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舰队立刻下西洋,目标维持大明到印度航线安全。
  凡是从印度运回粮食的商船一律放行。所有阻碍大明运粮的势力都是大明的敌人!”
  李通这才知道,竟然是为了旱灾,他知道最近旱灾严重,没想到会严重到这个地步:“陛下,这样会不会战线太长?参谋部没有做好准备……”
  朱慈烺摆摆手:“现在不需要准备,给我筹集粮食!能筹集多少筹集多少!至于准备,没有准备好就不会打仗了么?”
  李通拱拱手:“是,那北疆呢?”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极地二师回撤,第七师也回撤吧,减少后勤压力,所有战事延后,所有边境进入防御态势。”
  朱慈烺一连下了几道命令,一下子各部军部和锦衣卫都紧张起来,然后是京城知道消息的也都开始囤积粮食。
  等朱慈烺反应过来,恐慌性购粮又开始了!
  他光着急着找粮食,确忘记了百姓不能理解他的苦心,好在一条条登上报纸,各种分析文章证明,恐慌没有蔓延的很厉害。
  今年大明会比较难过,但是至少现在没有一个人因为旱灾饿死,皇上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皇上的爱民如子大家也都感受到了。
  第二天朱慈烺巡查了京城各粮库,确认库存数据的真实,各地也陆续上报存粮数据,大家才看到这些年皇明粮号的努力。
  整个大明储存粮食七亿石,即使全国不生产粮食也够一年食用!
  报纸上更是首次食用了表格印刷,详细统计了各省的库存粮食,邀请百姓监督查看各库粮食。
  朱慈烺回到皇宫确高兴不起来,实际上那个数字是灾害前的数量翻倍,旱灾开始之后皇明战略粮库的存粮只有一点八亿石而已。
  不要说一年,这些粮食仅仅供应受灾人口就还有七千万石以上的缺口。
  最可怕的是,农业部预计灾害会持续,朱慈烺也想起,大明帝国的迅速崩溃不正是因为这次大灾持续数年,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八年。
  大明一亡,旱灾消失了,北方气候开始转好,小冰河期过去了!
  也就是说接下来几年都会这么难过。
  经过朱慈烺对藩国的挖掘预计能搞到三千万石左右的粮食,而新开发的垦殖公司,也能送回一千万石粮食。
  也就是说可能还有三千万石的缺口需要从印度和南洋各国搜刮,不过大明朝廷是不能动手了。
  为此朱慈烺不惜千万金买马骨,一千万两黄金,要是都花光,足够买回五千万石粮食。
  就算后面因为购买太多粮价上涨,那也能买回两三千万石。
  再说了朱慈烺也不是完全赔钱,给百姓的粮食也都是卖的,即使是赊欠,将来也是要还的。
  所以一千万两黄金,朱慈烺亏损的大概有六七百万两。
  想想崇祯也是可怜,好不容易回一口气,就面临这样的情况,朱慈烺攒了这么久的家底,这一次也是消耗一空。
  要是没有提前穿越,这个时候再来,那真是只能推倒重建了!想救,还不如重头再来划算!


第754章 以粮为天
  大顺皇帝是懵逼的,刚封了村长家的女儿为贵妃,昨晚举行了一个盛达的纳妃大典,睡到半夜,就被马蹄声惊醒。
  当皇帝被拽出被窝的时候,看着围成一圈的高头大马,他内心是崩溃的,这村子里站满了战马,这不得成千上万人啊!
  你们是来过境的吧?朕的队伍才刚刚开战,哪经得起你们这样蹂躏?
  想起昨晚左丞相来报,没钱了,‘先帝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所以村子外负责放哨的‘威远大将军开平侯二狗子’竟然因此弃朕而去!
  早知道就同意他加封齐王的要求了,也不至于人家都进了村子连个报信的都没有!
  冷风一吹,大顺皇帝才发觉刚才太激动,忘了自己没有穿衣服的事情,虽然龙袍是用黄布赶制的龙都是画上去的,但是至少挡风御寒不是。
  右丞相去隔壁乡的戏班去借龙袍去了,不知道这个时候回来没有。
  大顺皇帝抬头看着马上的将军:“你们深夜来此是来投靠朕的么?朕可以封你们为一字并肩王,跟朕同享江山!你们都是王!”
  曹变蛟一鞭子下去抽的大顺皇帝嗷嗷直叫:“护驾!护驾!朕要去西天请如来佛祖!把你们通通都压在五行山下……天兵天将速速现身,捉拿妖怪邪祟……”
  一团长凑上来:“将军,这怕不是又是一个疯子吧?”
  曹变蛟也不能确定:“交给锦衣卫审审,人抓齐了没有?一个都不能放过!”
  团长挠挠头:“这几天有不少人走了,有些人是被胁迫,这些怎么办?”
  曹变蛟看看他:“你是不是傻了,跑了让锦衣卫去抓,胁迫还是自愿自然由内阁定夺,咱们只需要灭其伪国!这就是一个一等功!”
  团长吐槽道:“这一等功也太好挣了吧?这也叫灭国?”
  曹变蛟哈哈一笑:“好挣?你以为好挣,这样的二傻子哪能这么好碰到!这是什么情操?这是他们拿自己的生命给咱们刷功劳,这些都是好人!
  说不定还要赔上九族的性命,要是一年碰到几个咱们还打什么仗?上一个就被锦衣卫自己独吞了!这次有这好事咱们自然要抢先!”
  团长还没有说话,一边的锦衣卫过来了:“将军,伪帝招供了,他没有疯。刚刚是装的!
  根据他交代,他是闯王高祥迎的一个亲兵,后来高祥迎被打散之后他就逃到山里,被这群山民收留。
  因为抢劫杀人习惯了,不愿意过这种耕织的苦日子,所以这次趁着大旱他就学着高祥迎的办法,打算组织流寇也当当皇帝过过瘾!”
  曹变蛟敲着马鞭:“好!过瘾!既然是真的,那咱们的功劳就稳了!把这些人都关起来,严加看管,等着内阁和锦衣卫的人接收!
  传令兵,向陛下报捷!复兴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骑兵第一师曹变蛟带领骑兵一师全部星夜奔袭,成功捣毁大顺伪政权,抓获其伪皇帝伪皇后以及伪王等……多少人来自?”
  一边的团长悄悄说道:“324人,将军,您真的要这样报啊?陛下看到会怎么想?这明显的夸大,算谎报吧?”
  曹变蛟敲敲他的头:“我做事还用你教,这叫谎报么!我哪一句是谎报的?哪一个字是谎报的?
  伪王等324人,特给陛下报捷!”
  骑兵第一师的传令兵立刻制作文书用信鸽传递,三天之后,军部李通收到报捷文书也是莞尔一笑:“直接递给皇上去吧,我是不去报捷,丢不起那个人!”
  军部的传令兵犹豫的问道:“这个用不用‘捷报飞传’?”
  李通看看他:“不嫌丢人你就去喊啊!”
  军部的传令兵想想,他还真丢不起这个人,所谓捷报飞传意思就是骑上快马,插着红旗,一路高呼胜利的消息,飞马报送皇宫。
  这要是被百姓看到,问问哪里打的胜仗,结果就是剿灭了一股三四百人的贼寇,到时候确实只剩笑话了。
  军部传令兵把消息递到皇宫,桂喜接过看了一眼,噗呲笑了,摆摆手:“你下去吧,这种小消息就不要去找陛下请赏了,去内库领五两银子吧!”
  桂喜进了屋子,朱慈烺正在坐着看地图愁眉不展,桂喜上前:“陛下,曹变蛟打了胜仗呢!这是捷报!”
  朱慈烺愣了一下接过,看到曹变蛟那夸张的捷报:“还灭国,朕看就是剿匪!什么破事!”
  提笔就在纸条上写下一个‘滚’字!然后扔给桂喜,继续看地图。
  桂喜接过纸条一看,滚?陛下御笔亲书,这个就是陛下的意思了。桂喜走出皇宫:“陛下有旨,传给曹变蛟将军:“滚””
  然后消息被送到军部,李通看后哈哈大笑:“就这么发回去,陛下有旨!让他滚!”
  刚笑没多久,皇宫传来消息,陛下下旨:凡事官商民户,献粮食一万石者封勋爵,可送一子入讲武堂或者太学求学。
  献粮千石获得陛下亲书‘厚德、忠孝、节义、尚善、福缘、积庆、有余……’等字其中一幅。
  消息一出,不少百姓闻风而动,不说勋爵爵位了,就是陛下御笔亲书的字,那也是万金难求的传家之宝了。
  更何况勋爵还可以让一子入讲武堂和太学读书,这无疑就是做官的机会在向大家招收。
  不过圣旨特别说明,不许从皇明粮号买粮捐献,否则视为投机,不仅没有赏赐还将追究责任。
  除了这个之外,大明开始实行粮票制度,以后买粮食必须凭借银子和粮票一起才能买粮。
  而粮票则根据一家人口户数和年龄工作等等日消耗数来赔给粮票。
  大明报纸业发达,印刷的机器和雕版稍微一改,就能用来印刷粮票。
  六月下旬就开始陆续发放粮票,除了堵住买皇明粮号的粮食献粮的路之外,朱慈烺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囤积居奇,要是跟资本作斗争,那多少钱也不够赔的!
  经过短短一个月的准备,从七月份开始买粮凭粮票全面施行,朱慈烺再次下发圣旨,找百姓借粮。
  凡事家中有余粮者,可以卖给朝廷,一石二两,要么要现钱,当场支付,要么要粮食债券,一年后,国家偿还二两二分银子,两年后兑换国家偿还二两五分银子,三年后兑换国家偿还二两九分银子!


第755章 灭其国!亡其族!绝其苗裔!
  朱慈烺也没有想到劝内阁发行国债不成功,自己先发了国债。
  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农业部认为连续两年未阵农业税,前两年农业税也不高,所以百姓手里应该有不少余粮。
  特别是一些地主家,远距离的粮食贸易现在被皇明粮号,他们只能在就近的乡镇县城开一家小粮行。
  加上口碑没有皇明粮号好,粮食质量和价格也没有优势,所以这些人粮食大多滞销。
  不少地主家粮库里的粮食都沉积两三年没有卖出去。
  好不容易等来一次旱灾,结果朝廷还限制了粮价上限,不仅不涨价,听说还从外国高价买粮食回来低价卖!
  这次都二两银子一斤的借粮了,全国粮价依旧维持一两。
  这些人丝毫看不到粮价上涨的希望,只要陛下高价借粮,肯定会有不少地主心动和百姓心动。
  朱慈烺想想也是这个道理,既然能从外国高价买粮,为啥不能从自己百姓手里买,这个钱外国人赚得,大明百姓就赚不得么?
  正好再次施行粮票制度,虽然说不上杜绝了,但是堵住了百姓大规模从皇明粮号买粮食再倒卖给皇明粮号牟利的途径。
  就算有少量,那也无关大局。
  因为大明前两年实行过官府发放粮票,所以这次再次实行粮票并没有想象中的手忙脚乱。
  百姓以前知道只有当官的能领到这种粮票换粮食,现在没想到他们也能领了。就是以前当官的领的粮票买粮食不用掏钱了,现在的粮票竟然还要掏钱再买粮食。
  除了粮票之外,大明这次也增发了纸币,这次小规模的倒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一部分百姓家里有存粮,但是有这样的机会挣钱,还是会有人偷偷干。
  每人每月十二岁以下二十斤,十二岁以上三十斤,重体力劳动者四十五斤,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就是半石的粮票。
  要是家里有粮食,完全可以从皇明粮号把粮食买回来,然后再卖给皇明粮号这样一个月就能倒腾一两银子。
  如果有一两千万户这么搞,朱慈烺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