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6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使关内地区,城市人口依旧没有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京城是大明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京城的人口已经突破三百万朝着四百万迈进,往东吞入了通州,往西连接了宛城,尤其是东面,因为铁路的修建整个京城的发展趋势都开始东移和通州连为了一体。
  整个京津永地区,城市人口突破千万,总人口聚集了超过两千万,有人提议对这里的人口进行分流,朱慈烺给否决了。
  否决归否决,并不代表这些人说的那些问题不存在,过年这段时间朱慈烺外出几次发现京城确实比以前繁华,喧闹,也拥挤了很多。
  经管有区域中心概念,有区域基础生活一体化解决理念,但是人多依旧是人多。
  以前朱慈烺觉得大明的城市是扁平的,但是最近几次登高远眺,朱慈烺发现京城三层四层的楼房已经开始出现,虽然在瓦房为主的城区有点突兀,但是确一个个增加了。
  年底还有人感觉城墙的不便,觉得既然搞了新防御体系,那么城墙这种过时的东西是不是就能拆掉了?这样京城也会变得通畅很多。
  朱慈烺再一次否决了,这破坏永远比建设容易,京城的城墙那可是从蒙元时就存在的,妥妥的古迹,以后不建新的,这些仅有的城墙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了。
  当然为了方便百姓生活,城墙上还是被开了很多口子,开始改建为拱门模式的城墙连接。
  而今年过年,大明京城的城墙开始向所有百姓开放,大家都可以到城墙上参观游览,一时间逛京城登城墙就成为了京城百姓的新活动。
  那些叫嚣着拆除城墙的人也自觉的闭嘴了,确实有了比没有好,有城墙至少有个念想。


第1153章 新货币改革
  复兴九年正月初一,万众瞩目的新年新福利正式发布了,今年大明圣旨的第一道依旧是跟农业相关。
  大明境内不分关内关外,无论是新纳入还是早就归属的,继续全面取消农业税,所有土地相关税收与土地挂钩的税收全部取消。
  这道圣旨没有一点新意,但是朱慈烺每年都要强调一遍,就是想让大家记住,这个免税不是天生就该有的,而是皇上的仁政才有的。
  第二道圣旨就是大家都关心的外贸许可证问题了,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大明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已经全面走向成熟,所以从复兴九年开始大明全面放开了外贸限制。
  只要缴纳一万两的海员保险抵押金,通过大明的海贸培训就可以获得海贸许可证。
  这对于很多挂靠在三十六家的海商来说可谓是巨大的利好了,挂靠这种事情从来都不是免费的,更何况人家的许可证也是花千万两买来的。
  现在全面开放了,虽然依旧要收一万两,但是朝廷也说了,这是海员安全的保险抵押金,收的合理,而且比起过去挂靠动辄百分之几的利润这区区一万两真的好了很多。
  第三道圣旨就是陛下体恤各族疾苦,对活动在关内地区和大明各处的衣食无着的流民提供一块可耕种的土地,让他们能够安定下来。
  这个政策正式针对过年前跟吴启晨商量的对关内流寇处置的事情,后来想想既然关内的流寇是问题,关外的也是问题。
  因为不管关内关外,都是大明的领土,关内闹事要管,关外闹事一样要管。
  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把所有流民一起解决了,要说土地大明还真的不缺,不止是北疆,像新大陆,非洲,南大陆这些地方都有大片大片的荒地可以开垦。
  第四道圣旨就是正式把东三省和蒙古地区纳入关内,生活在当地的所有百姓都自动获得公民身份,而且各种基础设施也开始全面像关内看齐。
  这个去年孙传庭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商量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内阁和皇明商号也都一直在做,民间这种传言也一直不断。
  今天算是正式的以圣旨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五道圣旨就是取消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凭考试的学籍限制,只要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知识能力,交钱就能参加考试。
  这个改革就是朱慈烺年前微服私访的时候茶馆里听到那些儒生的抱怨有感而发的改革。
  不再要求参加相应考试必须在学校里学相应的年数,这样一来,那些儒生如果自认为有相应的知识就可以考试。
  只不过考试的纪律和监督更加严格而已,以后的学生也不必一直按部就班的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上。
  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天才的,他们学习速度飞快举一反三,其实按部就班本身就是对天才的束缚。
  除了上面五条之外,还有一些小一点的变动,例如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高中和大学学府继续增加等等。
  复兴九年正月初六,锦衣卫几乎出动了全部的人力开始对全国的意外死亡和失踪人口进行排查,那些隐藏的罪恶被一一揭露。
  看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件,朱慈烺逐渐愤怒,人性的丑恶竟至此,这一次绝不宽恕,仅仅十天的时间,朱慈烺勾决了一千三百多人。
  这刷新了复兴历之最,大明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杀头了,虽然没有立刻就杀,但陛下都勾决了,只要罪名确认那肯定是必死了。
  朱慈烺禁止了对案件详情的报道,大明对于媒体的管控比起后世更严格的多。
  某些流量媒体为了博眼球什么东西都写,什么东西都事无巨细的列出来,尤其是这些罪恶,过程详细到每一个微小的步骤。
  警醒世人的不过是他们的借口,其实这无疑是放大了人性的恶,这东西只会让好人更恐慌坏人更坏。
  整个复兴九年正月,大明到处都在抓人杀人,锦衣卫抓人有时候都不需要先定罪,只要怀疑有罪,那么抓进去自然有的是办法让你招。
  所以朱慈烺勾决之后,这些死刑犯并不会立即执行,锦衣卫要把这些人在移交给执法部,由各地在侦办复核,确保没有冤假错案发生。
  看到这个结果,朱慈烺已经决定以后每隔几年就搞一次这样的肃清行动,要不然罪恶之焰只会越烧越旺。
  复兴九年正月十五日,今年除了盛大的烟花表演之外,紫禁城内第一次亮起了点灯,虽然只点亮了三大殿等主要宫殿,但对大明来说这也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一次变革。
  这些点灯是由放置在鸽房那边的蒸汽机带动的发电机发出来的电带动,皇宫是大明第一个通上点灯的地方。
  朱慈烺看到点亮的点灯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然这不是大明第一次用上电,第一次用电的东西应该是有线电报,只不过电报用的是直流电,是蓄电池,朱慈烺的这些点灯用上了发电机也用上了初级变压器。
  大明没有按照历史那样一步步的发展,朱慈烺的很多奇思妙想都是跨时代的,电力也没有大家觉得那样必须要在内燃机之后才是电力革命。
  束缚大明进行电力革命的不是技术而是铜产量,但是对于皇家来说,哪里都可能缺铜,皇家确不会缺。
  正月十六这一天,朱慈烺在皇宫见了大明第一批经济学家,因为这些人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理论,那就是大明的货币不应该以金银为等价物来发行。
  准确的说,他们觉得大明的货币不应该是内库存多少金银大明就发行多少纸币,实际上皇家至少应该把自己掌握的固定资产也估价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
  这样才是大明纸币发行的真正极限数量,现在大明的货币政策,有点限制大明的发展速度了,大明市面上应该流通更多的纸币。
  朱慈烺喜欢这样的假设,如果把皇家掌握的所有资产都计入准备金,那么大明就不存在纸币超发的问题了。


第1154章 此议不妥
  看着下面的人侃侃而谈,朱慈烺认真的听完:“可是纸币如果不以金银为等价物,那么怎么确定他的币值?
  要知道一旦货币超发引起货币贬值之后,你们所说的皇家资产评估就变成了不确定的价值。”
  刘金讯拱手:“陛下,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陛下只需要在评估皇家资产的时候以金银为评估,就是现在的价值为基准,而后确定纸币的发行数量。
  只要陛下发行的纸币数量不超过陛下的金银储备和皇家资产储备之和,那么这些资产的估值就不会降低。
  这样也就不存在货币超发了。”
  朱慈烺还是觉得不对:“那你要是这么说,朕完全可以,评估资产,然后印钱,在拿印出来的钱继续购买资产,然后再印钱,再买,这样一来岂不是全天下的东西都会变成朕的?
  就算朕不主动去这么做,那么这些多印出来的钱流向社会的过程不就是皇家花钱购买物资的过程?
  所以这本身就会导致货币超发吧?”
  刘金讯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反应过来之后,他不得不感叹,陛下这操作好骚啊!
  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刘金讯继续说道:“陛下的担心完全是有道理的,所以等完成皇家资产评估之后,陛下再增发纸币就不能以新的资产购入来作为发行的根据了。
  而是应该计算出资产增加值这个数据,以此为根据来印钱,这样才不会导致货币超发。
  这个资产增加值就是说陛下说有的资产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增值收益,而不是资产本上的价值。
  这个数值代表这些新的资产是陛下通过生产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财富而不是购买来的财富。”
  朱慈烺听着有点绕,但是还是大概听懂了,这个货币发行制度有点像后世的根据国民生产总值啥的统计的增加值来增发货币。
  老实说这个说法朱慈烺是有点心动的,使用了新的货币办法之后,他就不欠账了,而且还能凭空得到一大笔钱。
  按照这些经济学家的说法,这些钱进入流通还能刺激大明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大宗商品的采购必然使得某一个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间。
  不过朱慈烺自己没啥经济学知识,不能判断这些人说的到底是对是错,而对于大明来说货币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
  看着花钱爽,但是这不就等于朱慈烺把自己皇家的所有资产都压到货币上去了么。
  这样看,你现在花钱花的有多爽,将来纸币真的崩盘了,朱慈烺还不得把皇明商号整体出售了才能还账?
  这怎么看都像是一场骗他钱的阴谋!
  不用这些经济学家说朱慈烺也知道自己纸币的信誉为啥一直坚挺,为啥超发了一倍还没有崩盘,靠的就是朱慈烺有钱,这皇明商号值钱!
  不说多,就这一年能赚将近十九亿的本事,这些产业怎么着也得给朱慈烺估值个一百亿两白银,要是在算上埋藏在地底下的矿产,这些企业都是无价之宝了。
  也许这些经济学家说的这种评估方式等开战急用钱的时候可以试试,以此为理由增发货币。
  现在大明四海升平,又没有啥急用钱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搞这种亏空。
  至于刺激经济,朱慈烺感觉大明的经济现在发展就已经很快了,犹如脱缰的哈士奇一样狂奔着,一年上升的都有百分之十几。
  这意味着啥?这就是说大明的经济那是五六年就能翻一翻。
  就像现在大明的内阁税收是八亿多两,六年之后这个数字就是十六亿两。要是五六年之后还不减速,那么等到开战的时候内阁税收就是三十二亿两白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