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5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无限制的收购其恶果比起获得的收获还要大。
朱慈烺考虑了半天:“还是不要收购了,这也是为大明走出去的商人留一条生路。”
杨嗣昌之所以把这个问题上报,正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皇上一直奉行的是以人为本的治理策略,把每一个大明百姓的生命看的都很重,如果真的因为他收购引起海外汉人大量死亡,他可是要担责任的。
见没有什么可汇报朱慈烺就再次强调:“今后十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西域的开发拥有稳定的环境。
要加强各种物资的自给自足率,尤其是粮食,牧草这种大宗必需品,当地能生产一石,中原就能省十石的粮食。
为了鼓励当地百姓种植热情,对当地的粮食要采用溢价收购,这些皇明粮行会负责,而军部这边你们要配合后勤对当地的肉蛋奶等等物价进行抬高,鼓励百姓种植养殖热情。
而一些新来的汉人和商会可以签订长期供应合同,促使他们敢于投资敢于扩大生产,对于踏实肯干的甚至可以提前支付货款。
先付款后拿货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充裕的发展资金,当然这只针对那些有固定资产的或者财产抵押的。
对于准噶尔地区的贸易收购要一直持续下去,只要是他们自己生产的无论是马牛羊,还是皮革棉毛,甚至狩猎的野兽等等都敞开了收购。
不用刻意收购山羊,相反还要降低山羊的收购价,提高绵羊的收购价,可以适当提高羊毛的价格。
当初经略西北的时候之所以提出收购山羊,鼓励当地百姓养殖山羊,是奔着消耗对方的战争潜力破坏敌人的生态系统去的。
从西北之战来看,这种长期的战略构想并不适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因为山羊对生态的破坏还没有开始,西北已经落入大明之手。
这就导致当初用来对付敌人的招数现在变成大明自己承受。
准噶尔也是一样的情况,别搞个事情最后大明自己承受恶果,现在西北山羊存量就明显上升。”
西北地区本来就有吃牛羊肉的习惯,大明大量收购山羊导致山羊价格升高,这引起的是大家传统观念的改变。
山羊肉价格贵了,自然是有钱人才吃得起,有钱人吃山羊肉又导致大家觉得山羊才是贵族食品。
当这种观念形成,大明再想用价格因素来引导就变的非常困难,因为消费市场扩大了,消费观念形成了,降价只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吃山羊肉的行列。
这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十年来扭转,甚至更久。
但是这条政策大明并没有见到任何好处,因为大明打的太快了,准噶尔也面临一样的问题。
显而易见,十年之后,只要铁路修通,准噶尔一定会成为大明第一序列的进攻目标,十年的时间根本不至于把准噶尔的环境破坏。
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起来很容易,但是想要修复那就难上加难了。
之所以跟杨嗣昌说这些,是因为,西北地区还没有纳入内阁的管辖范围,现在他属于战区。
因为他关系到战争债券,这里的土地也都是私人领地,朱慈烺是打算让内阁花钱买的。
而内阁并不想出这个钱,至少今年的预算里面没有列入这个计划,内阁还没有遇到过建衙门的地方还要花钱买这种事情。
朱慈烺觉得内阁这是矫情,以前的衙门虽然不是花钱买的,但征地也是要给百姓补偿的,现在花钱买跟补偿不是一回事么!凭啥不行!
内阁还担心这边的税收不能支持开支,打算再观察一年。
赛伯温的想法就很简单了,他不想在临走之前还给陛下留下他一直跟皇上争利的印象,他打算把问题留给继任者。
所以杨嗣昌实际上还监管着西北的民政事物。这些事情最后都要杨嗣昌去执行。
杨嗣昌认真的听着,陛下没有对兵力部署进行一点安排,这让杨嗣昌有点失望,看来陛下说十年不动武是真的十年不动武了。
十年啊,自己的任期就结束了,按照大明的军制,这种总兵官级别的在一个地方最多也就两届,十年之后他铁定不在西北了。难道跟周遇吉和曹文诏一样去当个老师?
好吧其实在学校里当个老师也很不错。
朱慈烺看出来杨嗣昌眼里的情绪,不禁叹气:“你只管放心,朕答应你的事情岂会食言,只要你的身体允许,将来中亚战事一定会给你机会。
按照军制西北地区你确实只能待最多两届,但是中亚又不属于西北。
而且你也不会待两届,大明需要培养更多的能总领一方的总兵官,所以你这一届结束之后需要回学校继续学习新战术新武器,把自己在西北的经验分享。
等到开战的时候,在领兵出战,为什么你们总以为去教书以后就不能领兵打仗了?
教书这段时间难道不是应该好好的总结上一战的得失,学习新战术新武器,分享经验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么?”
杨嗣昌连忙下拜:“臣惭愧,惶恐,谢陛下解惑,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慈烺又摇摇头:“你又错了!朕不需要你事必躬亲,朕刚刚说了,大明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你把活都干完了怎么培养其他人?
作为总兵官,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然后处置突发情况,指导他们少犯错,或者纠正错误就行。
当然对下面的人你不要这么说。”
锻炼人培养人自然要容许别人犯错,但是如果告诉下面的人我允许你们犯错,那么他们懈怠了怎么办?
第992章 改土归流
整个拍卖会进行了三天,因为有皇上的承诺,成交价屡创新高,最后共售出七点二亿两白银。
对于西北的价值来说,卖这么点钱肯定是亏了。
不过总要有人开发这些地方对国家才有意义,无论是资源还是土地,并不是你储量大就厉害,要看你的开发能力。否则澳洲人和加人资源那么丰富为啥只能给人当狗。
支持国家运转的是税收,而把土地卖出去,大家从事生产自然会产生税收。
朱慈烺除了把自己的债券兑换成了铁路公路沿线的土地和重要的城镇用地之外,剩下的都用来购买沙漠和天山山林了。
沙漠和天山山林并不值钱,朱慈烺买的是未来的开发价值,不论是以后沙漠里的石油还是山里的矿产,对于皇家来说都是可以等待的收益。
而且沙漠经过改造未必不能变成良田,后世积极治理沙漠不也是卓有成效的么。
拍卖会结束,朱慈烺又一次悄悄的离开了,这次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一路向北,先去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给很多人的印象一直是千沟万壑,土地昏黄,水土流失严重,窑洞贫困等等。
其实大明的时候,这里的森林覆盖了还有百分之三十几,一年之中春夏之时,这边的植物也是绿色,各种山坡梯田里也长着庄稼。
不过穷是真穷,不说其它,这次北上,朱慈烺的后勤车队就增加了一半,以应对物资匮乏的问题。
朱慈烺过陕北往榆林而行,一路上人已经很少了,朱慈烺一直执行着把山区的百姓迁出去的政策,这里跟西南又不一样。
因为这里都是汉人,朝廷的命令更容易得到执行。
除了留下一些河谷平原地区的百姓种地植树,深山沟壑里的百姓已经全部迁出,陕北的百姓主要迁移往北海附近、东北附近、新大陆和南大陆。
大明的三北防护林计划刚执行了四五年而已,不过因为大量的人口迁出,植被有机会恢复,这边的环境看着还不错。
过了陕北之后的榆林,这边又是另外一副景象,沙丘一个个相连,百姓沿着沙漠的边缘种树,朱慈烺到的时候正是二月底,最适合种树的日子。
为了表示对治理沙漠的决心,朱慈烺命令队伍中每个人都要种十棵树,包括朱慈烺和崇祯都亲自动手。
看着一颗颗小树被栽下崇祯问道:“这有意义么?听当地百姓说,这边种的树三颗也活不了一颗。”
朱慈烺坚定的挖着沙坑:“当然有意义,不要说三颗活一颗,就是十颗活一颗一百颗活一颗都有意义。
我们的祖先没有做好榜样,把这里祸害完之后留给我们,我们怎么能继续做坏的榜样,放任这里,将来再把黄沙留给子孙后代?
从唐朝往后历代为何再也无力经营河套,大明为了夺回河套为何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正是因为从长安到河套之间的这些地方土地已经失去了承载能力。
河套以前都是在我们汉人之手,后来放弃,是因为那边成了飞地,成了鸡肋。
咱们就是要把河套和长安重新再连接起来,把这里的沙漠再次变成草原。”
朱慈烺听说过后世的气候变化论,但是朱慈烺也听说后来毛乌素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
大明虽然没有高科技,没有生物学,没有基因育种,没有科学种树,但朱慈烺觉得,这些都不是必要条件,不就是种树么,做就是了。
没有技术就创造技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做就有可能成功,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
趁着现在这边的环境还没有被破坏到后世那个地步,朱慈烺觉得他有义务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土地。
崇祯有些佩服起自己的儿子,这些明知道很难完成的事情,儿子都一步步的做最后都完成了。
崇祯第一次见到沙漠,原来沙子真的能够多到吃人的地步。
看着不停往沙漠里延伸的树林崇祯不禁感叹:“听说你在搞什么三北防护林,几万里的地方同时在栽树?”
朱慈烺歇了歇:“几万里同时栽树有点夸张了,不过每年皇家都会拿出一笔钱,在这样的地方栽树,西北的轮台哈密北,河西走廊上,黄土高原上,京城北方的沙漠,东北地区都有人在种树。
也许几十年之后,大明能年年看到河清的样子。”
崇祯也憧憬道:“以后真想再来看看,看看现在栽下的树有没有成材,看看沙漠是不是被我们战胜。”
朱慈烺微笑着:“一定会的,父皇要是想看,以后就到这里走走,等看完之后回京再告诉我。”
崇祯再次点头:“这次出来,朕看到了很多,以前躲在四九城里,以为天下大治只需要朕勤勉政事就行了。
现在才发现,百姓想要的跟朕以为他们想要的真的是不一样,原来百姓真的是只要一顿饱饭。
但是偏偏朕连一顿饱饭的要求都不能满足。”
朱慈烺安慰了一句:“不止您做不到,历朝历代又有几个皇帝能做到呢?做到的都被标在清史上成为人人称颂的明君了。”
崇祯虽然知道朱慈烺是在安慰他,但怎么觉得怪怪的?能做到的就是明君,那你的意思是我不是明君了?
不过想了想崇祯也没有生气,不用跟别人比,跟自己儿子比都比不过,他还佩称什么明君?
崇祯继续问道:“回去为什么要选择走草原这一条线?”
朱慈烺目光深邃的望着北方:“草原这边经过这些年的改造,已经可以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了。
这边唯一的问题就是额哲部,他们依旧游离于大明的体系之外,这次从这边安慰一下当地的牧民,然后进行最后的改土归流,把这边交给内阁管理。”
对于政事的事情崇祯一直不想多问,不过听到交给内阁他还是忍不住问道:“皇明商号不是管理的挺好的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