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6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妇人想了想:“嗯,你说的也对,那回去,我让公公婆婆找几个人帮忙,我们村还有几个腿脚不好的,但是糊风筝应该没有问题。”
  军人又摸摸小风的头:“等军马领回来,叔就上你家教你骑马!”
  小风惊喜的抬头:“真的啊?太好了!”
  妇人晚上收摊之后,公公婆婆还在那里糊风筝,看到儿媳妇回来了,婆婆停下手里的活:“你们娘俩饿了吧,我去给你们做饭。”
  妇人摇摇头:“不累,娘,爹,你们歇歇吧,我跟你们说个事情。”
  妇人把今天军人跟他们说的话讲给两人听,两人即高兴又难过:“孩子,真是难为你了,这事,我看行,不过找人就不用了,我跟你爹辛苦辛苦,晚上多忙一会,二月份肯定能做够!”
  妇人摇摇头:“娘,您想,这是人家帮咱们呢!要说咱们家,其实比起村里大多数人生活的都要好了。
  有人帮咱们,咱们有能力也要帮一帮别人不是,这五千个风筝,我打算让爹回村子,找刘寡妇王叔他们帮忙做。
  咱们一个风筝哪怕给他们五文钱,咱们还有五文的利润呢。
  他们几个生活都挺困难的,有了这十几两银子,他们也能好好过个年不是,您觉得呢。”
  婆婆看看公公,公公嗯了一声:“行,就当给顺子和小风积福了,我明天就回去把这事跟他们两家说说,帮人的事情挺好的。”
  婆婆也高兴:“挺好,我看行,小风,我的乖孙,你想吃什么?”
  小风立刻高声道:“想吃饺子!”
  妇人敲了一下孩子的头:“那么晚了,想吃什么饺子!就知道添乱,娘您别理他,他就是嘴馋。”
  婆婆也跟着笑了:“这个时候哪有饺子,明天买二斤肥肥给你买肉包饺子,韭菜馅的可好?”
  小风咧嘴笑了:“好,奶奶您最好啦!”
  肥肥就是猪,朱元璋取的,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朱元璋给猪取名肥肥,后来改为豕,又叫万里哼或者杀红之类的。
  后来朱慈烺取消了这个禁令,猪就是猪,杀猪跟他们姓朱有啥关系,好好的一个皇帝还玩谐音梗,低级不低级!
  不过民间或者习惯了,或者是表示对陛下的尊重,所以很少有人说猪。


第1212章 庞各庄西瓜
  老李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为了方便卖风筝,一家人在外城东租了一个小院,而这风筝摊位是京城里的儿子战友托人联系的。
  有些时候能在大明最繁华的京城,最繁华的街道辅街上搞到一个摊位,这还真不是你有钱就行的。
  就像老李这个摊位就是通过军人事务部跟巡街卫司沟通之后给安排的。
  作为禁卫军骑兵师,很少参与作战,但也不是说,就天天闲着不死人,大明大型草原决战是没有打过,但也不是天下太平,骑兵成为养马的马夫。
  草原重来就不是一个太平的地方,就是大明关内地区每年又有多少人应为各种各样的人因为生活不下去选择铤而走险。
  草原上本来就有这样的基础,有些人打草谷打习惯了,就忘记了时代变了,老是幻想着不劳而获,总以为只要自己做的小心就能神不知鬼不觉。
  作为驻扎京城的最强骑兵力量,实际上从宣府到大同,包括北面的归化城往东一直到赤峰这么大的一圈地方都是禁卫军骑兵师的防卫范围。
  而草原上一些因为因为牧场的纠纷演变的两个以上部落的械斗,这些也要禁卫军出兵调解,甚至要对那些违反大明规定的部落进行拆散。
  老李的儿子就是这样一个禁卫军骑兵师的士卒,后来在一次追击大同附近一股马贼的时候不幸中箭战死。
  对于别的部队把人安排进京卖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禁卫军不一样,人家是天子亲卫,就是京城本地的防御力量,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当然也是因为禁卫军的战损率不高,毕竟禁卫军自从成立到现在也没有参战过几次,而像这种常规的剿匪任务,除非是运气特别差,否则还真的不容易死。
  老李家并不困难,儿子战死之后,大明军部直接发了一百个月的军饷作为补贴,然后每月给予老人有赡养费,孩子有抚养费,儿媳妇一直未改嫁每月也能拿一笔抚慰金。
  四个人每月能拿到八两多银子,每年加上年节补贴,每年有百两银子。
  本来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日子,除了家里少了一个壮劳力,其他都还好,只是因为老两口年龄大了,土地承包了出去。
  后来京城扩大,南城这边都已经快扩展到黄村了,而老李的家就在庞各庄这一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京城内了。
  本来作为本地老住户,家里有十几亩地,如果京城南扩,一家人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去年的时候,军部突然要在这边修一个飞艇中心,在庞各庄征地,老李一家觉得自己受大明恩惠已经很多了,军部又对他们特别照顾。
  所以毫不犹豫的把家里的地凡事画进了征收范围的都免费送给军部使用了。
  军部知道对方是军烈属之后,联系了当地的军人事务部给予了补偿,并且帮助老李一家在剩下的地上搞起了玻璃蔬菜大棚种西瓜。
  今年正好是第一次试验,军部就给找了一个京城的摊位,打算等过年西瓜出来上市了好让老李家出摊。
  这不刚进腊月那些西瓜秧刚开始开花挂果,老李觉得这么好的摊位闲着浪费,正好老李还有糊风筝的手艺,所以就一家人都到京城糊风筝去了。
  至于大棚那边完全是技术人员在搞,老李现在自己也干不动这些活,就雇佣了自己的一个侄子跟着学技术。
  从京城往南,一直过了皇庄才能看到绿油油的菜地,而黄庄以北的地方,现在都已经成了街道民房等等建筑。
  因为没有高楼大厦,所以被摊平的京城哪怕只有两三百万人,依旧把城市延伸到了后世的六环附近。
  当然这个时代的京城也没有那么密集的人口,内部也预留了大量的绿地公园等等作为发展储备。
  而且朱慈烺从一开始就推行区域中心概念,所以使得京城周围并不是很拥挤,哪怕是一般家庭也有一个三间房子的小院,就跟国外有点类似。
  当然这个时代的交通工具让大明的京城发展到这里已经是瓶颈,从黄庄到京城南门就是三十里左右,这个距离就算是坐上快速马车,也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再算上进城之后的时间,那就是三个小时以上了。
  这个在后世就是通勤极限了,但是大明又没有那么多写字楼啥的,所以中心城区如果没有必要一般都不会去。
  这个事情就像很多人以为如果在京城工作的人应该早就把京城的景点玩一遍了吧,每天肯定都是逛街购物简直是人生巅峰。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在京城几年的时间,也就是简单的转了转,每天为了减少日常开销基本上也很少上街购物。
  再说了劳累了一天,回家收拾收拾家务然后好好的睡一觉不香么。
  可以想象如果京城的人每天都进内城逛街,那内城肯定每天都跟现在过年一样人挨着人了,那个叫摩肩接踵,挥汗如雨了。
  老李回到村里,第一时间就去自己的大棚看看,冬天能吃上西瓜,以前这只听说皇上才有这个待遇,只有最受宠的大臣才能被赏赐一片西瓜。
  谁能想到现在寻常百姓家也能种这玩意了。
  只要这东西真的能长成,那绝对是不愁卖的,当然也不是谁都能置办的起这一个玻璃大棚的。
  这玩意需要钢铁加木头的框架,为了保温还要双层玻璃加上上面盖上草甸。
  这个时期大明的玻璃虽然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是价格也还是一块窗户用的平板玻璃都要百文左右,一平方这种玻璃的造价要超过一两银子。
  这两亩玻璃大棚,总造价接近一千三百两,也就是说每亩的成本要达到六百五十多两银子。
  然后种上东西还需要技术,还需要加温,这总规模的投资真的不是普通百姓能搞的起的,就是一般地主都不敢轻易尝试。
  这个也就是军部给予补助还帮着搞技术,李家的这两亩大棚才能搞好,要是老李自己砸锅卖铁也搞不起。


第1213章 养出无赖
  不过正因为玻璃大棚的价格高,所以这反季节蔬菜才值钱,物以稀为贵嘛。
  老李穿着大皮袄进到大棚内立刻开始出汗,侄子走过来:“叔,你怎么回来了?有事么?”
  老李嗯了一声,然后脱去外套:“西瓜怎么样了?”
  侄子笑着激动的说道:“已经打扭压头了。”
  老李转头看看:“咦,这棚子里咋还有蜜蜂?”
  侄子接过老李的大衣:“这不是西瓜集中开花了么,这是刘先生吩咐找来的蜜蜂,他说,这花必须要有蜜蜂爬一下,这才能接瓜,要不然就是长扭也长不成。
  说这是什么雌蕊雄蕊的,俺也不懂。”
  侄子不懂老李就更不懂了,不过只要记得花要蜜蜂爬一下就行了,这种事不需要懂原理,只要知道怎么干就行了。
  老李去地里转转,看到瓜扭有的已经有拇指指肚大了,有的甚至有拳头大,顿时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好,你要好好干啊,等将来叔挣钱了,就给你家也起一个!”
  侄子高兴的挠挠头:“好唻,叔我听说去年过年有人卖这寒瓜一两银子一个唻,这一棚一千两百颗苗,保留了一千二百个瓜,这要是一两银子一个,那不就是一千二百两银子?
  叔,你这是要发财唻!”
  老李也是非常开心:“哪有那么贵,那是只是人家吹的吧,西瓜再贵还能比肉贵不成?能卖几百两银子就不错了。
  我不在家你要多用心,把技术学好,总不能天天没事就去找刘先生。”
  老李又转了两圈才背着手又出了大棚,回到村子里,不少人看到他都先打招呼,这几年李家可是本村威望最高的人之一,总之只要朝廷有好处发下来,总有他们家一份。
  走到村头刘寡妇家,刘寡妇正在院子里纳鞋底,刘寡妇平时就是靠着这做鞋的手艺养活一家老小。
  刘寡妇嫁到王家三年给这一家添了两个儿子,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刘寡妇坐月子没有啥好吃的,刘三就大冬天在湖上捕鱼,在凿冰窟窿的时候一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了。
  一直到开春都没有捞上来,刘三的爹当年闹建奴的时候就死在了外面,他娘见大冬天的儿子掉进冰窟窿,连个尸首都找不回来,就天天哭,哭瞎了眼。
  刘寡妇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这几年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一个寡妇养四张嘴,也算不上好。至少在这边一片算是最穷的那一批人了。
  刘寡妇看到老李进来连忙放下手里的鞋底:“李叔,你怎么来了,娘,李叔来了。”
  里屋的刘氏哦了一声:“他叔,你上屋里坐吧?我这瞎眼老婆子,就不出去迎你了。”
  老李看看敞开的屋门:“咋没有烧炕?这么冷的天老姑你受得了?”
  刘寡妇有点不好意思:“这不是官府不让砍树了么,眼看着还没有下雪,这柴火都不好捡,就没有烧炕,等天在冷点就烧了。”
  刘氏也跟着说道:“我这把老骨头,活着都是浪费那两把柴火,要不是想看着两个孙子长大,我就跟着他爹一起走了……呜呜……”
  老李也不会劝人,看着刘氏在那哭也挺尴尬的:“两个孩子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