  微微摇头,没有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脑海中又开始响起现在的朝廷大事来。
  最近早朝都已经吵成了一锅粥,几乎每天上早朝,朝着的大臣们都要争吵一番。
  不为别的,为了铁路争吵。
  随着坐火车的人越来越多,这体验过火车之后,大家都会火车的强大所深深的震撼,自然而然也是清楚这个火车对于一个地方的交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紧随其后的五年规划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有铁路经过的省份和地区自然是高兴不已,纷纷奔走相告,期待着朝廷这边能够早日动工修建铁路。
  而没有铁路规划的省份和地区,那自然是不甘心、不开心了,事情也是由民间逐渐的闹到了朝廷之上。
  各省、各地去的官员也是纷纷向弘治皇帝这边上书,要求修建铁路什么之类的。
  最终也是变成了朝堂之上的争吵,来自各个地方的官员都想要朝廷将这个铁路干线改到自己的家乡去,或者是早一点先修经过自己家乡的铁路干线。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事,吵来吵去,也不过是争下谁先修,谁后修,但迟早都会修的。
  刘晋现在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去降低铁路的修建成本。
  从京津铁铁路的修建来看,修建铁路,一里的成本需要五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显然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京津铁路经过地区大部分都还是平原地区,这成本都已经如此之高了,这要是经历山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